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斥資9兆日圓提升「反擊能力」 放寬武器出口限制、創二戰後最大軍售案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友站全球中央文/ 楊明珠 (中央社駐東京記者) 

日本二次大戰戰敗後實施新憲法,放棄發動戰爭權,不保持陸海空三軍軍力,並以「專守防衛」作為防衛政策。如今,歐、日正思考加強在國防產業上的合作。

文章插圖

各國增加國防費,促使國防產業成長。隨著中國、北韓軍力增強,日本重新調整國防體制。瑞典智庫「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指出,全世界國防產業合計10年來增加六成。2022年日本的國防費是全球第10名,占整體的2%。

東北亞緊張局勢升高 日本國防費用大增

根據日本政府2023至2027年度「防衛力整備計畫」,經費為43兆5,000億日圓(約新台幣9兆1,000億元),約為上次計畫的兩倍。用於「反擊能力」的長程飛彈需5兆日圓、老舊國防零件替換等維修整備約9兆日圓。

有消息指出,美國川普政府向日本提出國防費用在國內生產毛額(GDP)占比增至3.5%的方案。日本目前計劃在2027年度增至GDP的2%。

隨著國防費增加,強化日本事業的歐美企業增多。美國L3哈里斯技術公司(L3Harris Technologies)認為有必要因應無人機、電子戰等新的需求,2022年成立日本分公司。

英國航太系統公司(BAE Systems Plc)2023年將亞洲統管功能據點由馬來西亞移至日本分公司,除了想軍售日本,也考慮加強分工合作,擴大調度設備的夥伴。

美國國防武器製造商洛克希德馬丁(Lockheed Martin, LMT)公司將亞洲統管功能的據點從新加坡移至日本,這主要是因應北韓頻頻試射彈道飛彈以及「台灣有事」(兩岸衝突)等的東北亞緊張局勢升高;也與日本引進LMT製匿蹤戰機F-35、愛國者三型飛彈(PAC3)等有很大關連;LMT日本據點並可管轄台灣、韓國的運作。

從「專守防衛」到「反擊能力」

日本二次大戰戰敗後實施新憲法,放棄發動戰爭權,不保持陸海空三軍軍力,並以「專守防衛」作為防衛政策。但隨著國際地緣政治改變,美國期盼日本承擔更多盟邦的國際安全責任,日本逐步放寬武器裝備的出口限制。安倍晉三內閣2014年通過「防衛裝備轉移三原則」,開始轉為推動武器出口,這使得日本的國防產業得以向全球市場跨出一步。

日、英、義三國2022年啟動共同開發新戰機計畫。由日本三菱重工業、英國航太系統公司、義大利防衛及航太集團李奧納多(Leonardo)等官民共同開發,計劃2035年前部署。

日本2024年進一步放寬武器出口限制,戰機可售給簽有「防衛裝備和技術轉讓協議」的國家。目前與外國洽談的軍售案,除了出售升級版「最上級」護衛艦給澳洲外,還有考慮出售護衛艦給印尼、出口反潛機P-1給義大利;澳洲、印度、加拿大對日英義共同開發的新型戰機感興趣。

日本二戰後最大軍售案

澳洲斥資100億澳幣(約新台幣1,967億元)採購11艘新型巡防艦,日、德競爭這張大單的結果是,今年8月由日本三菱重工業的「最上級」護衛艦勝出,預計2026年起開工建造、五年後陸續成軍服役。這是日本二戰之後最大宗軍售案。《日本經濟新聞》報導,消息一出,東京股市三菱重工業股價創新高。增加國防費帶來的「內需」拉抬業績成長,三菱重工業這兩年股價飆漲約五倍。

歐洲與日本都面臨安全保障課題,日本面對擴大軍備的中國、俄羅斯,認為一定要與歐洲和亞洲加強合作。與歐洲國家共同開發新型戰機,除了可以維持國防產業,也攸關日本的安保戰略。

文章插圖

瑞典:不能過度依賴台灣的半導體

歐、日正思考加強在國防產業上的合作。《日本經濟新聞》報導,瑞典國防工業大廠紳寶集團(Saab)執行長約翰松(Micael Johansson)展現與日本合作的意願表示,「100%支持對半導體生產的投資」,用於製造武器的半導體不能過度依賴台灣,有必要分散風險。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祕書長、前荷蘭總理呂特(Mark Rutte)4月到日本訪問,除了與時任日本首相石破茂會談外,並前往位於神奈川縣的日本海上自衛隊橫須賀基地,登上日本最新型護衛艦「最上號」,參觀無人水下載具(UUV)等。他也前往三菱電機的設施,參觀人工衛星組裝。

文章插圖

全球中央 logo

全球中央

《全球中央》是高水準、具備國內強大國際訊息來源的雜誌。這本定位為以台灣角度看國際的雜誌,動員遍布全球近三十名的海外資深特派員,就國際間重要新聞事件,作深入淺出的分析報導,被各界視為客觀中立,有助於豐富國人國際視野的優質刊物,深獲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