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台灣的太陽花學運,有一則廣為流傳的笑話。到底要多少人才能讓抗議群眾填滿總統府前的凱達格蘭大道?是五萬人還是十萬人?答案其實只要一個人,因為馬英九總統的民意支持度太低,凡是他強力推動的政策,無論是核四、服貿、課綱調整,都會激發出強大的社會反彈。
在洪仲丘寃死之後,馬英九曾向受害屬家拍胸脯保證「我管定了」,結果是 25萬白衫軍在凱道集結抗議。同樣,在馬英九召開了「服貿利大於弊」的記者會之後,號稱 50萬人集會的 330抗議同樣在凱道登場。
領導者低迷的聲望,似乎提供了社會運動可以操作運用的契機,因為只要打出反馬的旗幟,就容易得一定程度的社會同情。然而,這樣的看法太低估馬英九所領導的國民黨之實力。畢竟,國民黨向來掌握了立法院的多數席次,一直到去年底九合一選舉慘敗之前,國民黨執政的地方版圖與人口也是遠超過其對手。因此,國民黨從來就不是紙老虎,網路上流傳的「馬英九是社會運動總召集人」也是不用太認真對待的玩笑。
在此,我們可以先盤點一下近來台灣社會運動的豐碩成果。
國光石化是近年來台灣規模最大的新投資案,但是隨着民意越來越關注空氣污染與白海豚保育,馬英九被迫終止這項開發計畫。核四工程是連民進黨執政時都擋不下來的案子,結果卻是由國民黨政府宣布停工封存。備受批評的軍事審判制度是長期戒嚴的遺毒,最後卻是由一群「素人」所發起的白衫軍運動推動了改革。在關廠工人抗爭、大埔反土地徵收案,反對者都曾採取十分極端的抗爭手段(擋火車、佔領內政部),結果最後法院還給了抗爭群眾公道,失職違法的是政府部門。
2007年智慧型手機問世、 2008年臉書中文平台出現,社會抗議再也回不去沒有行動上網與社交媒介的年代。在這個抗議者同時扮演報導者、攝影記者的當下,少數人所發起的快閃抗議都有可能形成政治僵局,當初衝入立法院的大學生、包圍教育部的高中生,即是善用了新科技所帶的即時與迅速之便利。
我個人認為,有三項價值的移轉推動了近來台灣社運的動員。
首先,將經濟發展視為解決一切社會問題的傳統想法已經破產,台灣GDP依舊成長,財團仍在賺錢,但是年輕人的薪資卻離不斷飆高的物價與房價越行越遠。因此,近來台灣的企業集團,例如旺中、遠雄、遠傳、頂新,成為了網路鄉民所攻訐的對象,事實上也越難越找到以往受人尊敬的企業家。如此一來,財團所參與的開發案(美麗灣、國光石化)與併購案(旺中),才會引發強大的反彈。
與此相關,如果將餅做大的邏輯已經喪失民心,另一股趨勢則是質問為何餅一定要越來越大,而不是在既有的資源配置下提出更符合公平正義的方式。
因此,反對強制徵收農地的團體喊出「土地正義」、要求普遍設置社會住宅的運動高舉「居住正義」,對於更多參與社運抗爭的年輕人而言,「世代正義」則是最具號召力的訴求。正是基於這樣的追求公平正義的呼聲,許多人才投身於反對不合理的都市更新(文林苑案)、為了發展的強制拆遷(紹興案、華光案)、以及各種土地徵收計畫(大埔案)。
最後,也由於「中國因素」不再是境外的文攻武嚇,而已經進化成扶植境內的協力者,利用利潤甜頭來培養一些甘為犬馬的代理人。如此一來,台灣的民主體制出現了危機,出現了來自於內部的威脅。野草莓學運抗議警方的濫權執法、反媒體壟斷運動反對親中媒體的擴張版圖與言論自由之侵害、太陽花運動與反課綱調整運動共同反對了不符合程序的「黑箱作業」,這些現象背後都是實實在在可以被感受到的「中國因素」。
更多端傳媒精彩內容:《獨家:我調戲了伊斯蘭國的貓》
《波多野結衣招誰惹誰了?》
《在歐洲,上門服務路上也算工作時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