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時代一併前進 在喜馬拉雅山定居的游牧人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友站南亞觀察文/ 林汝羽 

Gaddi這個族群居於西北印的喜馬偕爾跟查謨喀什米爾兩個邦,過去多採取季節性游牧的方式維生,在英國政府取代東印度公司接手殖民的後期開始轉定居。我發現我對Gaddi一無所知,於是請了嚮導帶我進入村莊進行家訪。我問那村裡的老牧人森林中還有哪些危險的動物,他咧嘴一笑說,老虎。「不過,」他清清喉嚨,「最危險的,是人。老虎或熊只會吃掉你的一隻羊,人卻可能奪去你的性命,帶走你所有的羊群。」

文章插圖

Gaddi族群大解密

當我詢問Rakesh他是否有email時,他露出一副不屑的表情,彷彿在說,妳未免太小看我的資訊能力。移居Kangra山谷的第一個月,我專注地蒐集關於當地居民與難民衝突的資料(紛爭通常存在於Gaddi社群與藏人難民社群),我發現我對Gaddi一無所知,於是請了嚮導帶我進入村莊進行家訪。

跟著天氣移動放牧據點

Gaddi族自稱Aryans,這個族群居於西北印的喜馬偕爾(Himachel Pradesh)跟查謨喀什米爾(Jammu & Kashmir)兩個邦,過去多採取季節性游牧的方式維生,在英國政府取代東印度公司接手殖民的後期開始轉定居。

文章插圖

冬季定居

Rakesh的家族原本每年跨越喜馬偕爾邦的山脈Dhauladhar,冬季回到位於旁遮普邦(Punjab)的附近城鎮帕坦科特(Pathankot)紮營,在市集上以羊群和紡好的羊毛線交換食鹽、米和衣鞋等生活物資。

其他日子逐草而居

三月春季開始拔營返回喜馬偕爾邦的Dhauladhar山脈,以同樣位在喜馬偕爾邦的城市巴馬爾(Bharmour)為據點,至不同草場短距離放牧羊群,隨著氣候變化慢慢延伸到拉胡爾和斯皮提縣(Lahaul And Spiti)境內,最遠可以到達斯皮提山谷,然後於深秋降雪之前再度南遷。

文章插圖

有著能自由移動在林區的執照

Gaddis通常擁有邦政府森林管理部門所核發的牧業執照,容許他們在森林保留地自由移動。森林管理部門也核發伐木執照,給因定居需求而需要砍伐樹木的家族,林木則由森林管理部門獨占出售。

Rakesh的父親說,食鹽是他們下山進行以物易物交易的最主要目的,冬季下山的腳程快速,夏季從平地一路爬上海拔 4,500米的山脈十分辛苦,特別是喜馬偕爾邦的城市巴馬爾冬季降雪量大。

基礎設施發展後  選擇定居

Gaddis社群在每年不同路線的游牧生涯中也在觀察大環境的整體轉變,當道路與配電等基礎建設逐漸從平地往上發展,他們便選擇在原本遷移路線上的中點定居。

文章插圖

男女服飾大有學問  方便性很重要

Gaddi居住的場所有著廣袤的山地上有森林、有草地、有道路、有水果的地方。傳統的Gaddi男性穿著手紡未染色的羊毛布料(Patti)製成的上衣和長褲,外罩一件保暖且體面的羊毛長掛(Chola),腰間以Dor繫住,頭上戴的象徵家族與社會地位的羊毛帽,屬於Gaddi的花色是幾何條紋彩織。

女性的衣裝主要是刺繡與手織花紋並陳、顏色鮮艷的Launchari是種高腰剪裁的寬裙,方便女性活動,頭巾(Ghundu)遮住婦女的頭髮也十分保暖。

已婚婦女的裝扮多了些珠寶,像置於額頭前方(Chiri)、紮在髮辮中飾品(Chack或Chakdi)、鼻環(Fulli)、腳踝鍊(Pari)、和腳趾戒(Phullu),這些多半是銀飾而非印度常見的金飾。婦女亦會用羊毛織的薄毯裹身,再用Dor於腰間紮緊,便於勞動與移動。

