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 迷因專題

【迷因專題01】此MEME非彼MEME 簡談迷因發展史

在進入正題前,讓我們先來看看這張圖:

文章插圖

這則出現在噗浪(Plurk)的貼文沒有說什麼,只在貼出這張圖後簡單寫下:「逮丸郎檢定初級」,結果就因為一堆「逮丸」網友都可以正確辨識出答案引起熱烈討論,留言裡除了充滿「到底為什麼答得出來啦!」的莫名情緒,也有人幫被圖片遺漏掉的粉紅色塑膠杯、環保扁紙杯「發聲」,認為它們應該也被放在這張台味滿滿的檢定上,更有人打趣地提出自己全部都用、全都不用的花式答案。

在心生「我居然答得出來」這種驚奇感的同時,相信不少人也會分享到其他社群平台、想看看其他人是不是也能給出一樣的答案,在這之中,台灣YouTuber啾啾鞋不僅在他的Facebook粉專轉貼了這張圖,還「貼心地」幫它製作了一張進階版本:

文章插圖

如此一來更讓大家玩開了,網友紛紛開始討論應該要加入店員、馬桶、衛生紙、湯匙等各式各樣的「進進進階版」,一言以蔽之,大概就是這種感覺:

文章插圖

在大家熱烈討論各式各樣答案的同時,也有不少討論另開「戰場」,說起自己平常都是喝「芭樂汁加柳橙汁的『芭柳汁』」,或說「那個鐵桶,每次晚上八點以後都要斜著倒飲料才會出來」等等,也有不少品牌尬廣跟上,趁機做了一些自己品牌的連連看。DQ當然也不落人後,趁機做了一張跟風圖:

文章插圖

咳咳。不論如何,這整個系列就是個很經典的網路迷因:一個不知道從哪裡跑來的有趣圖文在引起大家討論與瘋傳後,再被人拿去改作,接著創作出來的東西再引起更多討論、轉傳。

相信大家除了這張「逮丸郎檢定初級」以外,一定也有看過許多大大小小的網路迷因;不過你知道嗎?在迷因這個概念剛出現的時候,跟現在的意思可是差了十萬八千里呢,就跟著小隊長的腳步一起來追本溯源一下吧!

文章插圖

MEME的誕生

我們的生活中充滿了各式各樣的文化元素,像是服飾、飲食這種物質文化,或是宗教、音樂等非物質文化,不論是哪一種,它們都能透過在同一個文化中成長的人群,藉由互動、觀察、學習來擴散,過程中甚至可能再出現一些轉變並傳承下去。

1976年,演化生物學家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自私的基因》一書中便基於生物演化的觀點,指出一個社會中各式各樣的文化元素就像基因一樣,也能透過模仿、轉譯來傳遞到下一代。

於是,他結合了希臘字根「mimeme」的意思(模仿)與「基因」的英文拼音(gene),把這種會代代傳下去的文化元素稱之為「迷因」(meme)。

迷因在哪裡 絕對難不倒你

在這個定義下,我們可以說生活周遭「無處不迷因」,像在〈奶茶聯盟參上!各地奶茶文化怎麼出現的?〉一文中就談到奶茶這個「迷因」,在台灣、香港、印度、英國、泰國等不同國家是如何隨著時間發展出自己的特色奶茶;又或者是經典的古典樂曲《大黃蜂的飛行》(Flight of the Bumblebee)本來只是一段歌劇裡的管弦配樂,卻因為快速的節奏與旋律,讓它後來被單獨拿出來當成展示演奏技巧的炫技曲目

看到這裡,你大概會說「小等一下!這跟我知道的迷因不太一樣啊!」,確實,要把這個迷因跟現在充滿惡搞、趣味元素的迷因聯想在一起真的不容易,究竟,我們是怎麼走到這一步的?

文章插圖

網路迷因的雛形

回想一下現在會看到的迷因,大部分是不是都出現在Facebook、Instagram、噗浪(Plurk)、批踢踢(PTT)等社群平台上?事實上,迷因這個字義的轉變和網路發展確實密不可分。

時間回到 1990年代初期,許多網路使用者會透過網路論壇來交流彼此的經驗、想法;然而,美國作家戈德溫(Mike Godwin)注意到不同的討論串常發生有人討論到最後,就會在留言處把不同意見者貼上納粹標籤、或是稱某個人「就跟希特勒一樣」等現象。

這種「無處不納粹」的比喻,讓戈德溫擔心人們會淡化納粹替這個社會所帶來的真正傷害,也讓他決定祭出反擊手段:張貼「戈德溫法則」圖。

文章插圖

然後它就進化了

戈德溫法則(Godwin's Law)是指「當一個話題討論得越久,它就越容易跟納粹牽扯在一起」。於是,每當戈德溫看到某個討論串出現上述狀況時,他就會默默在留言處丟出這張圖,讓其他網路使用者看到後也能意識到這樣的狀況到底有多荒謬。

