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穿快時尚真相 內藏真實成本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友站全球中央文/ 顏伶如  

以平價路線吸引消費大眾,迅速掌握流行風潮的快時尚(Fast Fashion)品牌,近幾年蓬勃發展,使得不少傳統服飾品牌紛紛被「打趴」,面臨邊緣化,甚至淪落到淘汰下場,就連曾風光一時的青少年潮牌「美國服飾」(Amer icanApparel)也走上兩度聲請破產的結局。

文章插圖

一件衣服背後的祕密:環保衝擊與勞工剝削

快時尚到底有多「快速」?康乃爾大學纖維科學暨服飾設計系教授路易斯(Tasha Lewis)分析,以往服裝市場是以一年四季來區分,如今則變成一年有七季、九季,甚至更多。

然而,包括H&M、Forever 21以及Zara在內的快時尚龍頭業者,在業績蒸蒸日上的同時,也成為消費者保護組織與勞工權益團體的檢討對象。這些業者遭批評的原因在於,每年市場大餅高達3兆美元的快時尚產業,光鮮亮麗的外表下,卻充滿許多不足為外人道的內幕,例如開發中國家的自然環境遭破壞,還有當地勞工權益飽受侵犯。

在紀錄片《真實的成本》(The True Cost,另譯《時尚代價》)中,導演透過鏡頭讓觀眾看到光鮮亮麗的時裝背後,那些遭到剝削的開發中國家。

美國導演摩根(Andrew Morgan)2015年推出的紀錄片《真實的成本》(The True Cost)便以快時尚為主題,探討這些品牌服裝的生產過程,影片推出後引起熱烈迴響。透過鏡頭,摩根帶領觀眾見識到廉價勞工在近乎剝削的工作環境與條件下,為快時尚品牌生產一批又一批的最新產品,以及這些成衣廠對孟加拉、印度、中國以及柬埔寨等地河川造成的汙染。

回顧1960年代美國流行時尚產業中,約95%服裝是在美國國內製造,但半世紀後的現在,比率卻只剩下3%。為壓低成本開銷,快時尚品牌不但把工廠設在人事成本低廉的開發中國家,還進一步以各種壓榨手段,逼迫當地工廠繼續縮減預算,並揚言若辦不到就直接關廠,把工廠遷到其他城市或國家。

 

文章插圖

快時尚成衣廠的勞工,工作環境究竟有多惡劣,或許是挑選流行服飾的消費者所難以想像的。以孟加拉首都達卡(Dhaka)工廠為例,曾有勞工遭到工廠工頭拳打腳踢,搖搖欲墜的廠房,不但高溫悶熱,還充斥對人體有害的各種化學物質。在柬埔寨的工廠則發生過勞工遭警方開槍事件。

為滿足快時尚產業對棉花的大量需求,印度出現了基因改造的棉花田,但這些基因改造棉花種籽卻被特定廠商壟斷,導致當地傳統棉花種植業者面臨生存困難,甚至傳出農民因此走上絕路的悲慘案例,快時尚產業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影響,由此可見一斑。在環境與健康影響方面,基因改造棉花田需要使用大量殺蟲劑,導致印度旁遮普省(Punjab)嬰兒畸形及身障案例頻發,罹癌比例更是節節上升。

文章插圖

快時尚讓地球無法呼吸 業者回應良心消費呼籲

由於快時尚品牌行銷策略奏效,青少年近幾年已成主力消費群,他們透過大量消費流行服飾,在同儕間尋求群體認同感。在永無止盡的潮流變化下,價格低廉的快時尚讓服裝儼然變成「拋棄式」產品,就像可用過即扔的免洗餐具一樣,這種消費行為的改變,在美國也引發某種程度的環境影響。

據統計,如今美國消費者每人一年平均丟棄的服裝高達37公斤,其中僅一成會被捐到二手店,絕大部分則被送到垃圾掩埋場。由於大多數服裝不是由生物可分解(biodegradable)質材所製,這些垃圾場所帶來的土壤、水源等影響,後果難以設想。

文章插圖

為因應外界對於「良心消費」的呼籲,經常被環保團體點名批判的H&M,2013年在快時尚業者間首開先例,推出旨在減少服裝浪費的衣服回收計畫。消費者把舊衣褲、舊襪子甚至舊內衣褲帶到H&M分店,店員將視衣物狀況代為分送至二手店供他人「再穿」(Rewear),或送到工廠製成抹布等物品「再使用」(Reuse),或製成隔熱纖維等材質「再利用」(Recycle)。不過,這項立意良善的舊衣回收計畫,實際成效如何,某些環保人士仍持保留態度。

文章插圖
全球中央 logo

全球中央

《全球中央》是高水準、具備國內強大國際訊息來源的雜誌。這本定位為以台灣角度看國際的雜誌,動員遍布全球近三十名的海外資深特派員,就國際間重要新聞事件,作深入淺出的分析報導,被各界視為客觀中立,有助於豐富國人國際視野的優質刊物,深獲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