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年吃3億顆安眠藥 老人痴呆機率大增

台灣人愛吃藥,光在2014年就有3億顆的安眠藥被吞下肚,為了求快速治好病症,其他感冒用藥也常傳出遭濫用的案例,而最近一份美國研究指出,日常中可見的安眠藥或是過敏藥如果長期大量使用,恐增加老人痴呆症發生率。

文章插圖

失眠過敏用藥注意

美國一份研究指出,治療花粉症以及失眠等藥物與老人失智症(俗稱老年癡呆症)相關,學者們質疑只要是具有「抗膽鹼」(anticholinergic)作用的藥物都可能與癡呆症相關聯。不過,研究學者也強調,請民眾不要因此驚慌或是就此停藥。

編註:抗膽鹼劑是一種阻斷神經傳遞的物質,《維基百科》中介紹到,它多半用於治療以下幾種病症:

  • 腸胃功能紊亂(如胃炎、腹瀉、憩室炎、潰瘍性結腸炎、噁心與嘔吐)
  • 泌尿生殖系統紊亂(如膀胱炎、尿道炎與前列腺炎)
  • 呼吸系統疾病(如哮喘、慢性支氣管炎與慢性阻塞性肺病)
  • 過敏性迷走神經引發的竇性心動過緩
  • 失眠,通常只用於短期治療
  • 暈動病(包含暈眩與暈船等相關症狀)
文章插圖

3年以上連續服用

所有的藥物都有副作用,抗膽鹼功能的藥物也不例外,此種藥物會阻斷與神經傳導相關的「乙醯膽鹼」(acetylcholine)物質,在藥品所附的說明書上,通常會指出這類藥物會導致患者出現注意力減低、記憶問題以及口乾舌燥等狀況。現在研究學者更進一步警告,這類型的藥物與增加痴呆症的可能性相關聯。

根據發表在《美國醫學會內科醫學期刊》的研究,服用高劑量或是長期使用藥物的情況,與年長者痴呆症的發生率呈正相關,值得注意的是,這項研究是針對3年以上每天服用藥物的年長者所做的研究,他們發現這類型人得到癡呆症的風險出現增高趨勢。

文章插圖

10年研究  近4分之1得到癡呆症

華盛頓大學的格雷教授(Dr Shelly Gray)與同事一起進行研究,他們找來 3,434位65歲以上沒有癡呆症狀的受試者,並在接下來10年間,追蹤他們的就醫紀錄以及用藥習慣,從中檢視受試者們在使用抗膽鹼藥物的頻率和劑量。

通常,具有抗膽鹼作用的藥物多出現在治療憂鬱症的藥物中,或是具有抗組織胺的過敏藥和協助入睡的安眠藥中,另外,治療尿失禁(urinary incontinence)的藥物也會有抗膽鹼效果。

10年的追蹤結束,學者們發現有797名長者出現了老年癡呆症的症狀。

研究中觀察的藥品

美國學者並未明確指出他們追蹤的藥品名稱,但提到他們檢視的藥物類型,大部分受試者使用的藥物都是醫生所開,並非藥局成藥:

  • 治療憂鬱症的三環抗鬱劑(Tricyclic antidepressants)藥物
  • 治療花粉熱的抗組織胺(Antihistamines)藥物
  • 治療尿失禁的抗膽鹼(Antimuscarinics)藥物
文章插圖

抗憂鬱、助眠、尿失禁等藥被點名

研究指出,超過3年以上,每天服用至少10毫克的抗憂鬱藥物(doxepin)、4毫克幫助睡眠的末梢神經(diphenhydramine)藥物、或是5毫克治療尿失禁的藥物(oxybutynin),就很有可能導致老年痴呆症的發生。

