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現釣 就能馬上送到魚市場
肯亞的維多利亞湖(Lake Victoria)是非洲最大淡水湖,在維多利亞湖附近的居民以釣魚維生,在 1980-1990年代維多利亞湖的傳統漁業達到鼎盛,清晨釣上的魚就能直接運往附近的魚市場。
肯亞魚市場的魚七成來自中國
然而現在,在肯亞的海港城市基蘇木(Kisumu)的Jubilee魚市場裡賣的淡水魚,有七成並不是來自近在眼前的維多利亞湖,而是遠從中國進口的魚。
中國魚搶攻肯亞市場的主因在於,肯亞的總人口數在這 20-30年間幾乎翻了一倍,人數逼近 5,000萬人,但當地的漁獲量又大幅減少,這讓肯亞人只好仰賴中國的冷凍漁獲。
過度捕撈讓漁獲量大減
公部門肯亞海洋和漁業研究所(Kenya Marine &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 KMFRI)的調查指出,近十年來由於維多利亞湖過度捕撈嚴重、漁民使用非法捕撈漁具,再加上水汙染的問題,維多利亞湖的漁獲量從每年 5,000公噸減少至 2,500公噸。
中國商人:我們知道非洲需求量非常大
出口冷凍漁獲到肯亞的中國百洋水產集團副總裁王玲便說:「我們知道非洲的(漁獲)需求量非常大。」
2016年,中國出口到肯亞市值 3,000萬美元(折台幣約 8億9,000萬元),幾乎是 2015年出口量的兩倍。
補充漁獲不足這點很好
前肯亞漁業部部長(Kenyan Fisheries Secretary)辜吉(Charles Ngugi)認為,來自中國的漁獲補充了當地漁獲量的不足是件好事,但這也使得當地漁夫必須想辦法降低成本或增加產量,民眾才會想要購買肯亞的漁獲。
「人們總是會選擇更便宜的東西」
肯亞漁獲貿易商牧瑪(Maurice Muma)指出,每公斤的中國魚在肯亞只賣 150肯亞先令(折台幣約 44.58元),但當地的魚每公斤賣 400肯亞先令(折台幣約 119元)。
他說:「人們總是會選擇更便宜的東西,這(對於我們來說)是很大的挑戰。」
那就來養魚吧
現在,肯亞當地也有不少養殖漁業興起,就是為了要和來自中國的低廉魚價競爭。勝利漁場就是其中一個例子,該公司成立於 2015年,每個月可以銷售 80-100公噸的漁獲量。
勝利漁場創辦人瑞曼(Joseph Rehmann)表示,勝利漁場每天可以賣出 5-10公噸的魚,但當地的傳統漁業加總起來,每年只能捕獲 2公噸的魚。
想要養魚還不容易
然而,想要解決肯亞過度捕撈的問題,並不是只要「養魚」就可以解決的事情。
舉例來說,肯亞的漁業還沒有完善的冷凍設備,來保持漁獲從源頭到市場都能維持新鮮;即便有冷凍設備,也會因為肯亞當地的電力設施不夠完備,而影響到冷凍設備的運作。
連魚飼料都要進口
不只如此,在和來自中國的漁獲競爭之前,在肯亞要養魚還得先進口魚飼料。
肯亞工業化和企業發展內閣秘書默罕德(Adan Mohamed)指出,肯亞因為境內缺乏魚飼料,就算轉向養殖漁業,也無助於縮短和中國廉價魚的價差,他說:「缺乏魚飼料是一大瓶頸……我們不一定要禁止(中國的魚)進口,但是我們要確保他們在進口時有繳稅。」
對環境的影響是隱憂
除此之外,在肯亞當地也有不少民眾批評這種工業化生產的養殖魚類對於環境、生態和健康方面會產生負面影響。
業者:維多利亞湖待開發
不論如何,勝利漁場創辦人瑞曼仍然對養殖漁業的發展抱持樂觀態度,他認為只要能防止外來魚類入侵、有效監控魚類傳染病,維多利亞湖就有著不小的開發潛力。
在養殖漁業前要先保護濕地
但要如何開發也是未知數,KMFRI的湖沼生物學執行長聶維亞(Chrispine Nyamweya)認為,如果沒有事先保護濕地,再將溼地作為養殖漁業的根據地,就不能維持住濕地的魚類數量。
濕地環境已經受到破壞?
肯亞埃爾多雷特大學(University of Eldoret)漁業與水生科學教授拉布魯(Phillip Raburu)進一步解釋道,魚類在繁殖期會到附近的溼地,但是當這些魚類游到維多利亞湖的濕地時,他們遇到垃圾就不會繁殖了。
水文學家阿比拉(Margaret Abira)博士就認為,其實維多利亞湖盆地的溼地已經受到破壞,喪失淨化水源的功能,進而使得維多利亞湖的汙染越來越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