「大難來時,人人有能力各自飛!」從防災到減災,日本人如何把逃生避難寫進DNA裡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友站全球中央文/ 戴雅真 (中央社駐東京記者) 

在東日本大地震時曾遭到1.9公尺海嘯侵襲的宮城縣東松島市,儘管海水已退去,在受災地清出一塊「無人區」,避免未來悲劇重演,似乎是很實際的作法。

文章插圖

把防災寫進DNA裡

日本是「災害大國」,經統計每年平均經歷24個颱風,一年出現330次每小時降雨量超過50毫米(mm)的暴雨,地震更是多達2,460次。其中,又以地震最難以預料,因此日本人從小就培養防災意識,定期舉行防災(避難)訓練。

原則上,日本的幼稚園、小學、國中每年應實施11次以上的防災訓練,高中則是每年四次以上。全國各地設有防災體驗館,可親身體驗包括阪神大地震、311東日本大地震、熊本地震等歷史上重大地震站都站不穩的震撼感,還會教導重要的防災知識,把防災落實到生活和教育、希望刻進DNA

從防災到減災

除此之外,日本在經歷大規模災害後,社會對於「地區防災力」的重要性有深刻認識,提出「防災」與「減災」的概念。「防災」是指防止災害發生,並在災害發生時防止災情擴大,以及推進災後復興與重建。「減災」則要隨時設想災害可能發生,並在災害發生時,致力於讓損害最小化。

「減災」之所以愈來愈受重視,是因為在東日本大地震這類大規模災害中,地方政府及消防機構等單位本身也成為受災者,使得政府的公共救助無法迅速擴及所有災區,反而是社區間互助及個人自救,發揮了很大作用。因此,日本政府不斷推動民眾具備儲備食物、飲水及其他生活必需品的基本概念,也要求民眾參與防災訓練、傳承災害經驗。

文章插圖

大難來時,有能力各自飛

日本是少子化超高齡社會,東日本大地震曾發生高齡者與身心障礙者逃生不及、慘遭海嘯滅頂的悲劇。那次災難帶來的教訓是,要能「大難來時各自飛」──每個人都應具備能夠獨立逃生的能力。

身為「輪椅族」的朝日新聞記者藤井怜,就親身體驗到逃離海嘯的急迫性與困難度。

在岩手縣大槌町的一次防災訓練中,隨著海嘯警報響起,她用盡全力推動輪椅逃難,目標是距離200公尺外的一處高地。途中有一段約50公尺長的坡道,原以為不算陡,實際行動時卻愈來愈吃力,輪椅變得沉重,速度開始減緩。這時,來了一名男性從後面幫忙推輪椅,瞬間幫她減輕負擔。然而,到了坡道終點,卻又出現了一道超過20階的樓梯,這時候來了另一人幫忙,兩人合力連人帶輪椅把她搬運上去。

她在回顧這段經歷時寫道:「感到安心的同時,我也感到焦慮,真正發生災害時,幫忙的人也會有風險,我能主動求助嗎?如果沒人幫忙,我能夠爬上階梯嗎?」

為了解決這項難題,日本政府要求各市町村制定「個別避難計畫」,提前指定避難協助者,希望強化社區互助機制,也要求整備通往高地的避難道路。如今,當初讓她碰到困難的階梯旁,已經修建了平坦寬敞的柏油路。

設立無人區,避免悲劇重演

日本當局不斷評估,各個斷層若發生地震會帶來多大程度的損害。像是近期受矚目的「南海海槽特大地震」預測,根據2025年3月的報告書估算,罹難者恐達29萬8,000人,經濟損失估達292兆日圓(新台幣66兆元)。

南海海槽特大地震是指發生在靜岡縣外海駿河灣至宮崎縣外海日向灘板塊交界處的巨大地震,通常以100年至150年一次的頻率發生。

如果南海海槽特大地震聽起來太遙遠,對於在東日本大地震時曾遭到1.9公尺海嘯侵襲的宮城縣東松島市而言,儘管海水已退去,在受災地清出一塊「無人區」,避免未來悲劇重演,似乎是很實際的作法。

東日本大地震後,日本各地陸續針對可能的海嘯淹水情境進行預測與模擬。2011年施行的《海嘯防災地區建設法》要求各地方政府制定「海嘯淹水推估」,預測未來可能發生的最大等級海嘯災害。宮城縣在2022年公布的新版評估中,假設最壞情境發生,被淹沒面積達391平方公里,約是東日本大地震的1.2倍。

明天先到還是災難先到?物資先準備好!

宮城縣沿海15個市町當中,有七個已劃定「避難困難地區」,也就是難以在海嘯抵達前安全避難的區域。地勢平坦的東松島市,地震後,居民為了自身安全,接受政府補助後,遠離家園,沿岸清出一大塊無人居住地帶,就像是東日本大地震的傷疤。

如今,東松島市政府在各地興建防災倉庫,裡頭堆滿飲用水、柴油發電機、簡易型廁所等各式防災物品,並派人定期管理。畢竟,你永遠也不知道,究竟是明天先到,還是災難先到。

文章插圖

全球中央 logo

全球中央

《全球中央》是高水準、具備國內強大國際訊息來源的雜誌。這本定位為以台灣角度看國際的雜誌,動員遍布全球近三十名的海外資深特派員,就國際間重要新聞事件,作深入淺出的分析報導,被各界視為客觀中立,有助於豐富國人國際視野的優質刊物,深獲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