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聖節禁止領養黑貓」西班牙小鎮擔心黑貓被用於邪惡儀式 動保團體批:老掉牙的迷信

我們把全世界的貓都送到你面前了,請吸。

文章插圖

西班牙小鎮:萬聖節期間,禁止領養黑貓

當街頭隨處可見南瓜、蠟燭以及裝飾蝙蝠與蜘蛛網時,位於西班牙加泰隆尼亞東北部的特拉薩(Terrassa)的市府網站,卻在萬聖節前夕發布一則公告——「10月1日至11月10日,暫停領養黑貓。」

塔拉薩副市長杜克(Noel Duque)解釋,這是一項「預防性措施」。他指出,每逢萬聖節,總有人打電話詢問「是否有全黑的貓」,卻幾乎不問性格或健康,「我們希望防止有人是為了『巫術儀式』或『節日裝飾』而領養。」杜克補充說。

「這件事很嚴重。在特拉薩,如果你想領養黑貓,必須等到萬聖節過後。你需要證明自己會好好照顧並愛護牠。」

杜絕可疑領養

根據《BBC》報導,塔拉薩的收容所目前有約100隻貓,其中12隻為黑貓。市府表示,雖然鎮內至今沒有任何紀錄顯示萬聖節期間曾發生黑貓受虐事件,但為了預防潛在風險,仍暫時禁止黑貓在節日期間被領養。待萬聖節結束後,收容所將恢復正常的領養程序。

特拉薩並不是唯一在萬聖節前採取防範「可疑領養」措施的城鎮。位於西班牙馬德里(Madrid)的動物保護協會La Posada Felina也在本月暫停所有貓咪領養。

該協會員工娜塔莉亞埃斯特班(Natalia Esteban)表示:「在這段時間裡,我們不會讓任何貓被領養——不論牠是黑的、白的,還是其他顏色。」她指出,有些人甚至會尋找玳瑁或深色虎斑貓作為黑貓的替代,「網路上很容易找到與貓相關的『巫術』內容,而這些儀式有時可能涉及傷害動物的祭祀行為。」

文章插圖

防止黑貓被當作「活裝飾」

萬聖節暫停黑貓領養的做法,最早可追溯至1987年。根據美聯社(AP)報導,當時芝加哥一名女子走進收容所,但當工作人員進一步詢問時,才發現對方不是要作為寵物,而是為了搭配萬聖節服裝。這一舉動引起了人們的擔憂,許多收容所開始在萬聖節期間暫停黑貓領養,以「保護」之名防止牠們受到傷害,防止牠們淪為「活裝飾」後再被拋棄。

直到2000年初,部分收容所才開始取消這項規定,原因在於黑貓往往比其他貓更難被領養。

黑貓比其他顏色的貓,更難找到新家

聖地牙哥人道協會(San Diego Humane Society)主任凱瑟琳謝納(Katherine Shenar)也曾在萬聖節前後,將黑貓從領養區撤離。當時,她認為這麼做可以保護牠們,避免落入心懷不軌之人手中。

然而,現實情況卻並非如此。收容所往往過於擁擠,貓咪長期承受的壓力也容易引發疾病。根據英國皇家防止虐待動物協會(RSPCA)的統計,黑貓的收容數量橘貓多出6.26倍,甚至是白貓的25倍。除此之外,黑貓找到新家的時間更虎斑貓的三倍。

類似情況在全美各地不斷重演。萬聖節期間禁止黑貓領養,反而導致收容所擁擠不堪。根據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NLM)報告顯示,收容所的貓咪中,黑貓的安樂死率最高,達74.6%,領養率卻僅有10%。

文章插圖

研究:黑貓受虐與節慶並無關聯

美國最佳朋友動物協會(Best Friends Animal Society)的研究顯示,「沒有證據顯示在萬聖節領養黑貓會比其他時間更危險。」

佛羅里達大學收容醫學計畫(The University of Florida Shelter Medicine Program)也指出:「沒有任何經過證實的統計、法院案例或研究能支持,虐貓行為與撒旦崇拜相關的犯罪之間存在直接關聯。」相反地,他們鼓勵負責任的領養方式,以消除這種毫無科學根據的恐懼。

位於英格蘭的貓與兔子救援中心(The Cat & Rabbit Rescue Centre)同樣認為萬聖節是領養黑貓的好時間,救援中心的總經理伊恩休斯(Ian Hughes)表示:「黑貓與其他貓一樣可愛,但不公平的迷思與偏見,讓牠們往往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找到家。我們鼓勵大家放下迷信,看看每隻黑貓獨特的個性。」

美國海倫伍德沃德動物中心(Helen Woodward Animal Center)負責人麥克阿姆斯(Mike Arms)指出:

