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滿 25歲的作家史塔福特(Zach Stafford)著述甚多,日前他在《衛報》分享了Y世代的美麗和無奈,以下皆以史塔福特自述視角敘寫。
少了人生地圖的世代
寇克蘭(Tom Cochrane)曾說過,生命就像是一條高速公路,這句話放到我這世代來說其實也一樣適用。
即將出版《鼎盛人生:成人之路回顧史》(暫譯,The Prime of Life: A History of Modern Adulthood)的作者名茲(Steven Mintz)也曾在書中提到:「現代人要成年,少了可以依循的地圖,人們必須在沒有確切指導同時也沒有先人可仿效的狀態下摸索定義出自己的角色。」
這番話對被稱作「Y世代」(註:專指 1981年-2000年出生的人)的我們來說特別有感,我們這代恰好處在經濟衰退,外界紛紛叫我們自己想辦法的狀況,我們也開始發現,前人叫我們按部就班準沒錯的「正確道路」事實上難以駕馭,如果不照做還會被唸成「走歪路」。
我今年剛滿 25歲,我深深感受到自己在成年人之路上落後許多,因為我發現自己買不起房,也無法投資什麼;我也沒打算在幾年內有孩子,因為我實在想不出自己怎麼有辦法餵飽自己,同時也讓孩子得以溫飽。另外,我現在唯一看上眼的伴侶是我家附近咖啡店的店員,但他連我的名字都不知道。
25歲該有房產
一般來說,社會期望的 25歲模樣應該是小有成就的,或至少離大家訂下的「成年人五大要素」不遠,換句話說, 社會期許的 25歲應該是:有孩子、有大學學位、有另一半、有工作而且還有個房子,這也是為什麼當我發現自己進入 25歲時,只感到渾身焦慮,因為我無法成為父母或是祖父母一樣的人。
2007年的經濟大衰退(The Great Recession)發生時,我們這些人為了躲過風暴多半選擇回鄉,或是待在學校繼續求學,但這樣的選擇也讓我們變得更依賴父母或是其他體系,這不代表我們就不想獨立,我們也不是完全的失敗者,我們只是落後了,而且落後的原因也不能全怪在我們身上。
外界看來,我們這世代是自私又自戀的,我也承認社群媒體讓我們這代的某些青少年有自戀傾向,但其實這樣的世代可以發展出不一樣的新世界。
日子還過得去
根據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所做的調查,我們這世代的特色就是充滿自信、重視數位上網、對多元保持開放胸襟,但在成熟這條路上相對落後。
在同一份研究中也描述到,Y世代的我們呈現出多元族群的樣貌,也更加自由,雖然身在經濟蕭條時期,但有十分之九的人表示日子還過得去,不過, 我們之中仍有 37%的人是失業的狀態。
曾談論現代年輕人是「新興成年人」(emerging adulthood)的亞內特(Jeffrey Arnett)教授,他就把 18-29歲的青年劃在一區,並表示這些人的青少年時期已經延長,他們有更多時間發展生活技能,並有更多機會了解自己是誰,以及他們想從人生中學到什麼,藉此成為邁向成年之路的基石。
延後出社會 多了自我探索
亞內特教授認為,雖然這樣的狀態(指延後的青少年階段)有可能讓我們又往回跑,但這也不是壞事,因為大家有更多的時間去探索自我,這能幫助他們轉為更好的人,為未來立下更好的基礎。
2013年時,亞內特接受《紐約時代雜誌》專訪,他談到所謂的新興成年人就是一群儘管已經 2字頭,但不覺得自己已經是成年人的族群,他們的特色是:探索自我、流動性、以自我為重、感覺被夾在中間以及覺得機會無窮。
現在多了探索的階段,人們真正開始有所作為或是把過去習得的智識付諸行動的階段延到了 3字頭時期,這其實與過去數十年的發展相似;隨著現代人的平均壽命越來越長,人們開始有更多時間思考探索自我,成年時期往後延的趨勢也該成為讓人接受的現實。
總會到達目的地
不論你對Y世代有什麼見解,但要知道和 1960年代比起,所謂的成年這件事情已經延後許多,所以再給Y世代些時間來到達前人所謂的長大這件事情吧。
現在就請放鬆,享受路上風景。套句我媽在開車時常說的話:「我們該到目的地的時候就會到。」
小補充:X? Y? 世代
這裡提到的Y世代,目前沒有明確說法是指哪個年齡層,以《維基百科》的介紹來看,有幾個同義字也描述這個時期的世代特色,包括了:網際世代;或稱N世代(The Net Generation),千禧世代(Millennials)和回聲潮世代(Echo Boomers)。
Y世代這個名詞被公認為美國人在20世紀的最後一個世代,在這個世代誕生成長,進入青年期後,2000年就過了。同時另一個廣義的Y世代,則包括了目前在5歲到25歲的美國孩童、青少年、青年。也就是西方世界通稱的青少年族群。
另外,英文中說的Silent Generation,是指出生在經濟大蕭條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人,大約是1935-1945期間。X世代的定義也仍在爭議,X世代中的X是由英文字Excluding的字母X而來,一般寫做eXcluding。有著「被排擠的世代」隱喻,詳細的出生時間範圍有一說為1965年1月至1976年12月間。
編註:地球圖輯隊精選評論文章,希望能幫助網友從多面向思考。本文意見為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史塔福特(Zach Stafford)也是Boys, an Anthology一書的共同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