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選A,玩家扮演的主角會找藉口去廁所,向銀行貸款一萬塊,女方也會欣喜地表示「這是她人生中最難忘的夜晚」;選B和C,女方則會強顏歡笑地接過帳單,隔天你會發現自己被封鎖、對方也從此音訊全無。換言之,若想繼續遊戲,唯有選擇「主動買單」才能通關至下一章節。
以上內容,來自一款名為《撈女遊戲》的中國真人互動全動態影像遊戲。不過,自6月19日上線後隔天,該遊戲不只火速更名為《情感反詐模擬器》,更傳出有遊戲直播平台遭到停播,包括該遊戲的導演、遊戲官方的各大社群媒體帳號也相繼被封鎖,引發外界議論。
即使如此,該遊戲卻在Steam平台上創下亮眼的成績——同時在線人數一度突破8.8萬人,好評率高達96%。然而,它的宣傳語卻也成為輿論的焦點:
「是誰,殺死了愛情?是撈女殺死了愛情。」
誰是「撈女」?
撈女一詞源自粵語,其中「撈」意指「撈錢、撈一筆」,帶有貶抑色彩。而透過情感操控男性金錢的女性,則被稱為撈女。
在《情感反詐模擬器》中,玩家將扮演曾遭「撈女」詐騙的男主角吳宇倫,在傷痛之後,他決心化身為「情感獵手」,對撈女組織展開復仇。
遊戲內有五位女性,全都隸屬於一個名為「變鳳凰」的神秘組織——教導女性如何善用自身優勢,對男性進行情感詐騙和經濟勒索的訓練班。
遊戲過程中,玩家必須從對話中識別詐騙話術、做出提升對方「沉淪值」的選項,逐步反將一軍、掌握主導權。全遊戲共收錄472分鐘實拍影像、超過200個分歧選項與38種結局,讓玩家體驗從「獵物」翻身為「獵手」的逆襲快感。
遊戲製作方宣稱,《情感反詐模擬器》旨在揭露戀愛中的情感詐騙與金錢操控陷阱,教育年輕人自我保護。因此,該遊戲也提供「互助留言板」功能提供男性玩家互助,玩家可在此分辨被撈的真實經歷和觀察,交流應對各類情感操控的心得、策略與反思。
DQ編輯也玩了這款遊戲
《地球圖輯隊》的編輯也實際遊玩了這款遊戲,發現遊戲中的女性角色,雖然都被塑造成拜金、情緒化與欺騙者的形象,但也並非將其塑造成絕對的反派,每個角色背後都有一個「情有可原」的苦衷——可能是家庭債務、情感創傷,或是社會對女性的期待與壓力——迫使她們走上「撈女」這條路。
《情感反詐模擬器》雖然試圖呈現人性的灰色地帶,讓玩家在情感騙局中看見更多層次的動機與掙扎,但遊戲的最終走向仍難脫「男性救世主敘事」的框架:所有女性角色最終都會對男主角吳宇倫產生愛慕之情,甚至感激他將自己從「撈女」的深淵中拯救出來。這樣的劇情安排,讓原本試圖批判情感操弄的遊戲,最終仍落入由男性主導、懲罰與拯救女性的傳統敘事模式。
此外,遊戲中不時出現針對中國女權的台詞,例如:「所謂中國『女拳』,不過是藉挑動性別對立來攫取流量,從中獲益,打著為女性發聲旗號,實際引導女性進入拜金和消費主義陷阱。」或「我早就已經厭倦,我那個高舉極端女權的人設。我用它來偽裝當武器當鎧甲,時間久了,我已經忘記愛一個人到底是什麼樣的感覺了。」
這些台詞表面上試圖呈現角色的自省與轉變,但另一方面,卻更像是一種對女性主義的否定,將女性對抗結構不公的行動描繪成一種虛偽的假面。
製作團隊:唯有表達現實,才能推動進步
《情感反詐模擬器》是香港導演胡耀輝首部參與製作的電玩遊戲。過去胡耀輝曾拍攝全球首部3D情色電影《3D肉蒲團之極樂寶鑒》,以及香港喜劇三級片《一路向西》。
《情感反詐模擬器》的創作靈感,取自胡耀輝本人曾遭「撈女」詐騙的親身經歷。他坦言,「我知道撈女遊戲這個名字聽起來有點直接,甚至可能有爭議,但我們更想借它跟大家一起討論,為什麽現在的感情越來越複雜?我們應該怎麽做,才能勇敢去愛,又能保護好自己。」
在製作團隊寫的〈買前必讀〉文章中,團隊也直言,知道自己正在做一個「注定被攻擊」的遊戲,之所以選擇這個題材是因為,「觀察到很多人的迷茫,疑惑現在的兩性關係為什麼會變成今天這個樣?」
「我們做這個產品,不是要針對任何人。表達現實,推動進步,才是我們應盡的責任。」
該文也引用了復旦大學國際關係學者沈逸的話,「透過討論才能形成共識,而真正推動社會進步的,永遠是共識。」然而,《情感反詐模擬器》在引起討論之後,形成的不是共識,而是一連串針對該遊戲刻意製造性別對立的批評。
是男性必玩,還是助長男女對立?
