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和解vs保存歷史 「英雄」雕像拆不拆?

美國南北戰爭至今已經超過 150個年頭,但許多關於種族的東西並沒有真的消失,這也帶來要不要拆除邦聯軍雕像的討論。

文章插圖

美國無法忽視的種族問題

上個周末,在維吉尼亞州夏律第鎮(Charlottesville)的「聯合右派」遊行演變成 3K黨、新納粹主義分子、白人至上主義者的遊行,在最後以 1人死亡、13人受傷收場,當時在遊行出現關於納粹、3K黨的符號,也讓人不得不正視美國一直存在的種族問題。

各地出現反示威

即使事件已經過了將近一周,但美國社會關於這件事的討論熱度並未消退,華盛頓、曼非斯、紐約、洛杉磯、亞特蘭大、西雅圖等城市也紛紛出現了反對白人至上主義者的示威。

邦聯軍的雕像成抗議目標

由於整起遊行最一開始,是起於夏律第鎮裡李將軍(Robert E. Lee,在南北戰爭中領導美利堅邦聯軍作戰的總司令)的雕像是否要拆的問題,因此與邦聯有關的雕像也成為人們示威抗議的目標。

截至目前為止,美國已經有至少 10個地區在政府勒令或民眾自主下把雕像移除,或是準備把雕像移到其他地方。

文章插圖

川普發系列文譴責

對於這樣的現象,川普(Donald Trump)在twitter發布一系列譴責貼文,說他們永遠失去了「美麗的雕像和紀念碑」,而且「這些事物永遠沒辦法被取代」。

川普也寫到:「接下來是什麼,華盛頓(註1)?傑佛遜(註2)?有夠愚蠢!」BBC指出,川普之所以會提到這兩人,是因為他們都有蓄奴。

註1: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美國國父與第一任總統。

註2: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美國《獨立宣言》主要起草人與第三任總統。

不要形象被誤用  邦聯軍後裔有話說

在這一波拆雕像的風潮中,李將軍的後代也發表聲明,譴責因為拆雕像爭議而導致的暴力事件,聲明中寫到:「當人們在討論要如何紀念過去的人們時,我們身為李將軍的後裔,強烈譴責把他的形象錯用在不寬容和仇恨上。」

「他絕對不會容忍白人至上主義者、3K黨、新納粹分子的仇恨言語和暴力。」

文章插圖

「移除雕像才能開啟對話」

南北戰爭中著名的邦聯軍將領「石牆」傑克森(Thomas "Stonewall" Jackson)的後代也發表了一封公開信,鼓勵各地政府移除他們祖先的雕像,他們相信這麼做,才有可能「進一步地開始關於種族正義這類比較困難的對話」。

美國有超過1,500座邦聯軍象徵物

除了前面提到的兩位將領,現在美國仍有超過 1,500座關於美利堅邦聯的雕像和紀念碑。既然美利堅邦聯代表的是支持蓄奴,那為什麼還會有這麼多邦聯軍象徵物存在於美國呢?要知道這點,必須回溯到 20世紀初期的美國。

文章插圖

內戰剛打完時沒錢

其實在 1865年,南北內戰剛打完時,南方的財務狀況並不足以讓他們廣設紀念碑、雕像,情況是到 1920年代才出現轉變。

下一代要告訴大家南北戰爭的「真相」

1920年代,曾經為美利堅邦聯軍作戰的人們不是垂垂老矣,就是已經過世,他們的下一代開始想要改變美國人看待南北內戰的方式,其中推動這件事的主力團體要屬美利堅邦聯女兒聯盟(United Daughters of the Confederacy)。

種族爭議被淡化  著重在爭取權利

於是,他們在各處廣設雕像、紀念碑,設立了相對於陣亡將士紀念日(Memorial Day)的邦聯軍紀念日(Confederate Memorial Day)。這些人聲稱,邦聯軍當年會戰敗,是因為不可抗力的敗局命定論(Lost Cause),在整個論述中,南北戰爭關於蓄奴、種族爭議的問題也遭到淡化,反而著重在各州為了他們的權利、經濟利益而戰。

文章插圖

沒加入戰爭  一樣有邦聯軍象徵物

《VICE新聞》指出,這樣的現象造就一些根本沒有參與南北戰爭(如蒙大拿州)、或是只有部分人民支持邦聯軍(如肯塔基州)的地區,也廣泛出現邦聯軍的紀念象徵物。

跟種族隔離一樣  標示白人暴力

不過有專家認為,這些紀念物其實就是標示著白人暴力、蓄奴的象徵,因為 1920年代也是美國各州出現種族隔離制度(即吉姆克勞法, Jim Crow laws)的年代。

「在這個時候,整個國家同意透過貶低非裔美國人,來修復因為戰爭帶來的傷痛,」哈佛大學的歷史、種族與公共政策教授穆罕默德(Khalil Gibran Muhammad)說:「種族隔離成為整個國家的法律與習慣,與此同時,許多紀念碑也被設立了。」

緬懷南方往日榮光

此外,如同前面所提及,南方在內戰後經濟狀況便不如從前,因此也有人是透過這些雕像來緬懷富庶的過去。

文章插圖

雕像持續成爭議焦點

時至今日,支持雕像的人們會認為雕像象徵著美國南方的歷史、文化遺產,與蓄奴本身沒關係,反對者則認為這些雕像就是象徵了美國奴隸制、對少數種族的壓迫。要不要移除雕像,也時時成為人們爭論的焦點。

不是事情都黑白分明  有討論更重要

不過西英格蘭大學的歷史學教授卓斯(Madge Dresser)認為,不論人們是不是真的要移除雕像,帶起相關的討論總是好的。他在 2015年的訪談中指出,雕像會存在,是因為整個社群認同它背後的價值觀,所以當有人不贊同這種價值觀時,自然就有相互辯論的必要。

不會有人想要保留希特勒(Adolf Hitler)的雕像,但有許多人的雕像並不是這樣是非分明的。

西英格蘭大學的歷史學教授 卓斯
文章插圖

雕像重回話題焦點

現在,因為維吉尼亞州夏律第鎮的事件,讓拆不拆雕像的爭論再次來到高峰。

研究集體記憶的專家薩維吉(Kirk Savage)便說:「在這十年來,白人至上主義和現在的不公正行為總算被連結在一起,想當然爾,現存的紀念碑都會因為他們背後代表的意義被質疑。」

其實可以放在其他地方

有些人則認為,雖然雕像可以拆除,但是他們應該被擺在可以附上文字、文化背景介紹的地方(像博物館),好提醒人們不要重演這段歷史。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