「黑貓會帶來不幸的老掉牙傳說,我不知聽過幾百萬次。我認為,與其在萬聖節設置禁令,不如落實更嚴謹的飼主篩選機制。」

那一年,黑貓被當成魔鬼的化身

黑貓與巫術的連結,最早可追溯至西元1233年。當時,教宗額我略九世(Pope Gregory IX)頒布《Vox in Rama》敕令,警告神聖羅馬帝國的國王,境內出現了「路西法崇拜」的異端活動。詔書中描述,一尊黑貓雕像在儀式中「活了過來」,被視為撒旦的化身。自此,貓逐漸被與魔鬼崇拜聯繫在一起,被描繪為魔鬼的容器。

然而,關於黑貓是否因此遭到大規模屠殺,歷史學界仍眾說紛紜。該敕令並未明文命令殺害黑貓,也沒有任何文獻或考古證據顯示,教會曾允許民眾屠殺黑貓。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中世紀的歐洲,黑貓已成為迷信與不祥象徵的代名詞。

女巫與她們的黑貓

1484年,教宗依諾增爵八世(Pope Innocent VIII)宣稱「貓是魔鬼最鍾愛的動物,是所有女巫的偶像。」貓的形象再次被「妖魔化」,其形象在中世紀的歐洲也逐漸與「女巫」形成了密不可分的關係。

威卡教祭司塞里德溫法林斯塔(Cerridwen Fallingstar)指出,教會將女巫視為異教徒的威脅,「女巫尊重自然世界,對動植物抱持深深的敬意。正因如此,人與動物之間的親密關係被視為魔鬼的象徵,甚至被認為是邪惡的聯繫。而與貓相伴的老婦人,也因此成為懷疑與恐懼的對象。」

文章插圖

「貓咪,就像那些被指控為女巫的女性一樣,往往對權威展現不屑,不會刻意巴結討好那些不值得尊敬的人。對教會而言,無論是獨立的女性,還是喜歡獨立的貓,都是不被容許的存在。」法林斯塔解釋。

黑貓從人面前走過,會帶來不幸?

民俗學家兼藝術家菲比米勒懷特(Phoebe Millerwhite)指出,由於中世紀歐洲普遍相信魔鬼和女巫能化身為黑貓,因此「黑貓橫穿你的路會帶來厄運」的迷信應運而生。她說:「一隻黑貓橫越你的路,很可能是在執行女巫的任務;牠也可能是喬裝打扮的魔鬼——而沒有人願意與魔鬼正面相遇。這解釋了為什麼黑貓橫過道路會被視為不祥之兆。」

文章插圖

這種迷信觀念一直延續到文藝復興時期。當時,黑貓橫越道路可能被視為女巫派出的魔寵,意圖傷害路人。法林斯塔補充:「許多心存恐懼的農民會立刻跑到附近教堂,付錢請神父施行祝福,以解除黑貓可能帶來的詛咒。由於這同時也是教會的收入來源,這種恐懼很可能被刻意利用。」

那些年,被虐待的黑貓們

十六世紀的丹麥,人們相信在迎接春天前必須驅逐一切邪靈。於是,在「齋戒期」(Fastelavn)這一天,他們會將一隻活貓放進大木桶裡,懸掛在樹上,再用棍棒或木條製成的「齋戒棒」敲打木桶,直到木桶破裂、貓得以逃出;有時,人們甚至會抓住逃出的黑貓並將其打死,認為這樣才能徹底驅除邪靈。

文章插圖

這項習俗也曾在德國荷蘭蔚為流行,直到十九世紀後,才逐漸被廢止;之後,人們將木桶裡的貓改成了「糖果」,轉變為今日慶祝節日的遊戲形式。

在比利時伊珀爾(Ieper),貓咪也曾被視為邪惡的象徵。過去的傳統會將貓從高處拋下,而這項習俗逐漸演變為今日的「拋貓節」(Kattenstoet)。至今每年仍會舉行,但現已改以玩偶代替,確保沒有真貓受到任何傷害。

【延伸閱讀】把貓往下丟的比利時拋貓節 中世紀貓咪的惡夢,現代貓奴的狂歡

萬聖節前夕,真正的「黑魔法」

但並不是所有的黑貓都代表不幸。在英國,黑貓被視為吉兆,人們相信黑貓能帶來家庭繁榮;在日本,黑貓同樣是幸運的象徵,更是力量強大的招財貓;在古埃及,貓甚至被奉為神聖存在,根據《國家地理》報導,誤殺一隻貓可能會被判死刑。

而在流行文化裡,黑貓形象也正悄然轉變。勇奪第97屆奧斯卡最佳動畫電影的《喵的奇幻漂流》(Flow),描述一隻黑貓在世界被大洪水淹沒後,與其他動物在漂流的船上共同生存的故事。根據美國《NPR》報導,多家收容所在電影上映後發現,黑貓領養率明顯上升,全球觀眾似乎重新開始欣賞這種長期被迷信誤解的動物。

2011年,英國貓咪保護組織Cats Protection,將每年10月27日、萬聖節前夕,訂定為國際黑貓日(National Black Cat Day),旨在消除大眾對黑貓的偏見,鼓勵人們領養黑貓,讓黑貓展現牠們與生俱來的「黑魔法」。

文章插圖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