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 迷因專題

【迷因專題03】「你在大聲什麼啦!」 迷因文化在台灣

如果在前幾年直接問周遭朋友「有沒有看過迷因」,大概只會得到滿臉問號,跟現在大家雖然沒辦法明確說出迷因的意思,但多少有著「就是那個好笑東西嘛」這個印象有著天壤之別的差異。究竟,台灣的迷因文化是怎麼發展起來的呢?

文章插圖

迷因,一直存在於我們生活中

其實,迷因早就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了——有嗎?——你可能會這樣問,但這裡不妨想一下前面提到網路迷因的特性以及種種案例,可以理解網路迷因就是在網路平台上,一個不斷被分享、再製的有趣事物。

所以說,像是俄國男歌手維塔斯(Vitas)在 2000年於克里姆林宮的著名表演,卻被配上跟中文發音相似的惡搞字幕;或是在論壇貼上照片發問「可以幫我把合照裡的柱子修掉嗎?」,結果柱子還沒修掉,照片當事人已經被眾網友花式修圖了一遍;還有源自情侶分手爭吵實況紀錄,結果在各大社群平台被瘋狂轉發的「淡定紅茶ˊ_>ˋ」;以及網路共同創造出的傳說:「沙威瑪其實是會不斷增生肉塊的低等生物」等等 ,雖然這些在當下可能不會被當成迷因,但是回頭來看,我們不難意識到「欸它們真的是迷因耶」。

2012年,機車行老闆陳平偉因為向消費者索取約 8萬1,000元的修車費引起爭議。在媒體報導後,許多消費者前往店家理論,在新聞畫面中,陳平偉大喊兩次「你在大聲什麼啦」隨即成為一句經典迷因。

新聞截圖、政治相關素材多

長期在迷因圈打滾的好色龍在談起台灣迷因文化的發展時也抱持類似看法,他說:「台灣的迷因圈雖然說是這幾年才開始蓬勃發展,但是那之前不能說沒有……其實台灣和國外並沒有差多少,只是台灣人的創作欲被點燃得慢一點,還有就是題材的取得不同。」

這裡說的題材是指除了影視動漫這種娛樂素材以外,台灣有許多迷因元素是來自新聞截圖或政治時事,好色龍說:「因為我們新聞啦、政治敏感度的關係,可以說每天都有新的素材、政治梗可以用。」。

因此,我們該問的或許是:「大家到底是怎麼逐漸熟悉起迷因、還會跟著玩迷因的呢?」

文章插圖

從翻譯世界起家的它

2010年前後,有些譯者開始在部落格、PTT joke版上分享他們在國外看到的有趣圖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好色龍的「一堆網路短篇漫畫亂翻」系列。這些翻譯出來的東西往往能獲得不少迴響,因此有越來越多譯者加入翻譯外國迷因的行列,也因為這些翻譯迷因通常會以圖片為主,網友便習慣稱它們為梗圖、趣圖。

不知不覺  大家就在玩迷因了

隨著Facebook、Plurk、Instagram等社群平台在台灣發展起來,有些網友會開始把翻譯迷因分享出去,或是拿符合自身想法的圖片去回應其他社群平台上的網友貼文;也有網友會把圖片再改編然後再轉貼——從這裡我們不難看出迷因和社群媒體之間「緊緊糾纏」的關係:畢竟迷因是一個透過互動而活躍起來的存在,所以不論是把好笑的迷因轉貼給別人看、tag朋友叫人家來看,或是跟著討論可以怎麼更改等等,大家都在有意無意間開始「玩」起了迷因。

事實上,許多人對於網路迷因=圖片+字的印象並不是偶然。畢竟在社群平台上,圖片是最容易呈現、不用花太多時間去看的素材,而且大家在留言討論的過程中,很快就可以激盪出再改編的靈感;改圖門檻降低也進一步促成了圖文迷因的發展。

臉書粉專「迷因傳腦Memes Addiction」的出現,有意無意推動了大家對「迷因」這個中文字的熟悉度。

大家什麼時候開始熟悉「迷因」這個詞的?