《情感反詐模擬器》開場即拋出質疑:「當金錢變成愛的計量單位,為愛衝鋒的真心墜落深淵,在這場真心與謊言交織的遊戲中,我們真的能全身而退嗎?」
在《情感反詐模擬器》的Steam評論區上,網友形容遊戲是「每個男人必玩的遊戲」、「極富教育意義,能訓練愛情觀和防詐能力的好遊戲」、「30元的價錢,讓男人少走30年的歪路」。
但反對者則批評《情感反詐模擬器》放大女性的刻板印象與負面特質。根據BBC報導,女性玩家認為「這種遊戲只是助長男女對立,它再次把女性塑造成劣勢者,必須取悅男性才能謀生。」
現為《紐約時報》記者,同時也是Podcast《不明白播客》主持人的袁莉則是質疑《情感反詐模擬器》對於撈女的定義,「是把所有要禮的人都叫做撈女?還是最後被騙錢,搞到人財兩失的叫撈女?還是把女性都定義為撈女?」
越玩,越覺得世界充滿惡意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傳播學教授的沈翠華則指出,這類遊戲可能加深「邪惡世界信念」(Mean World Syndrome)——即人們因接觸大量負面敘事,而逐漸相信世界本質上充滿惡意。
她表示:「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玩家長時間沉浸在這種將女性描繪為拜金、心機的敘事中,可能會開始將這些刻板印象視為現實,將親密關係簡化為一場金錢與情感的交易。久而久之,會扭曲玩家對戀愛與性別角色的理解。」
中國官媒怎麼評價?
《情感反詐模擬器》上線後隔日,《湖北日報》旗下的《極目新聞》率先發表評論,批評遊戲「靠性別對立撈流量只會一塌到底」,並指出該遊戲充斥對女性的物化想像,將複雜的社會問題簡化為性別戰爭,把廣大女性「符號化」為詐欺主體。所謂的「互助留言板」,也淪為厭女、恨女言論的集散地;標榜的「反詐教育」,實則是異化個體創傷,煽動群體對立的遮羞布。新聞也指出:
「真正的反詐教育,應該聚焦於識別虛假身分、話術陷阱等具體詐騙手段,而不是將某一性別貼上『詐欺犯』的標籤。」
「當玩家沉浸在仇恨對立的快感中,當留言板堆滿性別攻擊的言論,誰還能記得起『反詐』?」
6月23日,同樣具有官媒權威性的《北京青年報》則是稱讚該遊戲「以創新形式築牢青年婚戀安全防線」,認為《情感反詐模擬器》積極響應國家網信辦「清朗行動」整治網路婚戀亂象的要求,為打擊網路情感詐騙提供新思路。
「不僅是創新的反詐工具,更是婚戀文明的傳播載體。透過揭露假人設、情感操控等騙局本質,強化『真誠為交往之本』的倫理底線。」
撈女 VS. 普信男
不管是網友們的隔空開戰,抑或是中國官媒對遊戲評論的兩極化,《情感反詐模擬器》反映出的中國社會日益嚴重的性別對立,以及男性對於愛情、婚姻所產生的經濟焦慮。
根據中國《鏡像娛樂》報導,雖然市面上仍有「天王嫂訓練班」、「嫁豪門預科班」、「撈女培訓營」等教授女性如何抓住男人的心和錢包的課程,但隨著中國近幾年的經濟不景氣,撈女一詞開始成為女性的負面代名詞,「一杯奶茶、一個漢堡、火鍋都可能被當作『撈』的證據。」
「越來越多女性發現,自己不是因為做了什麼,而是僅僅因為性別,就被默認處於『嫌疑犯』的位置。」
在《情感反詐模擬器》的介紹中,製作團隊自稱「我們是一群『普信』的創作者,想做有意義的故事,相信正義終將勝利。」這段話看似自嘲的介紹,其實也呼應近年中國社會日益升高的兩性對立情緒。