研究專家建議,醫生和藥師未來可以提醒患者使用這類藥物的風險,或是運用不同治療方式來替代這些藥物,若無法有替代療法時,則建議在短時間內使用最低劑量。

格雷醫生談到研究時,他表示部分受試者已經同意在過世後讓研究團隊進行解剖,他說:「我們到時候會研究患者大腦的病理狀況,看看當中的生理機制與我們的研究結果能交叉比對出甚麼樣的研究發現。」

英國阿茲海默症研究中心首長雷德利(Dr Simon Ridley)談到這份研究時,他表示很有趣但也認為研究結果並非馬上就判了這類藥物死刑,因為目前還沒有證據直接證明此類藥物會導致癡呆症發生。

文章插圖

尚未有直接證據

在英國阿茲海默症協會的布朗醫師(Dr Doug Brown)則認為:「過去已經有人指出,協助睡眠或是治療花粉症的藥物,因為帶有抗組織胺的效用在其中,讓年長者使用一段時間會增加罹患癡呆症的風險,這次美國研究支持了這樣的說法。」

「然而,現階段我們仍不清楚是不是使用這些藥物就會導致癡呆症,如果確定是的話,那麼是因為患者連續長期用藥就會導致癡呆症?還是說,每隔一段時間連續使用也會造成癡呆症?未來還需要更多研究來找出這些藥物是否比其他用藥更危險。」

「我們建議醫生和藥師要注意此類風險,同時也呼籲大眾如果擔憂痴呆症的發生,在停藥前還是先與自己的醫師進行相關諮詢。」

布朗醫生進一步表示,他們現階段贊助更多類似研究找出藥物和癡呆症之間的關聯,而英國管理藥物安全的機構MHPRA則表示他們會注意新的研究發現。

文章插圖

小補充01:阿茲海默症與巴金森氏症不同

根據臺大醫院巴金森症醫療中心網頁,巴金森氏症在1817年由英國的James Parkinson發現,並以他的名稱命名。兩種病症不同處在病徵上就可看出,阿茲海默症的主要特徵是失去記憶,但帕金森氏症卻以行動障礙為主。

小補充02:失智症和阿茲海默症的關係

根據國際厚生頁面,失智症是用來描述一種漸進式功能退化症狀的名詞。當患者被醫師診斷出罹患失智症時,表示患者可能已經出現了明顯的記憶力衰退、智力喪失、思考障礙、社交及情緒功能障礙以及異常行為的出現。

失智症有許多不同的原因造成,最常見的是退化性失智症,而其中最常見的就是阿茲海默氏症(Alzheimer's Disease),約佔失智症的60~70%,在北歐及北美地區,更高達70~80%的比例,所以,阿茲海默氏症又常常被稱為老年失智症或是老年癡呆症。

文章插圖

小補充03: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介紹,阿茲海默症是在1906年由德國Alois Alzheimer醫師發現,因此以他的名字來命名,是目前最常見的失智症。阿茲海默症早期病徵最明顯的為記憶力衰退,對時間、地點和人物的辨認出現問題。協會頁面也整理出10大警訊給民眾參考:

  • 記憶減退影響到生活和工作
  • 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
  • 言語表達出現問題
  • 喪失對時間、地點的概念
  • 判斷力變差、警覺性降低
  • 抽象思考出現困難
  • 東西擺放錯亂
  • 行為與情緒出現改變
  • 個性改變
  • 活動及開創力喪失
文章插圖
文章插圖

藥廠回應:市面上的藥比研究用藥新

回應此研究,知名藥廠嬌生(Johnson & Johnson Ltd)表示他們在英國販售用來治療花粉熱的藥物已經是更新一代的藥物,不是學者們在研究中觀察的藥物。

在英國貿易協換管理成藥的史畢爾(Matthew Speers)說:「通常,用來治療過敏或是協助入睡的成藥都不是用來長期使用的藥物,如果人們想長期服用這類藥物,建議他們可以向醫生或藥師諮詢。」

「現在市面上的過敏藥物多樣,每種藥物都有不同成分,許多藥物並沒有出現在這次的研究中。」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