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經典名句「Keep Calm and Carry On」 的由來是什麼?
Keep Calm and Carry On,保持冷靜,繼續前進。許多人相信這句話彰顯了英國人在高壓下仍冷靜自持的中堅精神;然而,這段話其實源自政府擔心人民因為戰線失控導致社會動亂、嘗試維持秩序的奮力一搏。

你看過這句話嗎?
Photo: Chris Coyier
除了「冷靜」海報,英國政府還設計了「勇氣」、「自由」海報。
Photo: wiki commons
在 1940年的照片中,可以看到張貼在酒吧的「冷靜」海報,不過該海報一直沒有在英國社會大量張貼。
Newscom/達志影像
在戰爭爆發時,英國政府擔心空襲會帶來嚴重死傷。圖為倫敦大轟炸歷史上色照片。
Newscom/達志影像擔心上百萬人死於空襲
基於對空襲戰的不瞭解,英國政府擔心在戰爭爆發後,針對英國各大城市的空襲會造成嚴重死傷,進而導致民間在士氣潰散、經濟崩盤、動亂四起後不可避免地走向戰敗一途。
泰斯穆斯(Richard M. Titmuss)在《社會政策的問題》(Problems of social policy,暫譯)一書中指出,英國政府當年估計在戰爭開始兩個月,他們就會因為敵軍空襲造成 210萬人死亡。
希望大家冷靜
為了避免文明社會在一夕之間瓦解,當局才會想出「保持冷靜,繼續前進」的標語,呼籲民眾務必在艱困的時刻仍然保持平常心,不要因為恐慌造成社會動亂——不過官方所擔心的狀況並沒有發生,在納粹德國超過 7個月的倫敦大轟炸(The Blitz)期間,實際上造成 4萬3,000名市民死亡,「冷靜」海報自然沒有出場的時機。
標語太說教 大家不愛
另一方面,先前早一步發出「勇氣」、「自由」海報也因為描繪的概念太抽象、上對下地說教意味過於濃厚而招來民間反彈(傳達出「你這個人」應該幫「我們國家」做點什麼的意涵),更讓官方沒有發放「冷靜」的意願,然後在 1940年,當英國出現紙張短缺危機時,這些海報也就被打成紙漿另作他用。
不過還是有那麼幾張海報「繼續前進」了。

拍攝於 2013年的照片,紀錄下位於巴特書店的原版海報。
Photo: Neil Theasby從躺在舊書堆到擺上馬可杯
時間來到 2000年,在英國諾森伯蘭(Northumberland)城鎮阿因維克(Alnwick),經營二手書店巴特書店(Barter Books)的曼利夫婦(Stuart and Mary Manley)在一箱舊書堆裡找到了「冷靜」海報,深受海報風格吸引的他們決定把海報掛在書店裡,卻意外引起許多顧客的興趣,因此他們開始販售複製海報,漸漸地,這張海報圖像開始出現在磁鐵、馬克杯、毛巾、手機殼等任何可以擺上這段標語的產品上,又隨著網路發展成為許多人爭相改作的經典梗圖。
為什麼它吸引人?
回頭來看這張海報為什麼會這麼吸引人,線條簡單、充滿辨識度的設計或許都是原因,也因為這張海報沒有版權問題,方便再製的特性自然更有利於它在網路上流傳。

無論如何,這段標語在現在之所以吸引人,多半是因為它「很英國」。
歐新社/達志影像那種咬牙撐過去的英式精神
不過最重要的或許還是這張海報多少讓人聯想到英國人在逆境時依然會咬緊牙關、冷靜面對的傳統精神「Stiff upper lip」,這不僅能勾起人們的懷舊情懷,更能在人們遭逢危機時發揮鼓舞的效果。
每當有危機,它就會登場
2008年金融海嘯時,這幅海報也開始在美國社會流傳開來,鼓舞彼此一起度過這場金融危機。著有《保持冷靜,繼續前進:這張海報背後的大小事》(Keep calm and carry on: The truth behind the poster,暫譯)一書的路易斯(Bex Lewis)也觀察到類似的現象,他說:「每當我們碰到危機時,這句話就會出現在Google熱搜關鍵字上。」
「對某些人來說,他們認為這句話有乾脆放棄、讓一切順其自然的意思,但我認為這句話告訴我們的是保持韌性、堅持不懈。」
保持冷靜,繼續前進
誠然,「Keep Calm and Carry On」在一開始的設計不是要彰顯英國人冷靜自處的精神,而是呼籲英國市民務必保持冷靜,但隨著時間經過,這句話已經帶給許多人完全不一樣的感受,而面對「危機四伏」的社會,它肯定是要跟我們繼續走下去了。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