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抗黑死病擴散 拒絕逃跑的英國「鼠疫村」
1666年 11月1日,農人莫頓(Abraham Morten)嚥下最後一口氣,成為德比郡伊姆村內,最後一個因為黑死病死亡的人——也許他們的命運在好幾個月前就已經被決定了,因為當伊姆村爆發黑死病時,全村的人決定以封村來遏止疫情擴散,這是一個關於村民拒絕逃跑的故事。

1665年至1666年間,英國因為鼠疫導致超過 10萬人死亡,伊姆村也受到波及。
Photo: geograph一切始於倫敦的布
伊姆村(Eyam Museum)的故事跟著一批來自倫敦、裹有染病跳蚤的布料而來,當時倫敦已經因為黑死病導致數千人死亡。
布料到達不到一周的時間,裁縫師的助手維克斯(George Vickers)就因為黑死病去世,接著是他的家人、周遭的村民,一直到 1665年12月,已經有 42名村民死亡。
避免疫情擴散 想把大家留下來
在 1666年春天,無法控制下來的瘟疫讓當時的教區牧師蒙佩森(William Mompesson)決定有所行動。
蒙佩森相信,把全村隔離是避免疫情擴散到鄰近城鎮雪菲爾(Sheffield)和貝克韋爾(Bakewell)最有效率的辦法,所以他協同比較受人民喜愛的前教區牧師史丹利(Thomas Stanley),一同說服村民進行封村,蒙佩森也保證自己會與他們一同留在村內。

在現在的伊姆村內,可以看到老鼠造型的風向儀,藉此紀念這個曾被稱為「鼠疫村」的村落。
Photo: geograph
畫家格里爾(Rita Greer)以繪畫的方式,描繪出在 1665年至1666年間發生的倫敦大瘟疫。
Photo: wiki commons小補充:什麼是黑死病?
黑死病在 14世紀中橫掃歐洲,造成約 5,000萬人死亡,是歐洲歷史上最黑暗的一頁,也改變了當時的社會結構。
黑死病是由鼠疫桿菌所造成的一種人畜共通傳染病,又稱鼠疫。鼠疫桿菌會藉由囓齒類動物身上跳蚤的叮咬而傳播,造成各種動物及人類的感染。
依感染方式及感染部位的不同,可將鼠疫可分為腺鼠疫、原發性肺鼠疫、次發性肺鼠疫咽鼠疫、及原發性敗血性鼠疫等。其中腺鼠疫(Bubonic plague)是最常見的感染形式,腺鼠疫原本不會藉由空氣直接由人傳染人,但是當鼠疫桿菌引起敗血症後,鼠疫桿菌可侵入人體肺部,造成次發性肺鼠疫。
到現在仍沒有消失的疾病
直到現在,鼠疫仍沒有消失,諸如馬達加斯加、剛果、秘魯都曾傳出地區性災情,根據 2013年的資料,全世界出現了 783起鼠疫,其中有 126人因此死亡。

圖為負責治療黑死病患者的「瘟疫醫生」所配戴的面具。有些醫生會戴起眼睛處裝有玻璃、末端有著像是鳥喙的面具。面具內會填塞各種芳香物質,因為他們相信這些物質可以保護醫師不受瘴氣侵害。
Photo: Zoë Moss
在現在的伊姆村,可以看到用來悼念在瘟疫中病逝的受害者。有些紀念牌子則是為了感謝村民當年封村的舉動。
Photo: mickie collins
圖即為被稱為「蒙佩森井」的地方,伊姆村村民會在這裡和周遭鄰里用間接的方式交換物資。
Photo: geograph
在伊姆村的博物館內,現在也紀錄了關於伊姆村封村的大小事。
Photo: Alan Heardman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