出乎戈德溫預料的是,許多網友也開始引用戈德溫的圖片到其他討論串展開反擊,甚至以此延伸出更多法則像「希爾卡論」(Sircar's Corollary):如果人們討論到了性向,那麼納粹或希特勒比喻一定會在三天內出現;「米勒悖論」(Miller's Paradox):隨著網路生態的發展,就算有網友先發制人地貼上戈德溫法則,納粹比喻依舊不會受到影響。

在網路普及前就出現的迷因

對於這樣的狀況,戈德溫回憶道,他就這樣看著自己丟出去的東西變成了一個迅速散播、不斷被人再詮釋、而且直到今天也仍然適用的「迷因」。

看到這裡,你有沒有發現這個「戈德溫法則」跟文章一開始提到的「台灣人檢定初級」有著相似的變化呢?不過由於當時的網路技術仍不普及,網友間的交流也沒辦法像現在這麼方便,若要說這些有趣的東西是怎麼在網路上蓬勃發展、成為我們現在很熟悉的迷因,自然不能忽略對網路文化有諸多影響的網路平台:4chan。

文章插圖

在這裡,互動比內容更重要

在 2003年成立的 4chan是一個匿名性的網路平台,使用者可以針對他們感興趣的主題選擇想要觀看的看板、並在討論串下面留言互動,此外,每個討論串只要留言數到達一定數量後就會刪除。

這讓 4chan使用者幾乎沒辦法建立任何的實質關係;然而,也就是這樣的特色,讓每個看板的使用者基本上會預設站上另一個講著內梗、開著一樣玩笑的匿名使用者也是「自己人」,這些自己人建立關係的方式,就是靠著不斷貼文、留言、看別人留言來凝聚彼此的認同感——然後認同感增強後又會想要留在裡面繼續跟其他網友互動——這種會不斷強化網友彼此關係的使用文化,自然讓 4chan成為許多迷因的發源地。

其中一個經典的例子,就是稀奇古怪的貓照配上一段破爛文法句子的「LOLcats」。

文章插圖

從喵星人日到起司漢堡

從 2005年開始,4chan出現每周六就要張貼可愛貓貓的「喵星人日」(Caturday),因此每到喵星人日前後,不少網友就會留言貼上寫有「喵星人日到了沒」、「今天是喵星人日,對不?」、「喵星人日居然過惹」等對白的貓咪圖片。結果有一次,一名不知名網友po了一張灰色大貓看著鏡頭的照片,並配上「窩有一ㄍ起司漢堡?」(I CAN HAS CHEEZBURGER?,註)的文字,生動的貓咪表情配上怪文法所創造出來的趣味感,立刻成為眾網友在喵星人日來臨時爭相製圖的選擇,並將這類貓圖稱為「LOLcats」。

很快地,LOLcats開始不只在 4chan的喵星人日才出現,不知不覺,就連 4chan以外的網路平台也開始出現LOLcats,還有人架設相關網站供大家投稿,這個現象不僅引起媒體相繼報導,2010年,網友更合力出版了用LOLcats文法「翻譯」而成的《LOLcats聖經》(現在也還是買得到喔!),甚至還可以找到「LOLcats程式語言」。

註:原文是 Can I have a cheeseburger? ,我可以有一個起司漢堡嗎?

文章插圖

生生不息  此迷因綿綿無絕期

類似的例子舉都舉不完,不論如何,我們不難從中看到一個規律:得力於網路那種沒有門檻的特性,人們不僅能快速接收大量資訊、也能輕易地傳遞訊息,因此網路上只要出現一個有趣的東西,它就很容易被看到並被分享出去,而在這個分享給更多人看到、大家互相討論的過程中,就可能啟發更多網友的靈感並製作出新的迷因,然後新迷因又被分享出去......就這樣不斷延續下去。

共生的迷因與社群

隨著社群平台越來越多樣化,類似的狀況就會更加豐富,一方面是因為原本只會在 4chan等特定網路圈子流傳的迷因更容易被轉發到Facebook、Instagram等社群平台上;另一方面,則是這些社群平台的人也可能會創造自己的網路迷因,就像文章一開始的「台灣人檢定初級」一樣,我們可以說這些社群平台既是用來傳遞迷因的平台,也是迷因被創造出來的所在,而且只要分享迷因、跟別人留言討論的方法越簡單,迷因的生態就可能越豐富。

你的迷因不是你的迷因

時至今日,迷因的意思就這樣隨著網路普及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被轉化了,就連被戲稱為「迷因之父」的道金斯也意識到這件事情,他坦言這種會被人們刻意挑選、有意識地加以變化的網路迷因,已經和他一開始所定義的文化迷因很不一樣。

不過換個角度來看,我們可以說「迷因」這個字本身的演變,就如道金斯所言「種種文化元素在社會上出現改變的情況」真的很相似,對吧?

文章插圖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