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安慰劑能降低情緒困擾──就算你知道它是假的

過往,人們對安慰劑的認識在於透過「隱藏資訊」的方式,讓接受安慰劑的人誤以為安慰劑有療效,進而在治療的過程中有起色。但你知道嗎?就算直白地告訴對方:「這是安慰劑。」一樣也會有效果喔!

文章插圖

以「欺騙」為本的安慰劑效應

你有聽過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嗎?

簡單來說,給你一顆藥丸,然後跟你說這能治好你的病(其實一點科學上的療效都沒有),但你相信拿在手上的藥丸真的有用,服下後還真的讓病況緩解,這樣的神奇效果在科學研究上稱為「安慰劑效應」。

唯一共通點:患者相信有效

從古至今,安慰劑有各種形式,不管是藥丸、藥水、噴劑、手術皆有,這些安慰劑唯一的共通點就是,接受安慰劑的患者被蒙在鼓裡,誤以為安慰劑真的有療效,而醫生在治療患者時,往往得善用話術,讓患者相信這些沒有療效的安慰劑是真的有效,當然更不能直接跟患者說服下的藥丸是安慰劑。

醫生得善用話術

專門研究安慰劑效應的美國馬里蘭大學疼痛和轉化症狀助理教授,同時也是一名醫生的柯洛卡(Luana Colloca)說:「我過去都得說一些騙人的話,每一次我都覺得內心天人交戰,我一點也不想騙人。」

文章插圖

違反「知情同意」原則

有的倫理學家直指,在臨床試驗中使用安慰劑而沒有告知患者,這點侵犯了醫學最基本的原則,那就是患者對療程和藥物的使用必須「知情同意」(informed consent)。

如果是為了科學......

威爾康乃爾醫學院(Weill Cornell Medicine)醫學倫理教授米勒(Franklin Miller)表示,使用安慰劑且未告知受試者和「知情同意」原則相牴觸。

「但是,如果在研究方法上有其必要、為了回答一個極具價值的科學問題不得不騙人,那麼我OK。」米勒建議到,在某個時間點應該讓受試者了解到,整場試驗中有可能會用到安慰劑,並且取得他們的同意,獲得受試者「授權欺騙」(authorized deception)比較好。要不然,研究人員乾脆就把欺騙這一環全都拿掉。

文章插圖

告知是安慰劑會怎樣?

過去十年來,研究人員都在研究「把欺騙這一環全部拿掉」會怎麼樣──他們給受試者安慰劑,並且明確告知受試者這是安慰劑。

「不騙人安慰劑」

在 2010年一份突破性的研究中,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明確告知腸躁症患者服用的是安慰劑,一樣可以達到減緩患者的症狀。從那時開始,研究人員發現這種「不騙人安慰劑」(open-label placebos)能夠緩解超過 20種病況,包含背痛焦慮症測試,以及和癌症相關的疲勞

降低受試者的情緒困擾

今年七月,美國密西根大學研究人員則想要進一步瞭解「不騙人安慰劑」對服用的受試者來說,在情緒上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而且為了避免受試者在評估自己的狀態時產生「反應偏差」(Response Bias),他們在過程中也會監測受試者的腦波圖。

情緒會對期望有反應

帶領這項研究的密西根州立大學心理學系博士後研究人員格瓦拉(Darwin Guevarra)表示,他從很久以前就對「不騙人安慰劑」產生的效果很感興趣,他更在一份 2013年的研究中發現,「不騙人安慰劑」可以減緩重度憂鬱症患者的症狀。

對格瓦拉而言,「不騙人安慰劑」或許可以成為治療其他精神疾病的方式。格瓦拉說:「人們的情緒會對期望產生強烈的反應,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認為『不騙人安慰劑』是最棒的觀察領域。」

文章插圖

鼻子噴生理食鹽水

因此,格瓦拉和同事設計了這次的實驗,他們先找來了 62名健康的大學生,每個大學生的鼻子都被噴上了生理食鹽水。

被分到實驗組的大學生會被明確告知,噴鼻劑是安慰劑,本身沒有任何療效;然而,如果他們打從內心相信有療效,待會在面對令人不安的圖片時,這種「不騙人安慰劑」能有效降低他們的負面情緒反應。

另一方面,對照組的大學生被告知噴鼻劑是為了提高實驗中生理讀數的清晰度,他們對噴鼻劑是安慰劑這件事一無所知,他們也沒有被告知什麼是安慰劑效應。

自評情緒有多負面

隨後,研究人員給受試者看了一系列令人不安的圖片,像是帶著開放性傷口的患者等,並且要求受試者在看完每張圖片後,自評情緒有多負面,1分代表一點也不負面,9分代表非常負面。

整體而言,實驗組的大學生自評情緒較不負面,平均是 6分;對照組的大學生則是 7.5分。

文章插圖

自評不夠客觀 那就看腦波圖

接下來,研究人員為了避免受試者自評時不夠客觀,另外找來了 198名健康的大學生重複上面的實驗,並且在最後一關給受試者看令人不安的圖片時,監測受試者的腦波圖,結果發現實驗組大學生的腦波圖中,用來代表情緒困擾的神經生物標記物相較於對照組有明顯的下降。

研究人員表示,這第二組實驗產生的結果尤其值得注意,因為目前其他「不騙人安慰劑」的研究都採用自評的方式回報成效,要不就是觀察行為的結果,而沒有任何一個研究像他們一樣觀察腦波圖,並且發現其中用來代表情緒困擾的神經生物標記物有下降。

影響人們的期望

帶領研究的格瓦拉說,這證明了「不騙人安慰劑」產生的效果不是「反應偏差」,而是大腦真正有所改變。「我認為這是真的心理生物學效應,我們真的透過操縱微調並影響了人們的期望。」格瓦拉接著說,他認為「不騙人安慰劑」或許可以用在對應期望的病症上,像是焦慮、憂鬱、疼痛上。如果「不騙人安慰劑」沒效,那麼再試其他方法也無妨。

成本低、沒什麼副作用

參與研究的密西根大學心理學教授克洛斯(Ethan Kross)表示:「『不騙人安慰劑』最棒的地方在成本相對來說很低,而且沒什麼副作用。」

文章插圖

要進入臨床醫學 還有好長一段路

然而,對於格瓦拉等人的「不騙人安慰劑」研究,其他科學家認為要讓「不騙人安慰劑」進入臨床醫學還有許多問題要解決。舉例來說,格瓦拉等人的研究只聚焦在短期,長期效果是個謎。此外,受試者清一色是沒有被診斷出精神疾病的人,如果換成精神疾病患者結果或許會不同。

再者,「不騙人安慰劑」對於不同種族、年齡、性別的受試者會有什麼影響,這也是個未知數。專門研究安慰劑效應的柯洛卡醫生表示,目前醫生們還不到能開「不騙人安慰劑」給病人的階段,她說:「你不能直接跟你的醫生說:『我要安慰劑。』我們還沒到這個階段。」

如何在疫情期間紓壓?

無論如何,參與研究的密西根大學心理學教授克洛斯表示,就算「不騙人安慰劑」離臨床應用還有好大一段距離,了解人類的期待怎麼影響大腦也是一件很有價值的事情。現在,克洛斯和格瓦拉正在研究「不騙人安慰劑」能否在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蔓延全球的期間,協助人們減緩倍增的壓力。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