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 迷因專題

【迷因專題04】地獄梗總是雙重標準?那條充滿彈性的迷因界線 

隨著網路迷因在社群媒體上越來越蓬勃發展,我們不免會看到一些以弱勢族群、悲劇事件為開玩笑主體的「地獄梗」迷因,這類迷因往往會引起正反討論。究竟,地獄梗為什麼會好笑,所謂的「玩笑界線」又是存在的嗎?

在進入正題前,我們可以先來想想為什麼迷因會讓我們嘴角上揚。其實迷因之所以會讓人覺得好笑,在很多時候都是源自一種衝突感,比方說這段對話:

A:你真的要跟我分手嗎?
B:對。
A:那我們的風花雪月、山盟海誓算什麽?!
B:算成語吧。

暫且不管這是不是飲料杯蓋等級的冷笑話,總之這個笑話就是透過預期結果和實際狀況之間的落差,讓讀者在頓悟「啊原來是這樣」的瞬間忍不住笑出來。

文章插圖

因為產生衝突感   所以會笑

這種「製造衝突、頓悟」的過程有時候很明顯,有時候比較幽微複雜。不過這樣看下來,就不難理解所謂的「地獄梗」迷因,為什麼會在讓人覺得不太對勁的同時又會忍不住想笑了。

畢竟那些大開地獄梗玩笑的迷因,通常是利用人們對特定族群的刻板印象再加以誇大,或明明是一個讓人難過的畫面、卻被配上詼諧對白等方式來創造出衝突感,讓觀看者在笑的同時,大腦思緒又會在「欸真的不好啦」跟「可是真的好好笑」之間打架,這不僅不會讓衝突感下降,反而會讓人更難止住笑意。

然而,只要因為好笑,就什麼玩笑都可以開嗎?難不成用迷因開玩笑是沒有界線的嗎?

這裡只能說,界線真的界於有跟沒有之間

等等,拜託不要關視窗,請聽我們娓娓道來。

文章插圖

[以下段落涉及令人不適描述與歧視用字,請斟酌閱讀]

尺度在哪  每個人都不一樣

會說這個界線很含糊,是因為每個人可以接受的玩笑尺度不盡相同。

舉例來說,今年 8月底,新竹風箏節發生女童被糖果風箏捲上高空的意外,在女童被捲上空的影片傳開後,開始有人在影片截圖加上「她已經抵達人生最高峰」、「暑假作業:抓住夏天的尾巴」等字句——隨後有人開始覺得不該拿這種差點出人命的事情開玩笑;但也有人認為反正最後女童平安無事,開這個玩笑也無妨。

英國已故知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在生前患有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縮寫為ALS,俗稱漸凍人症),讓他有大半人生都必須以輪椅代步。因此,網路上出現了開霍金玩笑的「地獄梗」迷因──霍金的照片配上「史蒂芬‧霍金。他上知天文,下肢癱瘓」。這張迷因拿出來總會有人覺得失禮、不尊重對方病痛,但也有人覺得只是笑一笑而已無傷大雅。

又或是曾經在網路上出現的黑人迷因圖──一個黑人小孩照片與三個黑人小孩照片的組合圖,上圖寫:尼哥、下圖則寫:多名尼哥。這則笑話是利用Nigger(黑鬼)的中文發音來創造戲謔感;然而在美國社會,這個字對黑人社群來說充滿嚴重歧視,如果直接拿給美國人看,對方恐怕不會覺得哪裡好笑。

就算是相同議題  界線也不一樣

種種例子不難看出社會文化、個人經歷差異,都會讓我們在不同議題上畫出不一樣的玩笑界線。更棘手的是,就算是針對相同議題的玩笑,也可能有著尺度上的差距。

2018年,VICE針對一個印度的地獄梗迷因臉書社團進行報導,其中訪問了社團成員卡浦薾(Kapoor,化名)對地獄梗迷因的看法,卡浦薾認為這些都「只是玩笑」,她提到自己也會張貼一些跟性侵有關的笑話,但沒有想要合理化性侵的意圖,她說:「這不代表我忘記了女性(在印度的處境),或是我會去性侵別人。」