不過談到「迷因」這個字到什麼時候才為人所知,臉書粉專「迷因傳腦Memes Addiction」大概深有感觸。

在 2017年4月創立的迷因傳腦是相對早期就在臉書上以純貼迷因為主的粉專,因為內容大多是對日常生活的murmur引起不少人共鳴,進而迅速發展成台灣最多人追蹤的迷因粉專。談起為什麼要取這個名字,其中一名經營者在受訪時說:「我們自己是看慣了(meme的)用法......然後那時候是想做一個中文的臉書專頁嘛,就會覺得一定要有一個中文詞,又覺得這(迷因)兩個字莫名有趣。」不過他坦言剛開始的時候真的有很多人問他們什麼是迷因、為什麼要叫meme,而且相關資料也不多。

萬事俱備  只欠東風

在迷因傳腦出現前後,Facebook 、Instagram也相繼出現各式各樣的迷因主題專頁,然後不知不覺,「迷因」這兩個字就越來越常出現在大家的視野中了。

介紹各種迷因的網站「培養meme」經營者毛毛蔥說:「台灣的迷因文化算是這一兩年才逐漸浮上檯面的,在這之前說『迷因』或『meme』給不懂的人聽的時候,都只能自己當翻譯機改成『梗圖』或『哈哈你看這張很好笑』......雖然現在偶爾還是要啦。」

「現在回頭來看,我們已經過了網路普及、早期論壇,也有社群媒體了,當時迷因變成主流真的是累積到只差一步。」毛毛蔥這裡所說的「臨門一腳」意指 2018年開始的大選風潮。

文章插圖

那個成為熱門素材的男人

2018年九合一大選到 2020年總統大選之間,由韓國瑜掀起的「韓流」風潮相信許多人仍記憶猶新,不論是「發大財」口號、在回答提問時說出「我心中沒有一絲一毫的喜悅」、「可憐哪」之類的回答,或是在勘查現場突然爬上樹等等,都被拿來做成各式各樣的政治嘲諷迷因。

雖然說政治迷因本來就多...

其實在採訪過程中,不同受訪者都談到政治人物、時事議題一直是台灣很活躍的創作題材,某個政治人物突然一句出人意料的評論、推行的政策、浮誇表情、凸搥動作都有可能被拿來做迷因(大家不妨試著把以下迷因梗和相對應的政治人物連起來:「你不要這麼專業好不好」、尤達、世大運跑步跌倒),在選舉期間的政治迷因更是會大量增加。

而韓國瑜除了舉手投足就能提供豐富的迷因「素材」,在兩年內密集選舉的他更因為高度曝光率提供網友更多的發揮靈感。

在 2018年九合一大選時,台北市長參選人吳蕚洋在辯論會上不斷推廣蜂蜜檸檬,又高唱《愛江山更愛美人》,立刻掀起一波「蜂蜜檸檬」惡搞潮。

一種情緒宣洩的出口

除了大選期間所帶起的高度關注,培養meme的毛毛蔥談到政治迷因如雨後春筍般的冒出,也可能是因為它們替大家提供了宣洩情緒的出口,他說:「在年輕人的圈子裡就有一個意識嘛,就會覺得不能讓中國來擾亂我們、一個要救國的感覺,這會讓你覺得要認真看待選舉,可是(國內)又一直有一些奇怪的東西來亂、大家都瘋瘋的感覺。」那種好像得嚴肅面對,又不知道要怎麼嚴肅起來的矛盾情緒,就會讓人們有意無意地轉向能帶給自己娛樂的事物,比如說迷因。

總而言之,種種因素再加上前面的累積,不難想像迷因就這樣開始在台灣各個社群平台上大爆發。

在各種迷因開始在社群上流竄的同時,對於不斷思考要怎麼在社群媒體上抓到受眾注意的品牌來說,自然不會忽略這個能夠吸引眼球的工具,而談到哪個品牌最有意識地在玩迷因,相信大家都會想到這個答案:公部門。

那些帶肉品闖關的 我會去找你 我會找到你 我會...... 我會...呃,然後接下來我就不太清楚了 聽說會很恐怖,不要問,你會怕。 喔對,附帶一提,我的主人不是連恩尼遜= = #即刻防疫 #地表最強狗狗

內政部發佈於 2019年1月25日 星期五

這則來自內政部的貼文,混合了電影《即刻救援》、半邊狗狗的梗製成的宣導迷因,呼籲大家嚴防非洲豬瘟、不要攜帶肉品入境。

賺熱度  迷因很方便

談起各公部門是什麼時候開始經營迷因行銷,曾在某公部門擔任社群經理,現在是政務委員唐鳳幕僚的賴致翔以自身經驗為例,認為公部門開始利用迷因來宣傳政策理念的狀況是自然而然出現的,他說:「老實說作為小編,我要的就是觸及快、很多人按讚、很多人分享、很多的互動、數字漂亮,那大家發現用迷因就是數字最漂亮的方式。」