文章插圖

同為印度教 各地傳說大不同

Gaddi族也是印度教徒,但他們所崇拜的主神是濕婆神(Shiva),特別是濕婆神的第二個兒子室建陀(Kartikeya),每個家庭都在家屋內的第二層樓設置了他的神壇。

室建陀被視為戰神,他有許多名字,在印度南部的坦米爾納德邦(Tamil Nadu)他被稱為穆如干(Murugan), 是守護整個坦米爾納德邦的主神,有兩個妻子。不過在印度西北部的喜馬偕爾邦,室建陀被認為是終身未婚禁慾,保持男性氣魄且特別關照Gaddi游牧人族群的神祇,因此祭祀活動只能由家族中的男性進行。

舉辦慶典求庇佑

每年慶祝濕婆神家族的節慶叫做Nuara,每個社群都可以見到類似的習俗,但慶祝日期並不一定,在慶典上,他們會整夜歌舞讚頌神,並且屠宰綿羊,血祭神明,在家屋的門口由家族的領導人(Kartha)印上血手印,象徵家族受到神的庇佑。

文章插圖

定居後不用跑太遠 生活穩定

Rakesh的家族在Kangra的山頂已定居將近 70年,他是定居的第四代,兒子目前剛滿一歲,在家屋的露台上慢慢扶著柱子邁步,清楚地喚著爺爺和奶奶。該地距離英國殖民時期總督的駐地達蘭薩拉城(Dharamshala)僅十多公里,可以遠眺到它們終年積雪的模樣。要下山交易雖然很方便,但是和人口聚居的城鎮仍有一段距離。

定居後的Gaddis族,將羊毛營帳換成了房舍,年輕一代接受學校教育也變得較為便利,他們也縮小羊群,增加牛隻的數量。由於山林飼料充足,羊隻依舊維持游牧的型態,每天都有 2-3名男性組成一團,帶著自家的一兩百頭山羊與綿羊進入森林,傍晚便回到妻兒所在的居處,為了保障牛隻的食物來源不受雨季影響,他們也開墾小片土地,種植大麥或小麥自給自足。

文章插圖

土地從英國殖民時期延續下來

當我問到最初是如何取得Naddi土地的所有權時,Rakesh的父親說,當時的做法是用 20-30頭羊換大約四英畝的山坡地。Gaddi族事先觀察挑選土地後,聯繫土地所有人。若是英國政府的屬地,交易相對簡單,只須做登記,若是原本屬於私有的土地,則需要另擬契約,再到英國殖民政府的法院公證。
印度獨立後,喜馬偕爾邦較晚才加入邦聯,當時印度政府派人調查完土地利用,就把所有英國殖民時期所訂立的契約、土地所有權證明全數合法。Rakesh家族的家屋便是在 1970年至1980年間開始興建的。

文章插圖

房子分成兩層樓 進門前要先彎腰

他們的以松木為主要結構,泥、牛糞和成土牆基本材料而建築的兩層平房,一樓稱為uyan,分成兩間臥室,室外的露台就是客廳;二樓稱作bord則有灶、神龕、儲藏室與婦女紡織的工作間。屋頂鋪上稻草和可以活動的石英瓦片,移動瓦片可以控制光線進入屋內的量和擋住冰雪,但到了雨季便不怎麼管用。

傳統Gaddi家屋的門都很矮,為的是讓人體會對家族的尊重-進屋必先彎身。Gaddi家屋通常不設廁所,現代改版的家屋則多了水泥造的露台和更穩固的牆壁,磚牆水泥也讓室內變得更加陰涼,廁所仍然設在室外獨立建造。屋內煮飯用的水都是用銅或者塑膠製的大甕抬進室內二樓。

