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是世界的垃圾桶!」馬來西亞拒收美國的塑膠垃圾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友站科技新報文/ 黃 嬿 

中國不接收塑膠廢品之後,這些垃圾湧進東南亞國家,馬來西亞從富裕國家接收的塑膠垃圾數量最多,現在馬來西亞也關起大門,尤其針對美國,高喊不要當世界垃圾桶。

文章插圖

美國的塑膠垃圾,全世界買單

美國人幾乎完全沒有環保觀念,一次性塑膠用品到處都是,美國回收的塑膠垃圾不到總量的10%,這些用過即丟的垃圾,最後都湧入別的國家。2018年中國禁止進口廢紙和塑膠,之前中國一直接收著全球多達一半的廢棄塑膠和廢紙。

中國的禁令給全球塑膠垃圾貿易帶來衝擊,當中國拒絕之後,接受廢棄塑膠的國家很快就不堪重負,許多塑膠垃圾最終被傾倒在垃圾掩埋場或焚燒,釋放有害的空氣污染物,或乾脆直接亂扔棄。今年,泰國印尼也宣布禁止進口塑膠垃圾。

文章插圖

「我們不希望馬來西亞成為世界的垃圾桶」

美國一直是塑膠出口大國,去年向馬來西亞運送超過3.5萬噸塑膠垃圾,更多是未登記的,去年馬來西亞政府就截獲100多個從洛杉磯發來具有危險性的電子和塑膠垃圾貨櫃,為了繞過該國的貿易管制法,這些貨櫃被標記為原料。當時馬來西亞環境部長就稱,「我們不希望馬來西亞成為世界的垃圾桶」。

馬來西亞修訂《海關法》,禁止所有未簽署《巴塞爾公約》國家的塑膠垃圾運輸,而美國是唯一一個非該公約締約國的大國,另外兩國是海地和斐濟。馬來西亞仍將接受《巴塞爾公約》締約國的廢棄物,但前提是貨物必須在原產國進行預檢。

修訂後的法律也對從其他國家進口的塑膠垃圾設定嚴格限制,規定進口塑膠必須只包含一種塑膠,污染程度不超過2%,確保進口塑膠能夠被回收。在政策執行細節尚未明確下,馬來西亞進口塑膠廢物市場已經凍結,大量垃圾堆積在加州港口。

專家分析,馬來西亞禁令對用於食品袋、食品包裝和垃圾袋的塑膠影響最大。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環境科學教授表示,未來塑膠垃圾會開始流向其他處理能力較弱的國家。

自己的垃圾,自己負責

但總有一天,塑膠垃圾將無處可去,這也是塑膠公約的必要性,專家呼籲,富裕國家除了在國內投資回收基礎設施外,還需要制定政策來控制塑膠生產,例如抑制一次性塑膠的需求、減少塑膠使用的包裝設計、禁止使用塑膠袋等措施,以及讓製造商對產品產生的廢物,承擔更多責任的整體政策。

塑膠氾濫問題急速增長,全球每年產生近 5 億噸塑膠,是 20 年前的兩倍多,越來越多塑膠垃圾出現在海岸線和河岸上,也出現在鯨魚、鳥類和其他吞食這些垃圾的動物體內,塑膠微粒侵入人體的研究也愈來愈多。地球已經進入人類世,我們無法決定是否繼續燃料化石燃料,至少我們可以拒絕塑膠生活。

科技新報 logo

科技新報

科技新報是一群對資訊科技、能源、半導體、行動運算、網際網路、醫療、生物科技有高度熱忱與興趣的產業與新媒體人士,共同組成的時代新媒體,以產出有觀點與特色的原創文章為主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