而在公部門的社群編輯開始使用迷因行銷的同時,政府部門又有迅速應對假訊息的需求,所以「迷因」跟「對抗假訊息」這兩件事就這樣結合起來,並進一步在許多人心中創造出「公部門積極使用迷因」的印象。

就是一種行銷工具

不過賴致翔也提到,以社群經營的角度來說,迷因其實就只是一種行銷工具,如果今天網友們看膩社群上的大家使用迷因來宣傳,或社群編輯覺得想要宣傳的東西跟迷因搭不起來,就會改用其他行銷方法。

文章插圖

時事跟風、玩迷因  公部門不是唯一

事實上,除了公部門以外,其他經營社群行銷的品牌在時事跟風、接梗的時候也是在玩迷因,那為什麼大家對公部門使用迷因行銷特別印象深刻呢?

對此,加個零社群觀察創辦人張嘉玲認為這只是兩者的關注度不同而已,她解釋道:「品牌做行銷是很常見的事情了......但一般大眾對公部門的印象就是:公部門做得爛、大家覺得很正常.....不過一旦公部門有些進步後,大家就會覺得他們好像有跟上這個世代了。」

為跟風而跟風  是隱憂嗎?

在被問到品牌會不會有為跟風而跟風、「劍走偏鋒」的隱憂,張嘉玲認為這倒是還好,認為社群畢竟就是「哪裡熱就往哪裡靠」。

只是終歸來說,不論是公部門或是品牌社群,他們除了要創造關注度,更重要的還是得培養信任感,因此重點反而不是跟風不跟風的問題,而是價值觀與立場的問題,她說:「假設你今天價值觀是三觀很不正......各種歧視但你沒有意識到,然後你透過發文把它發揚光大之後,那就不是什麼跟不跟風的問題,是你本身的問題。」

「所以你要跟風沒關係啦,但你要做任何的事情之前,要去想一下你今天的立場是什麼,然後你覺得這個品牌的核心價值是什麼,這可能是更重要的。」

該反彈的話  就會反彈

話說回來,面對迷因在社群上越來越常被當作行銷工具,會不會讓人萌生「迷因竟然被拿去用在這種地方」的氣惱感,迷因傳腦、好色龍、培養meme在言談間認為其實不見得,反而認為如果操作的好,大家自然就會被吸引過去,甚至會大讚這個品牌「懂玩」;反過來說,如果品牌硬要接梗玩迷因的話,社群自然就會產生反彈了。

文章插圖

民主自由  造就多元

有趣的是,在談到台灣的迷因文化有什麼特色時,好色龍先是提到台灣的政治迷因數量真的無人能出其右時,語鋒一轉道:「這其實反應了台灣真的是一個很民主自由的國家......(畢竟)你如果放到中國、放到泰國、放到新加坡,如果這樣子玩肯定會直接被抓去判刑,但我們這裡的政治迷因,你罵當權者、罵政府都無所謂。」

「我覺得正是因為這一點,政治類迷因,非常可以代表台灣的迷因生態。」

迷因傳腦在談起台灣未來的迷因文化會怎麼發展時,也傳達出了類似看法,他直言道:「我個人是覺得,一旦你(的民主自由)被箝制住,很多東西就沒辦法講了,雖然說有些人會想要夾縫中求生存,但你這就是把路變得很窄。」言論自由是需要把握住的,迷因傳腦說道。

網路使用人口高 效果加成

其實在一份 2019年的研究中,就提到台灣因為網路使用人口高,再加上擁有相對自由的言論空間,才讓網路社群文化有了活絡的可能——可以說台灣現在的網路迷因之所以能蓬勃發展也是得力於此。

不知不覺  走入主流文化中

面對台灣的迷因文化發展到現在,培養meme的毛毛蔥打趣地提到,雖然自己有時候會懷念可以「偷偷玩」迷因的日子,不過也認知到迷因的擴散就是一條不歸路,他說:「等你意識到的時候,迷因就突然變成生活中非常明顯的一部分了。」

文章插圖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