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了上百萬人
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出爐,分別由來自中國的藥學家屠呦呦、來自愛爾蘭的寄生蟲學家坎貝爾(William Campbell)以及來自日本的微生物學家大村智獲得。其中,今年 84歲的屠呦呦尤其受到關注,她是中國首位諾貝爾醫學獎的得主,更是至今 210位醫學獎得主中,第 12位女性。
屠呦呦靠著發明能有效對抗瘧疾的藥物,大幅降低瘧疾致死率,在非洲還有亞洲拯救了上百萬人的性命。她是第一個證明青蒿素(Artemisinin)能有效抗瘧的藥學家。無論是被感染的動物還是人類,青蒿素都可以有效對抗瘧疾原蟲,在治療瘧疾上有前所未有的功效。
誰是屠呦呦?
隨著屠呦呦成為新科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外界也對她產生好奇,雖然屠呦呦在藥學上有很多亮眼的成就,不過她鮮為人知,就算在中國也沒什麼名。當屠呦呦得獎的消息傳回中國,一名屠呦呦的支持者在微博上寫下:「屠呦呦終於被承認了!」
今年 84歲的屠呦呦出生於 1930年,她誕生在上海南方的港口城市寧波。屠呦呦的名字來自《詩經》中的「呦呦鹿鳴,食野之苹」一句。1951年,屠呦呦進入北京大學醫學院中的藥學系就讀,開始研究中國傳統藥草。
毛澤東改變了她
1969年,毛澤東的秘密計畫讓屠呦呦從此和瘧疾研究結下不解之緣。當時,屠呦呦被召進了名為「523」的秘密計畫,想辦法發明治療瘧疾的藥物。屠呦呦回憶道:「這份工作是當務之急,所以我當然願意犧牲我的私人生活。」
當時,瘧疾在中國西南部的叢林肆虐,讓無數的北越軍人魂斷異鄉。想從大自然找到抗瘧新藥的屠呦呦,被派到了海南島。在海南島悶熱的熱帶雨林中,屠呦呦親眼目睹由蚊子引發的瘧疾對人體的破壞,屠呦呦說:「我看到很多瘧疾末期的小孩,那些小孩很快就死了。」
從古書中找藥方
屠呦呦從東晉葛洪寫的中醫古書《肘後方》中找到抗瘧關鍵,發現青蒿素能有效抗瘧。此外,不滿意只有用動物來實驗的屠呦呦,自己親自下海試驗新藥,她說:「身為研究團隊的負責人,我有這個責任。」
最後實驗成功證明青蒿素有效且對人體無害,此後,除了蚊帳外,青蒿素變成亞洲和非洲重要的抗瘧工具。
屠呦呦:我不想出名
對屠呦呦來說,各界的掌聲來得有點晚。2011年,生性謙虛的屠呦呦獲得素有「美國諾貝爾醫學獎」之稱的「拉斯克獎」,當時她說:「身為一位研究員,那毫無疑問是我生涯中真的很開心的時刻。」不過,屠呦呦也提到:「我太老了,承受不起(拉斯克獎)。」屠呦呦獲獎後,她老家的官員也開始動起來,保留她小時候住的地方。
屠呦呦堅持她投身醫藥研究不是為了成名:「我不想出名,在我們那個時候,沒有一篇論文是根據作者的署名發表的。」
大自然是解藥
除了發現抗瘧關鍵的屠呦呦,今年的諾貝爾醫學獎也頒給了來自愛爾蘭的寄生蟲學家坎貝爾,以及來自日本的微生物學家大村智,他們兩人找到可以對抗蟠尾絲蟲症(註)的新療法。大村智在土壤樣本中找到能毒死蟠尾絲蟲的化合物,坎貝爾則把這種化合物從土壤中萃取出來,兩人合作製成了抗蟠尾絲蟲藥阿維菌素(Avermectin)。
今年三位諾貝爾醫學獎得主都取法自然,研發出影響全球上億人的解藥,諾貝爾醫學獎也肯定大自然在醫學方面助益良多。
註:根據《維基百科》,蟠尾絲蟲症又稱河盲症,是一種因感染蟠尾絲蟲引起的疾病。病狀包括嚴重搔癢、皮下腫塊,以及失明。是全球僅次於沙眼、可造成失明的第二大傳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