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柏林沒有節拍 疫情下的電音之都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友站全球中央文/ 林育立(中央社駐柏林記者)    

3月中,西柏林夜店「小喇叭」(Trompete)爆發新型冠狀病毒群聚感染。這裡是柏林疫情大爆發的起點,舉世聞名的電音文化從此消音,何時才能恢復昔日的熱鬧景象沒有人敢打包票。

文章插圖

起於東德垮台 朝聖柏林電音魅力

柏林電音的盛名起自1990年代。當時圍牆剛倒,東西柏林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撞在一起,全城的人無時不刻處在興奮的情緒中。許多建築物因為東德政府垮台和產權不明人去樓空,廢墟的開放空間吸引DJ進駐,柏林人在此大開派對享受重獲自由的快感,大膽的實驗性讓歐美年輕人趨之若鶩。

去年,柏林盛大舉行攝影展《舞池禁止拍照!》(No Photoson the Dance Floor!),回顧柏林30年來的夜店文化。Dr. Motte是1990年代最有名的DJ,他回憶:「圍牆倒了後,我們突然在三不管的邊緣地帶找到新空間,創造我們自己的生活方式,這樣的機會前所未有。」策展人霍夫曼(Felix Hoffmann)則形容柏林當時「彷彿南北韓統一,所有的年輕人開始跟著一種全新的音樂跳舞」。

最能代表柏林電音文化的就是Dr. Motte創辦的「愛的遊行」(Love Parade),由卡車載著揚聲器引領人群在街上徹夜狂舞,最高峰的1999年吸引了150萬人,歐洲電音之都美名從此不脛而走。

文章插圖

第一次在柏林的夜店跟著電音搖擺起舞的人,很少不被現場自由的氣氛所打動,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完全不用在意別人的眼光。電音早已成為城市DNA的一部分,年輕人白天上班、晚上去夜店理所當然,並間接促成App設計等新創產業的發展,許多年輕人正是為了夜店才來柏林工作。

對觀光客來說,遍布全城的280家夜店當然也充滿魅力,柏林的旅遊書一定少不了夜店指南,教觀光客衣服怎麼穿才不會被拒於門外。據柏林旅遊局統計,每年有超過300萬人為了柏林的夜生活到柏林尋歡作樂,相關的酒吧、餐廳、旅館、交通產業因此高度發達,成了城市重要的經濟支柱。

這也是為何當3月中疫情爆發,全城的夜店被迫打烊時,柏林的經濟立刻受到重創。

文章插圖

「疫」波未平音浪就起 線上電音趴的救贖

柏林以文化和創意產業聞名,相關的工作者有16萬人,其中約1萬人在夜店工作,關門即意味著完全沒收入,許多人頓時經濟拮据。

與其等死不如自謀出路,柏林的DJ早在3月下旬就將活動轉移到網上,其中最受矚目的是影音串流平台United We Stream,每晚7時開始,各大夜店的DJ接力放音樂到午夜。不用排隊,不用擔心擠不進去,電腦一開就有,但也沒有舞池,一開始大家都覺得很怪,在家盯著螢幕真能跳得起來?沒想到大獲成功,經常有幾千人同時開手機或電腦看DJ在螢幕上自嗨,愈晚人愈多。

United We Stream的出發點是為夜店募款,使用者可自行購買T-Shirt等紀念商品或捐款。最近,這個平台擴大到全球46個城市,斯德哥爾摩、紐約到胡志明市的近200家夜店都加入,到5月中為止已累計2,500萬次點閱,可見人們對音樂的需求從未因疫情而停止。

文章插圖

何時解封? 電音文化存亡之秋

隨著疫情減緩,德國的餐廳在5月中終於可以開門接客。舞池雖然還是無法開放,柏林有一些夜店改成賣啤酒和小吃的餐廳,彌補一些成本。

線上音樂固然受歡迎,但現場的互動終究無法取代,柏林人再也受不了沒有夜店的夜晚。5月起每到週末,街頭就出現要求夜店解封的示威。6月初,一場「挽救電音文化」的示威在夜店重鎮「十字架山」(Kreuzberg)區的河邊舉行,多達400艘橡皮艇在河面上助陣,引起媒體騷動。

夜店與音樂廳、劇院一樣是室內的活動,旺季主要在冬天,每到夏天,歐洲人喜歡往海邊和森林跑,一般來說劇院和夜店都拉起大門,到秋天再營業。到8月底止,德國政府仍禁止在室內舉行大型活動,而且疫情隨時可能有變化,如果到了9月、也就是藝文活動一般啟動的月份還沒有解禁怎麼辦?

最近已開始傳出,有夜店因付不起房租被迫關門,柏林獨一無二的電音文化正面臨生存的考驗。

文章插圖
全球中央 logo

全球中央

《全球中央》是高水準、具備國內強大國際訊息來源的雜誌。這本定位為以台灣角度看國際的雜誌,動員遍布全球近三十名的海外資深特派員,就國際間重要新聞事件,作深入淺出的分析報導,被各界視為客觀中立,有助於豐富國人國際視野的優質刊物,深獲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