2020年,脫口秀演員楊笠一句「為什麼男人看起來那麼普通,但是他卻可以那麼自信?」讓「普信男」一詞迅速爆紅。雖然獲得了大量女性呼應與共鳴,卻也讓楊笠成為挑撥男女對立、製造仇恨流量的標靶,更引發一連串抵制楊笠的活動。
因此,當《情感反詐模擬器》同樣被捲入男女對立的輿論時,許多男性網友們紛紛挪用楊笠的經典語錄——「如果你覺得被冒犯到了,你就去看別的唄」——作為反諷,回擊批評遊戲內容的女性。
願世間再無胖貓
儘管製作團隊強調,遊戲內容純屬虛構,但《情感反詐模擬器》開場提到的新聞,包括「閃婚41天索要千萬逼丈夫絕望跳樓」、「男生為滿足女友日常開銷爆肝接單,2年累積轉帳70餘萬,被稱為正常戀愛」的社會事件,實際上分別影射2017年的「蘇享茂自殺事件/翟欣欣案」與2024年的「胖貓跳江事件」。
此外,遊戲中還藏有大量暗示現實新聞事件的彩蛋,例如女主角的名字叫陳欣欣、男主角使用的網路ID「笨貓」、遊戲七個章節的首字拼起來,會組成「願以後再無彷(胖)貓」。
這些「彩蛋」設計也引發不少質疑:究竟是呼籲警惕情感詐騙,還是藉由放大「撈女」的負面形象,消費真實悲劇、煽動性別仇恨?英國遊戲雜誌《PC Gamer》更是批評該遊戲,刻意扭曲「胖貓跳江事件」的真相。
2024年4月11日,一位網名為「胖貓」的20歲男子,疑似被女友搾光積蓄,從重慶長江大橋上跳江身亡。在媒體的大肆渲染下,女方被指控是逼死男友的「撈女」,遭遇網路圍剿,成為全民公敵。
但根據重慶警方的調查,兩人是正常戀愛關係,經濟上互有往來,而非單方面支出,且無證據顯示女方詐騙。最終不予立案,女方與胖貓的父母也達成和解。
即使如此,事件仍持續在社群發酵。中國央媒《人民日報》發表評論〈「胖貓」事件反轉:真相至上不是流量至上〉,文章指出:「一段平常的戀愛關係,經幕後『導演』操控,演化成了一場侵犯隱私的大型網路暴力。」然而,輿論風向未能因此平息,「胖貓事件」成為性別對立與仇恨情緒的引爆點。
《紐約時報》:映照中國社會的男性焦慮
從商業角度來看,《情感反詐模擬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截至今年七月銷量已突破百萬份,成功登上2025年上半年中國國產遊戲銷量冠軍。但從整體社會環境來看,《情感反詐模擬器》的爆紅也映照出中國男性的現實焦慮。
在《情感反詐模擬器》Steam平台的留言區中,獲得最多按讚的評論寫道:「生活中騙你的撈女沒有悲慘故事。每一個相親對象都可能開口要三十萬的彩禮,這種臨時起意的合法搶劫每一秒都在發生。」
根據《紐約時報》報導,近年中國社會面臨高房價、高失業率等結構性困境,普遍瀰漫一種停滯與焦慮的情緒,讓許多中國男性產生一種深層的絕望感。北京一名影片製作人形容,該遊戲是廉價且投機的產品,「精準切中了中國目前劇烈的兩性對立情緒。」
他認為,非自願單身(Involuntary Celibate)已成為一種全球現象,「他們往往將戀愛不順歸咎於女性,也因為他們被社會孤立,處於邊緣的經濟地位,因此將這款遊戲視為一種療癒,也是一種反抗。」
新加坡《聯合早報》也同意,這場由遊戲引發的爭議,是當前中國性別對立的縮影,「無論男性或女性,都感覺自己是弱勢的一方,竭力想證明自己被霸凌和剝削。在持續的對立與『選邊站』中,議題的本質反而逐漸被淹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