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阿嬤水壩工程師 對抗旱災第一人

看到今年 71歲的印度阿卡爾慈善信託組織的創辦人魯宜雅,很容易就被她開朗的笑容和渾身散發的活力給收服,她是印度著名的水壩工程師,而站在第一線對抗旱災的她又有「水之母」(Water Mother)的封號。

文章插圖

3億人為無水所苦

說到印度面臨的旱災,每年都有超過 3億人為無水所苦。雨季下的雨不夠,讓印度政府必須擔起送水大任,利用火車和水車將水送到農場和遙遠的村落。不少人因為取水距離太遠脫水而亡。

政府送水非長久之計

其中,位於印度西部的拉賈斯坦邦(Rajasthan)是乾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這裡也是水壩工程師魯宜雅(Amla Ruia)工作的地方。

魯宜雅說:「我看到政府派出送水車滿足村民的需求,但我認為這不是長久之計...一定有可以長期幫助農夫的辦法。」

「整個國家最窮的應該是拉賈斯坦邦的農夫。利用雨水收集技術來緩解乾旱看起來是個不錯的方法。而讓當地社群一起參與很重要,能和他們一起讓我們的模型更永續。」

過去10年  打造超過200座「節制壩」

過去 10年來,魯宜雅帶領造壩團隊在當地打造了超過 200座「節制壩」(check dam),改善了超過 115個村落的生活。

順勢而為  讓大自然幫忙蓄水

在造壩工程開始前,魯宜雅會和當地人一起找出在地能蓄水的地方,他們不會開挖土地打造人工蓄水池,而是藉由打造斜坡、隔出一定的空間,順著地形讓大自然幫著他們一起蓄水,就像利用天然的盆地一樣。

透過BBC的採訪影片,可以看到魯宜雅是如何協助打造出節制壩,以及它建好時的模樣。

不須大規模遷出人口

另外,魯宜雅打造的「節制壩」也和一般的水壩不同,這種小壩只要 2-3個月就可以完成。當雨季來臨時,節制壩能達到補充地下水位的功能,讓含水層和鄰近村落的井在旱季來時有水可用。更重要的一點是,「節制壩」不需要大規模的遷出人口,建造費用也很符合成本效益。

感謝老祖宗的智慧

魯宜雅說:「這不是新方法,我們的祖先很久以前就做過了。」

選用自然素材  用土壤打造而成

阿卡爾慈善信託組織(Aakar Charitable Trust)旗下的工程師辛加(Drigpal Singha)說:「我們打造的水壩結構只有在中段設有水泥牆,所以當水位升高時,很容易就會從這邊溢出。」

「其他的牆則是用泥土做的,水壩的基底也是一般的土壤,就像你看到的這樣,全部都是土壤。」

「當水壩裝滿水時,水會直接被土壤吸收,補充地下水位,然後讓鄰近的井水位升高。」

文章插圖

廣邀當地社群參與

魯宜雅團隊打造的每一座節制壩,所耗費的資源有 60%都由阿卡爾慈善信託組織提供,剩下 40%則由當地社群負責,當地社群也是節制壩的所有人,如此一來當團隊離開後,當地社群仍能享有節制壩的好處。但是,一開始魯宜雅將他們的計畫和村民們分享時,村民們並不買帳。

一開始村民不買帳

魯宜雅說:「村民們還沒準備好相信我們,他們認為我們別有用心。」有的村民更在建壩到一半時反悔,讓阿卡爾慈善信託組織不得不負責所有成本。此外,有時團隊還會遇到政府干涉建壩工程。

大幅改善生活  種東西養牛都可以

無論如何,魯宜雅和她的團隊都一一克服了這些挑戰,並且大幅改善了村民們的生活。現在,村民們的農作物可以種到三種,還可以開始養牛,原本要等著取水不能去上學的女孩,現在也可以去上學了。

魯宜雅說:「整個情況不是改變而已,而是整個煥然一新,原本連養一頭牛都不可能的村民,現在可以養到 8-9頭。原本連種一種農作物都有問題的他們,現在可以種到兩種,有時甚至可以種到三種。他們家裡的女孩現在可以去上學了,因為她們不需要待在家等媽媽從大老遠取水回來。」

2016年,魯宜雅(右)以其傑出的社會貢獻,獲頒印度《周日標準報》的「女神獎」。

目標:打造更多節制壩

現在,魯宜雅希望可以為當地人打造更多節制壩,讓每年平均打造 30座節制壩提升到 90座,她也想要讓世界各地的人了解節制壩的好處。

不能對全國一體適用

但是,印度水利活動家卡丹(Prafull Kadam)指出,不是每個地方都適合打造節制壩,他說:「這些節制壩對這裡的人來說很有用,未來也能幫助灌溉季節性作物,但它也有其限制,這種創新不能對全印度一體適用,因為印度各地的地形不同。」

一路工作到120歲

即便如此,也擋不住魯宜雅用造壩對抗乾旱的決心。魯宜雅說:「我有一次跟我老公說,我會繼續照顧我的節制壩直到 90歲,他說:『那妳接下來 30年要做什麼?妳會一路工作到妳 120歲。』」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