因此,卡浦薾說自己不會被 2012年妮爾巴亞(Nirbhaya,化名)公車輪暴案的地獄梗迷因冒犯;然而,卡浦薾坦言如果是跟 2018年阿希法(Asifa Bano)性侵謀殺案有關的迷因可能會讓她不舒服。卡浦薾解釋道,這是因為阿希法被殺害時只有 8歲、還是個孩子;再說妮爾巴亞事件已經是好一陣子的事情,其真實姓名、長相也都沒有被公開。

文章插圖

經歷、文化、距離感的影響

面對地獄梗利用帶有冒犯性的梗,創造出讓觀看者感到些微不自在、想笑又不確定該不該笑的衝突情境,我們不難發現什麼叫「有點冒犯」真的很見仁見智。畢竟不同的經歷、不同的社會文化,這個議題離你近不近(不論時間或空間上),都會影響人們如何解讀地獄梗的冒犯程度——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可能看到某個地獄梗迷因的時候會笑,看到另一個卻會覺得超級糟糕。

實際詢問有在經營迷因社群的迷因傳腦和好色龍,雙方均有過貼了地獄梗的東西又修改掉的經驗,也認為這所謂的界線是個要自己去拿捏的灰色地帶。

一種必然的雙重標準

「有些東西並不是規則寫清楚、要定下法律你才要去遵守,你基本上有一個道德界線,」好色龍談道:「比方說我們可能開一些國外槍擊案的玩笑開得很開心,但實際上那個離我們蠻遙遠的,我們可能一輩子都不會遇到校園槍擊案。」

「但這件事要是發生在我們身邊、我們生活的土地上,跟我們的距離感特別近的時候......你的情緒波動本來就會比較強烈,那你要說雙重標準,它可能真的是雙重標準,但身為一個人我覺得......你不太可能要一個人不要(雙重標準)。我會覺得這樣子有點泯滅人性。」

「......就是不要完全只怪大家不理解你、或是說文化不同啦!我覺得你在這個文化裡經營這樣子的東西,你就要應對這個文化做出相應的調整。你不能夠硬把那一套幽默感搬過來,然後比如說台灣讀者看了生氣,就說:『老外都不生氣,阿你們為什麼看了就生氣』我覺得不能夠這樣子比。」

文章插圖

不論國內外  永遠是大哉問

放眼歐美社會在談地獄梗的例子時,時常提到在美國的 911恐怖攻擊事件發生之後,脫口秀、電視節目的喜劇演員一直都在衡量這個段子什麼時候可以說、該怎麼說,過程終究有人「太超過」引起各界反彈與譴責,有的人則是透過臨場反應獲得滿堂彩。

不論如何,在如何拿捏開玩笑的界線上,共同著有《認真來幽默》(Humour, Seriously,暫譯)一書、在美國史丹佛大學任教的巴多納斯(Naomi Bagdonas)在接受《衛報》訪問時坦言這確實不容易,她建議道:「在設計笑話的時候,我們可以考量事件、痛苦、距離感這三個要點。」

「仔細審視這個事件,問問自己這件事為人們生活帶來多大的苦痛、以及人們在心理上距離這個事件有多『遠』,如果這是一個跟人們生活切身相關、曾帶來諸多不愉快回憶的事件,這樣的笑話就越有可能引起反彈。」

文章插圖

很難  不代表要迴避

儘管地獄梗容易起爭議、使用迷因開玩笑界線真的非常含糊,卻不代表我們要敬而遠之或放棄嘗試,畢竟適當的玩笑總能幫助人們緩解一些壓力或痛苦。「培養meme」的經營者之一毛毛蔥就說:「要說迷因的界線要畫在哪裡、地獄梗可以踩到哪條線,我覺得這跟問『你的喜劇最多可以做到哪裡』是一樣的意思。」

終歸來說  迷因只是個手段

毛毛蔥指出,迷因其實就只是一個講笑話的手段,去看這個笑話背後隱含怎麼樣的意圖、價值觀,也許是我們未來看到爭議性的地獄梗迷因可以進一步去剖析的角度,而以製作笑點的角度而言,她認為要怎麼去畫一個好的界線,「涉及到你是否有意識地去想你在做的東西是什麼......抱持的是什麼心態,以及知道它會帶來什麼樣的效應」。

文章插圖

地球圖輯隊迷因專題,下一篇:

【迷因專題05】為什麼我們愛迷因?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