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生死 置產議題都難解
佔地 2,754平方公里的香港大約有 730萬人居住於此,是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這也讓香港連續 8年成為房價最難負擔的地方。但除了生前安頓的問題,其實人們連在死後要如何安頓也是一大難題。
最長只能待6年
早在 1970年代,有鑑於土地短缺的問題,當局便禁止建設新的土葬場,而所有公墓裡的棺木只要放超過 6年後就會被挖出來火化,並移到公共墓穴中。以此讓新的遺體有地方可以埋葬。
火化之後 埋葬問題沒有消失
這樣的政策也讓選擇火化的人大幅上升。根據 2013年的資料,有 90%的死者都是以火化處理——然而,現在的香港就連擺放骨灰罈的塔位也逐漸面臨短缺問題。
想要塔位先排隊
在香港,每年大約有 4萬多人去世。但一個塔位 330美元(折台幣約 1萬元)的公立靈骨塔每年大約只能騰出 500個塔位,因此有需求的家屬至少得等上 4年才有可能排到塔位。
水漲船高的價格
這時候許多人就會轉往私營的靈骨塔。但這些靈骨塔的塔位可能一個就要 1萬美元(折台幣約 30萬元),如果是風水不錯的地方,甚至可能要價 15萬美元(折台幣約 450萬元)。這也讓有些香港人乾脆改到鄰近的澳門、廣東省購置塔位。
想營運得先有執照
一切還有可能更加嚴峻。在 2017年6月,政府通過私營靈骨塔管制條例,只有滿足土地使用、營運、骨灰處理等規範的業者才能得到營運執照,而現行的靈骨塔則有 9個月的時間可以申請。人們便擔心,這些成本最終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讓已經要價不斐的塔位更加昂貴。
如果得不到執照怎麼辦?
另一方面,也有人指出,現行可能有半數靈骨塔因為不符合法規而關門大吉,這將導致上萬口骨灰罈回到家屬手上。
「各界關注骨灰龕問題大聯盟」的發言人任國楝便說:「在一些人口高度密集的居住區,有些私人靈骨塔真的就設在住宅大樓的地下室,這類靈骨塔大多不可能得到許可證。」
要蓋新的不容易
儘管塔位嚴重短缺的問題,但不論是要興建新的公立或私營靈骨塔都有一定的難度,畢竟要取得鄰里同意向來不是容易事。
觀感、交通是問題
「在中華文化裡,殯葬業和死亡產業仍是種禁忌,很多居民對住在靈骨塔附近的想法感到不安,」任國楝解釋道:「更重要的是,每逢清明、重陽節前後,靈骨塔周遭的交通就會大打結,替居民帶來莫大不方便。」
就算有了塔位 也供不應求
其實當局也曾指出,就算靈骨塔真的蓋起來了,恐怕也不足以滿足人們的需求。根據香港食物及衛生局的調查,香港在接下來 20年大概會出現 110萬口骨灰罈,但政府僅能提供 80-90萬個塔位。
遠水就不了近火的政策
政府現在也正在考慮是否要推動新法案,規定所有公共靈骨塔塔位在使用 20年後,擁有者每 10年都得付錢申請許可證,如果該塔位的許可證過期,裡頭骨灰罈就會被清出。然而,人們批評該法案得先等 20年才能見效,但塔位短缺的問題早已是現在進行式。
死後也無法鬆口氣
殯葬業者Hoi Pong Kwok便形容,香港人就連死後也無法從高昂的不動產價格中解脫,他對現況總結到:「在香港,人們再有錢也買不到一塊安息地,政府不僅要解決活人的住房問題,也要處理死人的。」
治標的方法:什麼都不留
而最治本的方法,或許是鼓勵人們使用選擇海葬、空葬等不需要空間的處理方式。這幾年來,政府也打造了 11座紀念花園,鼓勵家屬可以把死者的骨灰灑在紀念花園裡的綠地。家屬們也可以在官方設立的網站「無盡思念」申請頁面來紀念逝去的親友——只是有鑑於中華文化中安葬死者的想法,上述埋葬方法仍不是人們普遍的選擇。
「丟掉海裡就好了」
不過香港人魏琪華(聽譯)或許不是其中之一。長年替母親的塔位奔波的她,在受訪時便打趣地說:「我都告訴我的小孩,等我死後,你可不要再花大把時間處理這有的沒的。等你把我火化後,把我(的骨灰)丟進大海就好了。」
「而且也不要租船灑骨灰什麼的,租船太貴了。就走到海邊,把骨灰丟下去就好啦!」
上線時間:2018/07/04
增修時間:2018/07/05 修正錯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