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尼斯恐攻案 嫌犯與伊斯蘭國找不到關聯性

14號發生在南法尼斯的貨櫃車恐攻案,目前法國警方已查出嫌犯是住在當地的突尼西亞裔居民布雷勒(Mohamed Lahouaiej Bouhlel),當晚他開著載有手榴彈等武裝的貨櫃車闖入擠滿遊客的觀光大道,許多人逃避不及遭輾壓,這起事件釀成 84人不幸身亡,上百人受傷。布雷勒在當時直接遭警方擊斃,後續伊斯蘭國(IS)也出面聲稱布雷勒是他們的士兵,然而後續跡證都無法顯示布雷勒與IS有關。

文章插圖

相當暴力的嫌犯

《獨立報》指出,法國內政部長卡澤納夫(Bernard Cazeneuve)表示,法國國慶日的攻擊事件主嫌,經後續調查沒有發現與伊斯蘭國組織相關的跡證,不過他也不排除布雷勒可能是受到伊斯蘭國發布訊息所影響。

卡澤納夫補充到, 31歲的布雷勒有家暴、用藥和情緒管理的問題,他是一名「身心不平衡且相當暴力的人」。

精神問題

布雷勒的叔伯沙多克(Sadok)受訪時指出,布雷勒在做案前兩周曾接受伊斯蘭國的思想灌輸,並認為布雷勒的家庭問題讓他成了容易落入伊斯蘭國掌控的人物。

然而,布雷勒的父親蒙席爾(Monthir)不認為兒子與恐怖組織相關,他表示布雷勒有精神病史,他說:「他有(精神)問題,他會精神崩潰,例如突然間變得很生氣,毫無理由地把東西都摔在地上,不過有一件事是他不會憤怒的,那就是信仰,他沒有去過清真寺,他都在酗酒。」

文章插圖

有不明人士合作犯案

儘管,法國檢調還沒釐清布雷勒是否與激進組織有關,但可以確定的是布雷勒不是一個人犯案,因為在案發當晚他曾對不明人士發出訊息:「給我帶更多武器來。」,對方回應:「沒問題,我有你要的武裝。」

文章插圖

伊斯蘭國做的? 法國網友這樣回應

現階段,因為伊斯蘭國出面聲稱是他們主導尼斯恐攻,不少網友難以相信,於是開始在網路上用「#伊斯蘭國聲明」(#DaeshRevendique)的標籤大開玩笑,他們將任何「壞消息」的前面放上了伊斯蘭國聲明的字樣,藉此表達不滿。

有網友寫道:「#伊斯蘭國聲明:精靈寶可夢的伺服器」

網友寫道:「#伊斯蘭國聲明:唐諾‧川普」

網友寫道:「#伊斯蘭國聲明:脫歐和強生」

越來越模糊的暴力定義

尼斯恐攻案,或是之前釀成嚴重死傷的攻擊事件,正顯示出所謂的「恐怖攻擊」定義正漸漸模糊中,著有《戰爭的秘辛:現代戰爭發展史》(暫譯,The Secret Life of War: Journeys Through Modern Conflict)的戰地記者蒙博特(Peter Beaumont)就談到,暴力攻擊的形貌已漸漸無法確知。

文章插圖

白人犯案=心理問題  穆斯林犯案=恐怖攻擊

蒙博特指出,重大社會案件發生後,大眾很自然地會想知道是誰主導攻擊?幾個人犯案?是什麼因素讓兇手最後決定犯案?隨著時間累積之下,許多案件在發生後會被迅速地貼上標籤來幫助大眾瞭解,例如白人買槍跑到戲院或學校開槍掃射會被稱為「孤狼行動」(Lone Wolf),接著就是分析嫌犯的心理狀態或社交問題,如果是有穆斯林背景的嫌犯,就會被直接貼上恐怖份子的標籤。

但是,之前發生在美國奧蘭多夜店的屠殺案,以及法國尼斯的恐攻案,都無法輕易歸屬到前述的標籤中,蒙博特指出,現代的攻擊案件已經無法明確說是來自單獨一人犯案或是有組織的恐攻了。

九一一事件賦予恐攻定義

過去,美國九一一事件發生後,世人對所謂的恐怖攻擊事件開始有了既定印象:有明確目的性、長時間策畫、有組織性等等。恐攻案往往讓人認定有一定的蹤跡可循。

伊斯蘭國創造新型態恐攻

但是,自從伊斯蘭國出現後,他們利用各種宣傳管道呼籲士兵「就手邊方便取得的武器來進行臨時攻擊」,伊斯蘭國無疑「創造」了新型態的恐攻,他們改變了執行攻擊責任的角色,不斷地鼓吹認同他們的人自行攻擊,將血腥獻給伊斯蘭國。

文章插圖

伊斯蘭國擴大意識形態影響力

蒙博特指出,伊斯蘭國深知除了要保有實體疆土外,他們更知道要擴大自己的影響力:給在社會上感到孤獨以及受排擠的人們一個發動致命攻擊的合理理由。

如今,再去討論到底跟伊斯蘭國有沒有關係,已經不是最重要的,因為單一個體犯下的恐攻案能達到撼動、分化並擾亂一個社會,如果攻擊案的犯人是受到意識形態的吸引,並仿效犯案,那麼要根除恐攻是不可能的。

蒙博特以巴勒斯坦人的「刺殺起義」(knife intifada)為例,也就是隨機用刀刺殺、車撞等方式攻擊以色列人,以色列軍方後續從一系列攻擊案中發現了一個特定族群:有個人問題,透過暴力和模仿他人來讓自己的死有意義。

時至今日,探究嫌犯有沒有「激進化」已經失去意義。

現代社會下的暴力,其形貌已經不被外界所熟知。

蒙博特:「有沒有可能,所謂的激進化是毫無意義的,而(造成恐攻案的動力)是來自一種更空泛、與情緒反應更相關?有沒有可能,一個性情不穩的人,常受到致命的自滿等思維吸引,最後決定仿效最熟悉的方式來達到目的,例如大屠殺?」

如今,孤狼犯案或是組織恐攻,兩者的定義已經模糊,現代社會下的暴力,其形貌已經不被外界所熟知。


編註:對相關原文報導有興趣的朋友,請參考:
01 Nice attack: Isis claims of responsibility mocked by French people
02 Nice attack: No link found between Isis and Bastille Day attacker, says French interior minister
03 The Nice attack heralds a new kind of terror – one we can’t define

延伸閱讀:《為何攻擊? 伊斯蘭國:巴黎是噁心與墮落之都
單獨監禁比死更慘 挪威法院判政府需賠132萬給殺人魔
人類為什麼要戰爭?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