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醫生親口告訴你
為了讓台灣的朋友更認識人道救援工作,國際醫療人道救援組織「無國界醫生」(Doctors Without Borders,法語:Médecins Sans Frontières ,簡稱MSF)特地來台舉辦攝影展《醫靠 無界》。
12號開幕儀式這天,曾在救援前線的台灣醫生們也現身說法,其中麻醉科醫生陳鈞婷就談到在巴基斯坦服務的經驗,她表示當地的醫療資源並不充足,例如醫生們只有簡單的儀器來檢測血糖以及紅血球素,其他病況資訊必須仰賴他們的自身經驗。
陳醫生回想當時,她前往的巴基斯坦醫院只有一名外科醫生、一名麻醉醫生以及一名急診室醫生。有一次送進醫院的產婦必須剖腹產時,日本來的醫生還必須翻書查找能幫助產婦的資料;另外,她也談到與各國來的醫生共處一地救治病患,難免會有小磨擦發生,但他們知道彼此是為了救人來到此地,也就不再多做計較。
這次攝影展圍繞無國界醫生三個主要工作範疇:天災、武裝衝突和疫病。展場牆上有著清楚的年表,幫助大家了解他們的發展,同時也設置模擬前線的醫療設施還有伊波拉防護衣,讓有興趣觀展的朋友可以貼近醫生們的工作內容。
中立不偏 交戰方都救
12號開幕儀式上,本身是台灣人的無國界醫生(香港)主席劉鎮鯤,談到自己加入MSF後七年來的心情。
他表示無國界醫生組織奉行的不偏不倚精神深深影響了他的處世哲學,對他以及所有的無國界醫生來說,需要幫助的人們不該因種族、宗教或是政治立場而有差別,身處戰區的他們不偏頗任何一個交戰方,只要走入他們設立醫院的病患,他們都會幫忙。
謝謝 台灣
無國界醫生這次來台辦展,就是希望能讓台灣民眾更了解人道救援工作的現況,進一步讓大家關懷總是備受忽略的難民們的處境。
無國界醫生(香港)總幹事卡磊明(Rémi Carrier)特別感謝台灣人一直以來對無國界醫生的支持,他說:「我們的臉書粉絲專頁上有不少來自台灣的粉絲,他們非常願意關注和分享我們的救援消息,甚至願意伸出援手。我們也不時收到來自台灣醫療界的詢問,希望成為無國界醫生救援隊伍的一員。」
「因此,我們有計畫在台北設立辦公室,目前正向政府申請許可中。我們希望和台灣民眾有更多的溝通和交流。」
MSF主席劉鎮鯤在儀式上也談到:「你不一定是醫生,你不一定是護士,雖然你不在前線,但你可以透過支援醫生們的行動一起把人道救援的精神發揚光大。」
想知道 2014年大爆發的伊波拉疫情中,醫生們的防護衣是甚麼樣子嗎?這次的展覽就放置了防護衣讓民眾了解。
根據展場人員介紹,西非地區因為氣候炎熱,所以穿上防護衣的時間不能太久,醫生們進入伊波拉中心救治病患時,會先在防護衣寫上進去的時間,以便彼此提醒。為了讓病患安心不害怕,醫療人員會在防護衣外寫上名字,希望能減輕病患的懼怕感。
人人都有一樣的醫療資源
「無國界醫生」組織是一個非營利的民間組織,最早是由一群法國醫生和新聞從業員組成。
他們相信,沒有所謂第三世界國家就只能有第三等醫療品質的說法,他們努力給那些因戰亂、疾病肆虐而受苦的人們應有的醫療品質,濟世救人的精神讓無國界醫生在 1999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肯定。
保持中立 仰賴世界支援
1971年,一群法國醫生和新聞人士看到奈及利亞內戰的殘酷,一起合作組成「無國界醫生」組織,他們主要提供醫療救助、心理輔導給受苦於戰亂、流行疫病、營養不良或天災的人們。此外,許多被孤立在社會醫療體系外的人們也同樣會得到救助。
醫生們堅持「醫療權前,人人平等」的信念,人們對醫療的需求超越國與國間的隔閡,醫療的權利不該因為宗教、種族、職業貴賤或是政治立場有所差別。
目前,無國界醫生組織幫助了全球近 70個國家,除醫療照顧外,他們也會特別為戰亂頻繁的國家發聲。
1994年「盧安達大屠殺」的時候,是他們第一次也是目前唯一一次呼叫軍方介入,因為對他們來說,保持中立才能確保每位急難者能享受到人道救助,所以他們不支持戰爭,也不反戰,如此才能在戰事發生時同時幫助交戰雙方。
為了保持自由的言論和公正不偏頗的獨立精神,無國界醫生組織保持政治、宗教和經濟上的中立,組織資金仰賴全世界的提供。
「醫靠 無界」──無國界醫生之旅攝影展
- 日期:2015年6月12日至21日
- 時間:11:00~21:00
- 地點:台北誠品敦南店B2藝文空間
- 交通:搭乘捷運 板南線/ 忠孝敦化站—6號出口
- 展覽、分享會及紀錄片播映均免費入場
- 活動網址:http://msf.tw/msfjourn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