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術和婆媳之爭引共鳴 席捲非洲的「奈萊塢」電影熱潮

過去地球圖輯隊曾提過,世界第一大電影工業早已不在美國,風靡多年並影響許多青年對西方世界認知的好萊塢從 2000年代初期就跌到第三名,看到這,你猜得到第一名和第二名電影工業是誰嗎?

答案是:寶萊塢與奈及利亞。

文章插圖

世界第二大電影工業:奈萊塢

近年來,台灣電影文化節的興盛讓越來越多人認識到印度寶萊塢所出的電影作品,例如《三個傻瓜》就創下全球票房第三名的佳績,但說到來自奈及利亞的「奈萊塢」時,多數的我們仍不免冒出一個大問號,想不出能聊的片名。

事實上,躍居全球第二大電影工業的「奈萊塢」,已經成了奈及利亞宣傳當地文化並提升非洲民眾認知的重要媒介,近期《紐約時報》與《德國之聲》等報導指出,非洲人口最多的奈及利亞,在 2015年超越南非成為非洲最大經濟體後,現在正以電影工業向世界發聲。

最強文化輸出工具 :影視節目

現階段,奈萊塢正在非洲各地蓬勃發展,例如坦尚尼亞這就能見到奈萊塢的電影,一名坦國記者宋嘉(Songa wa Songa)接受《紐約時報》訪問時說:「奈及利亞的電影在坦尚尼亞這不只受歡迎,還對當地文化影響很深,現在有許多人都說著一口奈及利亞腔調的英語。」

「透過電影,奈及利亞成功地將他們的文化、生活方式以及一切事物輸出到他國」宋嘉說。

巫術 婆媳之爭引發共鳴

另一位受訪的民眾, 34歲的辛巴威人摩悠(Patience Moyo)更深刻了描述奈萊塢的地位,她說:「奈及利亞演活了非洲人的日常生活,例如巫術和婆媳鬥爭等等,這些電影故事觸動我們生活中的層面,讓我們看了就覺得好像真的在發生。」

文章插圖

年產2500部電影 創造6億美元經濟

​​​​​​​世界第二大的奈萊塢,一年約可以產出 2,500部電影(註:台灣在 2010年時的電影年產量約 50部),這驚人的產量讓人在非洲各處都有機會見到來自奈萊塢的作品,舉凡酒吧、髮廊、機場休息室和一般家庭,你都可以在電視上收看奈萊塢。

2014年時,美國的國際貿易委員會曾指出,奈國的電影工業貢獻了 6億美元給國家經濟,僅次於農業。

​​​​​​​電影拍好了  沒有電影院可放

​​​​​​​看來聲勢浩大又有前瞻的奈及利亞電影工業,引起非洲其他國家仿效跟進,但因為缺乏資金和完整訓練的影響,其他國家的電影工業無法像奈萊塢那樣開展下去。

《德國之聲》就談到,非洲各國電影工業儘管產量驚人且品質不俗,卻面臨了讓人意外的問題:沒有地方可以播放。

​​​​​​​「影帶首映」

​​​​​​​「沒有電影院」這種在外界看來匪夷所思的現象,在非洲並不特殊,因為非洲民眾多透過電視觀賞娛樂節目,我們常聽到的「首映會」換到非洲這則會變成「電視首映」,例如奈萊塢電影多不會在電影院上映,而是直接以DVD、VCD的形式釋出到市場中,這種上映方式稱為「影帶首映(straight-to-video)」。

近年來,有越來越多家庭是透過衛星電視或是數位電視的方式來觀賞影片。

文章插圖

電影院之外有更大的收視市場

​​​​​​​因為收視習慣的影響,電影院在非洲並不是常見的設置,以辛巴威首都金夏沙為例,這裡擁有 1,000萬居民卻沒有一間電影院。這讓電影製片和工作者們都得苦思作品完成了,接下來該怎麼廣宣給一般大眾?

《德國之聲》指出,越來越多非洲電影工作者,正努力向奈萊塢取經,例如奈萊塢會透過各處非正式的管道接觸大眾並散播作品。

莫三比克資深導演皮門塔(Pedro Pimenta)就談到:「電影院之外,有著巨大的經濟體,許多人認真過活,而我們忽略了這件事情。這是我們要好好面對的市場。」

文章插圖
文章插圖

複製奈萊塢經驗:低價、迅速、DVD

奈萊塢成了非洲電影工業的顯學,各國電影工作者都正努力從中學習經驗值,例如辛巴威的製片團隊,在這陣子就複製奈及利亞的成功經驗,以 7,000美元(約台幣 23.4萬元)的成本在短短十天內拍攝了家庭肥皂劇為主題的電影,完成後將電影燒成DVD並發行到其他鄰近國家去。

36歲的製片莫布洛(Morgan Mbulo)談到奈萊塢的影響時就說:「我們現在可以說自己的故事了。」

文章插圖

小補充:奈萊塢之名吵不停

​​​​​​​受到好萊塢影業的影響,後續在國際上發光發熱的電影工業也常被冠上「O萊塢」的名字加深印象,例如因為發源自印度孟買(Mumbai,也稱為Bombay)而被外界稱為寶萊塢(Bollywood)的印度電影工業就讓人印象深刻,2002年開始,一篇《紐約時報》的報導用上「奈萊塢」也 (Nollywood)後,自此也替奈及利亞電影工業定名。

不過不少人在討論這件事情時,認為應該要替奈及利亞正名,因為好萊塢在部分國家是帶有貶抑意味的。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