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依賴美國保護傘!歐盟砸10億歐元投資跨國軍事研發,波蘭打造最強陸軍、德國5年預算翻倍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友站全球中央文/ 劉郁葶 (中央社布拉格特約記者) 

要說最積極加強防務的地區,中東歐國家無疑名列前茅。作為在歐洲靠近俄羅斯的「前線國家」,波蘭、捷克和波羅的海三國都在俄烏戰爭爆發後迅速提高軍費。

文章插圖

冷戰以來,歐洲安全長期仰賴由美國主導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然而,俄烏戰爭爆發,歐洲國家深切感受到安全威脅;再加上美國總統川普要求北約盟國將國防支出提升至國內生產毛額(GDP)的5%,並多次警告若不增加,美國可能退出北約,無異於一記警鐘,提醒歐洲國家不能再單純依賴美國的安全保障。

10億歐元!歐盟投資陸海空跨國防軍事研發

在這些因素驅動下,歐洲掀起軍備升級潮,爭相強化國防實力。各國開始重新評估自身的防衛能力,紛紛擴大軍費並推動軍事現代化,投入發展先進戰機、主戰坦克、防空系統及無人作戰裝備。

歐盟執委會公布2025年度的歐盟國防基金(European Defence Fund,EDF)工作計畫,宣布將投入逾10億歐元(新台幣355.5億元),用以推動跨國防務研發與合作。這筆龐大投資涵蓋地面作戰、太空科技、空中、海軍作戰能力,以及能源韌性與環境轉型等領域,顯示歐洲在全球安全局勢緊張背景下,正逐步邁向防務自主的道路。

歐洲防務新格局 德法英加速軍備現代化

長期以來,德國因歷史包袱而對軍事投入有所保留,但俄烏戰爭改變德國的態度。德國國防預算從今年的950億歐元,到2029年將增至1,620億歐元。德國正推動軍備重建,並優先考慮採購「天空突擊兵」(Skyranger)防空戰車這類重型裝備。此外,德國積極參與歐盟主導的「未來空中作戰系統」(FCAS)與新一代歐洲主戰坦克計畫,這些專案既滿足自身國防需求,也鞏固歐洲產業鏈。

法國向來是歐洲防務自主化的堅定倡議者,計劃在2026年將國防預算提高至575億歐元,並在2027年達到640億歐元。法國在核戰略威懾、航空母艦與戰略遠征能力上均居於領先地位,今年特別加強拉法葉級護衛艦更新與下一代核潛艦研發。同時,法國主導的「阿利安」(Ariane)火箭與軍用衛星計畫,強化歐洲在通訊與情報偵察領域的自主能力。

英國近年來大幅推進防務現代化,2025年提出將軍費提升至GDP的2.5%,並成立「英國防務創新」機構。裝備方面,陸軍開始接收挑戰者三型(Challenger 3)主戰坦克,空軍將採購12架可發射戰術核武的F-35A,重新建立空中核威懾;海軍則推進AUKUS核潛艦計畫,並引入無人水下載具。同時,英國斥資約新台幣600億元建設六座「彈藥工廠」,確保戰時供應鏈穩定並「更有效嚇阻對手」。

面對俄羅斯威脅 中東歐全面布局

要說最積極加強防務的地區,中東歐國家無疑名列前茅。作為在歐洲靠近俄羅斯的「前線國家」,波蘭在俄烏戰爭爆發後迅速提高軍費,2023年就已超過GDP的4%,高於北約的標準,在北約成員國中位居首位。波蘭大舉採購美國M1A2戰車、韓國K2坦克與FA-50戰機,並積極投資本土軍工產業,企圖打造歐洲最大陸軍力量。

捷克俄烏戰爭爆發後,逐步擺脫冷戰遺留的蘇系裝備,投入現代化建軍。捷克已向美方訂購24架F-35,將於2031年起陸續交付,這將使捷克空軍躋身歐洲最先進戰力之列。而為了銜接F-35A交付期,捷克延長與瑞典的JAS-39 Gripen戰機服役期,確保空防不中斷。

在地面戰力上,捷克正引進德製豹(Leopard )2A4主戰坦克,以及瑞典CV90步兵戰車,藉此淘汰老舊T-72與蘇系裝甲車,並且將部分生產交由國內軍工產業,藉軍購帶動工業升級。防空方面,捷克已部署首批以色列SPYDER飛彈系統,同時簽署瑞典MSHORAD合約,以強化低空防護。

捷克持續大力援助烏克蘭,積極推動歐洲的彈藥生產聯盟,預計今年提供烏克蘭最多180萬發炮彈。捷克還提供F-16飛行員訓練、直升機模擬器等支援,並計劃與烏克蘭共同建立F-16訓練學校。

其他波羅的海三國也同步提升軍費,愛沙尼亞在2025年將國防預算提高至GDP的3.38%,並計劃在2026年將比例提升到至少5%;拉脫維亞計劃在2026年將國防預算比例提升至4%;立陶宛則在2025年將國防預算提高至GDP的4%,並承諾在2030年前提高為5到6%,以應對日益嚴峻的安全挑戰。

這場軍事防務轉型不僅關乎各國自身安全,也將重塑歐洲在21世紀地緣政治中的角色,讓歐洲在跨大西洋關係中獲得更多自主性與談判籌碼。長期而言,將促進整體安全整合,也讓歐洲在國際秩序中更具戰略影響力。

文章插圖

全球中央 logo

全球中央

《全球中央》是高水準、具備國內強大國際訊息來源的雜誌。這本定位為以台灣角度看國際的雜誌,動員遍布全球近三十名的海外資深特派員,就國際間重要新聞事件,作深入淺出的分析報導,被各界視為客觀中立,有助於豐富國人國際視野的優質刊物,深獲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