定居帶來的生活型態改變除了加深對於政府所提供的公共財的依賴,對教育的重視,主要在於家戶對於穩定的現金收入需求大增,也讓年輕世代的家族成員改變職業。

文章插圖

居住地不同  造就經濟差距

住在山頂的Gaddi族,由於土地距離城鎮較遠,居民無法發觀光財,像Rakesh一家這樣 30到40歲左右的世代,教育程度通常都不高,多成為飯店、私人住家等的保全人員或者餐廳、商店僱工,家族中只留一名兒子繼承牲口放牧工作。

居住在此的Gaddis族因為和藏人難民沒有直接的接觸,對藏人沒有特殊看法。他們也崇拜達賴喇嘛,視他為和平的使者,且多半希望將自己的孩子送進設施與師資都比一般公立小學優秀的藏人難民學校。相比於在山頂的Gaddi族,定居於城市的Gaddis族則大發觀光財,經營旅館、餐廳等生意,資本累積的速度非常快,他們也通常是藏人難民眼中的貪婪房東。

文章插圖

商人進駐 卻沒帶來工作機會

由於地處觀看白色雪境(White Range, Dhauladhar山脈的別名)的優良視點,近年許多外地來的商人投資投資興建觀光飯店與渡假中心,這些設施卻未提供給當地太多就業機會。

這是因為Gaddis族缺乏金錢與文化資本經營這些事業,商人會從其他地方帶來更容易控制的低薪移工在飯店內工作。游牧人只能看著豪華飯店一間一間興建,自己最多只能開計程車賺取遊客收入。同時,當男性離家賺取現金收入,照顧牛隻與羊群的工作便落在婦女或者孩童身上。

Gaddi一詞也成為種姓標籤

Gaddi族群本身也分成婆羅門(Brahman)、拉吉普特(Rajput)、 丹格(Dhangar)、 卡特理(Kathri)、 拉納(Rana)、塔庫爾(Thakur)等種姓,在達蘭薩拉城市街道上,姓「夏爾瑪」(Sharma)的很多,他們屬於族群中位階最高的婆羅門,塔庫爾通常將自己歸類為拉吉普特。

Gaddi這個名詞現在被視為那些還居住在農村,非從事商業或者服務業,相對貧窮且地位較低的人群,他們被歸類為表列部落(Scheduled Tribe),由於保留制度(Reservation)的優惠條款,他們享有大學和公職 5%的保留席位。

小補充:印度政府為低種姓創造機會

印度政府為了要確保低種姓的人可以獲得補助,幫忙他們從底層社會翻身,將人民分成四種,分別是: 

  • 表列種姓 (Scheduled Castes, SCs)
  • 表列部落 (Scheduled Tribes, STs)
  • 其他落後階層 (Other Backward Classes, OBC)
  • 先進階層 (Forward Classes)

其中被劃進前三階層的印度人統稱落後階層(Backward Classes),可以獲得資源補助,教育上也有保障名額。

文章插圖

人終究最危險

在喜馬拉雅山區,人和自然的關係緊密不分,即便是生活型態已發生劇烈改變,人們還是不改每年朝山的習俗,或者堅持維持少量的牧業活動。

當我問到游牧生活中的險境,Rakesh的父親說了一個故事,一個年輕的Gaddi牧人在初夏的森林中遇到冬眠甦醒的熊,熊張口就要咬住他的手臂,他靈機一動撿起一塊松木塞進黑熊口中拔腿就逃。我問那名現在已經衰老的牧人森林中還有哪些危險的動物,他咧嘴一笑說,還有老虎。「不過,」他清清喉嚨,「最危險的,是人。老虎或熊只會吃掉你的一隻羊,人卻可能奪去你的性命,帶走你所有的羊群。」

南亞觀察 logo

南亞觀察

《南亞觀察》是紮根台灣、放眼南界的南亞研究資訊平台,以時事評論、學術論文、散文等不同形式的報導和多元化的題材,探索內涵豐富的南亞百態,建立具備台灣觀點與南亞觀點的南亞知識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