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炸彈客在想什麼?
台灣新聞偶爾播到中東消息時,我們常聽到「自殺炸彈客」幾個字,這些為了追求理想、實現真理的人們,是受到什麼樣的感召?如果沒有成功引爆,他們又怎麼自處?近日美國媒體深入報導了巴基斯坦以及阿富汗未爆炸彈客們的故事。

照片中是阿富汗當地的國家安全理事會中的收容所( National Directorate of Security),曾是炸彈客的人正在收容中心的圖書室中找書。
路透社
照片中是2009年時一名塔利班組織的炸彈客,他在引爆後身亡,並在當時釀成19死54傷的嚴重傷亡。軍方人員正把血肉模糊的他抬到司法部外。
Getty Images
照片中是受到炸彈波及的阿富汗市民,在醫院痛苦地摀住臉。
Getty Images
照片中是阿富汗收容中心的前炸彈客們,他們正在接受神職人員講授伊斯蘭教義。
路透社重獲新生
BBC介紹到位在巴基斯坦的「復健」中心,報導訪問了中心的人員,他們表示會評估能進入復健課程的炸彈客,如果炸彈客自覺後悔想改過,復健中心就會進一步協助他們;目前,這間中心已幫助了71位青年回到社會上。
中心的設施主要由提供職業訓練的教室、籃球場、電視娛樂廳以及清真寺組成,也有派駐溫和的神職人員協助,讓炸彈客們了解自殺在伊斯蘭教義中是不可饒恕的行為。
曾是炸彈客的青年們,多半在「結業」時可以習得水電工、或泥水匠等一技之長,復健學校也會提供一小筆錢讓他們重新展開生活。BBC訪問到前炸彈客拉西穆拉(Rahimullah),他是第一批從復健中心結業的學生,他現在在巴基斯坦當地開起了裁縫店,也會經營房地產。
拉西穆拉說:「我在中心學到了裁縫,然後我在這邊開了裁縫店,現在我也開始擴張我的生意了,我多雇了一名幫手來幫我經營裁縫店和房產。我每個月都有不錯的收入。」

正在收容中心籃球場運動的收容人們。
路透社古人云「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對我們大部分人來說,每天都有新事物和體驗等待挖掘,時間都快不夠用了,又怎會選擇走上自我了斷的路?
但對中東地區資源缺乏的人們來說,武裝分子成了他們另種生命出路,在武裝份子的灌輸下,炸彈帶來的疼痛、或是害怕早已無法阻擋他們對理想國的追求,就算炸得血肉模糊,只要能實現打倒美帝主義、進入「天堂」,「小我」的犧牲顯得無足輕重。
接受BBC訪問的可汗對未來充滿希望,他說:「在我的村落中,那邊沒有學校、沒有醫院或是電力,人們的想法都偏頗了,他們覺得政府對他們不好,所以他們就成了武裝份子的獵物。我現在會試著和村子中的青年說他們要遠離暴力的道路,然後要好好照顧自己的家人和珍惜自己的生命。」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