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以前畫像中的人都皮笑肉不笑?

走過美術館畫廊中一幅幅古典人物肖像畫,你有沒有發現這些畫中的人物都皮笑肉不笑?

文章插圖

博物館莊嚴氛圍源自何處?

對許多人來說,博物館與美術館內總瀰漫著一股既莊嚴又嚴肅的氛圍。可能是因為館內昏黃柔和的燈光,也可能是古典牆柱、大理石階梯等建築風格自有的歷史氣息。

專家:因為沒人在對你笑

不過,藝術史專家吉弗斯(Nicholas Jeeves)有不一樣的看法。他指出,人們之所以會在踏入博物館與美術館後感到拘謹、嚴肅,大概是因為館藏的數百年前的這些古典肖像畫的人物,幾乎每一個都皮笑肉不笑。

文章插圖

研究古典肖像畫中的人物表情

現任英國安格里亞魯斯金大學(Anglia Ruskin University)劍橋藝術學校(Cambridge School of Arts)平面設計教授的吉弗斯在 2013年於線上期刊《The Public Domain Review》發表了一份論文〈一臉正經與滿面戲謔:討論古典肖像畫的笑容〉(暫譯,The Serious and The Smirk: The Smile in Portraiture),研究古典肖像畫中的人物表情。

古典肖像畫人物鮮少微笑

現在的社會中,人們認為笑容代表友善、快樂或熱情等情緒,笑容也是攝影界大量捕捉的主要神情。不過,古典肖像畫中的人物卻很少開口大笑。部份人認為,古典肖像畫中的人物之所以不笑,是為了避免露出滿口爛牙。

並非因為口腔健康問題

然而,吉弗斯指出,在過去的社會中,衛生觀念不足導致牙齒健康狀況不佳是非常常見的,也因此牙齒的健康程度並不影響當時人們的審美標準。事實上,古典肖像畫的人物不笑的原因很簡單:太難,又太沒水準。

文章插圖

第一個原因:畫太久了很難笑

過去,要創造一幅肖像畫並不是彈指之間的功夫。現在,為一張自拍照露出笑容只需要幾秒,但過去,一幅肖像畫往往需要數個小時才會畫完。

長時間微笑只會表情僵硬

當肖像畫的主角並不簡單。被畫的對象需要花數個小時的時間維持一定的姿勢與表情。在這種情況下,要擺出明顯的笑容變得十分困難。不只笑容會變得僵硬不自然,雙頰也會痠痛不已。再燦爛的笑容,最終都會成為令人無法忍受的勞動。

笑容是反應,不是表現

吉弗斯在論文中寫到:「笑容如同臉上的紅暈。笑容是一個情緒反應,不是一個情緒表現,因此它不但無法輕易維持,也不能被輕易捕捉。」

文章插圖

反其道而行的畫家

不過,藝術史中也不乏反其道而行的另類畫家。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梅西那(Antonello da Messina)就是少數會讓肖像畫人物露出笑容的畫家。受到荷蘭油畫創作技術訓練的他,以描繪最直接、原始的觀察景象為主要的創作理念。

「蒙娜麗莎神秘微笑」的前輩

梅西那用加入笑容的方式來描繪他筆下正經的肖像畫人物的內心世界。事實上,他的肖像畫代表作、完成於 1470年的《一個男人的肖像》(Portrait of a Young Man),是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1503年《蒙娜麗莎》(Mona Lisa)之前,被公認為「藝術界最神秘笑容」的作品。

「荷蘭性」藝術特色成貶意

另一方面,偏好描繪日常生活的荷蘭畫家們也經常將笑容加入到他們的作品中。吉弗斯指出,也正因如此,「藝術和生活中的『荷蘭性』(Dutchness),在當時是社會對不檢點行為的代名詞」。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