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來自緬甸的琥珀裡,有著尾巴的古蜘蛛化石

透過 1億年前、幾隻不幸被困在樹脂並流存至今的昆蟲化石,科學家發現了在史前時期曾經出現了一種尾巴比身體還要長的「古蜘蛛」,研究者相信,這樣的發現能夠幫助他們進一步瞭解蜘蛛到底是如何演化成現在的模樣。

文章插圖

以前有打獵防敵的功能

乍看之下,這幾個來自緬甸、被保存在琥珀化石的「古蜘蛛」和現今的蜘蛛外貌有許多相似之處:兩者都有螯肢(chelicerae),末端帶有毒牙(fang),但目前無法得知化石中的物種是否具有毒腺(venom gland)。

除此之外,兩者皆具有觸肢(pedipalp),在目前找到的化石中還能看到觸肢末端較為膨大,型態類似現今雄性蜘蛛交接器/儲精囊的膨大部分,因此推測化石中的個體為雄性。

「古蜘蛛」身體末端也和現今蜘蛛一樣有負責吐絲的絲囊(spinneret)——然而,牠們卻多了一條「尾巴」,其長度介於 0.3-0.5公分之間,上頭還有短毛。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王博推測,該「尾巴」在過去是用來感知獵物或掠奪者的工具,只是隨著生活形態改變成坐等獵物上門、僅需靠蛛網震動來感知獵物後,「尾巴」的探測功能就顯得多餘,而逐漸消失了。

就像是混種怪物

這次發現的動物化石,其樣貌可說既像蜘蛛也像蠍子(註1),因此研究團隊決定將牠命名為「應氏奇美拉蛛」(Chimerarachne yingi),其字源「chimera」是來自希臘神話的混種怪物「奇美拉」,傳聞中它上半身像獅子,中間像山羊,下半身像毒蛇;至於應氏則是指化石的採集者應延齡(Yanling Ying,音譯)。

有關應式奇美拉蛛的分類尚存爭議,目前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將應式奇美拉蛛分類到尾蛛目(Uraraneida,註2)底下,和蜘蛛目成為姊妹群(sister group);另一種說法則是將應式奇美拉蛛的分類獨立拉出於尾蛛目之外,並介於尾蛛目與蜘蛛目中間,但親緣關係離蜘蛛目更近一些。

註1:雖然樣貌形容上以蠍子為喻,但在分類上應氏奇美拉蛛和蠍子除了同屬蛛形綱(Arachnida)之外,並沒有什麼太大的牽扯。此外,應氏奇美拉蛛「不是」現今蜘蛛的祖先,因為研究早已發現蜘蛛的起源可追溯到石炭紀,而這批化石則是出於白堊紀中期。

註2:尾蛛目具有尾巴、樣貌與蛛形綱動物相似;我們現今所稱的「蜘蛛」指的是蜘蛛目(Araneae)這個分類底下的物種,與尾蛛目皆同屬蛛形綱。

文章插圖

可以明白蜘蛛怎麼走到這一步

先前研究者已經陸續找到了化石年齡介於 2億9,000萬-3億8,000萬年的尾蛛目。不過這是第一次有學者發現化石年齡相較年輕(1億年),而且還有尾巴的古蜘蛛化石。

美國堪薩斯大學古生物學家塞爾登(Paul Selden)指出,目前關於這類生物的研究還沒有很多,因此他相信,應氏奇美拉蛛將能夠補足尾蛛目動物和蜘蛛間「失落的環節」。沒有參與研究、來自威斯康辛大學的演化生物學教授夏爾瑪(Prashant Sharma)也抱持類似看法,認為這些化石將能夠幫助大眾填補蜘蛛演化史的巨大空白。

搞不好現在還存在?

美國堪薩斯大學古生物學家塞爾登也相信,也許應氏奇美拉蛛仍潛伏在緬甸的森林深處,雖然研究者對於牠們的研究仍很不足,一切也有待發展,不過他相信應氏奇美拉蛛既沒有毒液,也不會對人產生傷害。

文章插圖

除了當珠寶  還有研究價值

這起研究也讓人們注意到緬甸作為一個蘊含化石資源的重要地帶。緬甸向鄰國交易琥珀礦藏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這幾年來,越來越多科學家注意到琥珀化石可能蘊含了重要的研究資源,也讓「化石獵人」轉而向一些科學機構兜售琥珀。

事實上,這次所用來研究的應氏奇美拉蛛化石,也是化石獵人主動賣給中國科學院的南京土壤研究所。

不小心撞題了

有趣的是,化石獵人同時把包含應氏奇美拉蛛的數顆化石,在不同時間分別賣給了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兩位古生物學家,這兩個研究團隊均表示,直到他們同時把研究結果投遞到同一份期刊前,他們都不知道彼此的存在。

牠跟蜘蛛真的很相近

不過沒有參與研究,在英國自然史博物館工作的古生物學家表示,這兩個團隊的研究雖然有些微差異,不過他們「同時都導向了相同的結論」,即是應氏奇美拉蛛是「滅絕的蜘蛛親戚中,與蜘蛛最相近的物種」。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