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下口罩後,還記得怎麼微笑嗎?」日本微笑教練,教你怎麼重拾信心

新冠疫情襲來,當戴口罩成為習慣,用「口罩」作為面部表情或情緒的掩飾,已成為人們的日常。然而,當疫情降級,終於可以揮別口罩的防護後,口罩的防護功能早已轉變成可以掩飾面部表情的「擋箭牌」。

許多日本人對於摘掉口罩的表情管理,感到陌生和不自在。

於是,「你今天微笑了嗎?」成了一堂教授人們,拿掉口罩假面重拾微笑的課程。

文章插圖

我的臉部肌肉,我做主

川野惠子(Keiko Kawano)的座右銘是「更多微笑,更多幸福」。她是一位專業的微笑訓練師,專門幫助人們展現自信的笑容。

原本作為廣播主持人的川野惠子,之所以會成為微笑訓練師,是在約莫六年多前,她發現自己停止進行發聲訓練後,微笑就開始消失了,甚至就連撐起嘴角都變得困難。

因此,當時43歲的川野惠子決定學習臉部肌肉的運作,她要找回自己臉部肌肉的主控權,找回自己失去的笑容

「多數的人,只會在意並且訓練自己身體上的肌肉,卻忘記臉上的肌肉,也是需要訓練的。」

雖然川野惠子沒有接受過專業的培訓,但她的課程課程借鑒瑜伽的元素,並強調臉部肌肉拉動嘴角的顴骨動作。臉部的兩條顴大肌和顴小肌同時作用,連動口角和太陽穴的橋樑,使嘴角上揚,並且在眼周呈現細小的紋路,這就是俗稱的「杜鄉的微笑」(Duchenne smile)。

文章插圖

是忘記了,還是不願微笑

然而,新冠疫情爆發之後,口罩將每個人的微笑隱藏起來,川野惠子的微笑課程也大受影響。直到今年3月,日本政府進一步放寬了「口罩政策」,越來越多人開始意識到,拿下口罩後的自己,忘記怎麼笑了。

東京旁的神奈川縣,大約有40位中老年人參加川野惠子的微笑課程,而該區也計畫向當地的年輕媽媽推出類似的課程,「希望幫助她們在母親角色和疫情後經歷的困難中,學會保持微笑」。

一名參加課程的女性表示:「在疫情的三年裡,因為在家工作的關係,和他人交談的機會減少了,我感覺到我的臉部表情和笑容都變了。在戴口罩的時間變得越來越少的情況下,我希望能恢復原狀。」

此外,也有企業希望將微笑訓練納入新人培訓,「在新設的部門中,員工之間無法將臉孔和名字對應起來,這造成了與他人交談的尷尬氛圍,也使得工作溝通變得困難。如果只是像平常那樣上班,也無法看到彼此的臉,因此我們認為參加『微笑訓練』會有很好的效果。」

笑,是有訣竅的

由於疫情期間人們都戴著口罩,導致臉部極度缺乏活動,會讓人的表情看起來更加生硬。在川野惠子的課程中,微笑訓練首先有三個步驟:

  1. 上排牙咬住下唇,抬起嘴角,露出上排牙齒,形成微笑的形狀。自然地讓頰部肌肉感到緊繃,保持這個形狀約5秒。

  2. 恢復臉部表情到自然狀態。

  3. 接著縮起嘴巴,形成O的形狀,保持10秒。這個動作重複3組。

第一步可以鍛鍊到大頰骨肌的肌肉,第三步則可以伸展鼻子和頰部的肌肉。雖然這些動作看似簡單,但是一旦反覆動作時,可以感受到臉頰的痠痛,代表其實我們平常並不常使用臉上的肌肉。

曾研究嬰兒如何觀察母親的臉部表情的心理學家山口真美表示,「對嬰幼兒來說,笑容比其他表情更易辨識,同時能夠讓他們感到被愛和受到關注。因此,微笑訓練課程可以幫助人們改善面部表情,甚至建立自信心。」

「而有意識地運動肌肉會向大腦發送訊號,即使你並不感到快樂,也會油然而生積極正面的感覺。」

文章插圖

笑,不代表真的快樂

但面對日本的微笑課程,來自以色列的特拉維夫大學神經工程實驗室負責人兼臉部表情專家亞爾哈尼恩(Yael Hanein)則持保留態度:「臉部肌肉雖然跟其他肌肉一樣具有訓練的潛力,但由於個體間的巨大差異,微笑訓練的過程有可能充滿挑戰。」

此外,日本仍存在針對零售業員工的微笑培訓課程。但在日本的社會語境及傳統文化之下,微笑遠不如鞠躬重要,一些日本女性在吃飯或大笑時也習慣摀住嘴巴。在日本的傳統觀念認為女性應避免過度表達情緒。而這種觀念源於傳統禮節和社會期望,認為女性應該顯示出溫柔端莊的形象。

「微笑訓練感覺很西方,」研究日本面具文化歷史的慶應義塾大學的研究員住田朋久(Tomohisa Sumida)表示,「由文化特徵來解釋,日本人傾向於順應社會,而不在於凸顯自我表現。」

笑容,是一種語言

早在語言出現之前,人類就已經在使用表情進行交流,我們能透過蒐集一個人臉部傳遞的資訊來幫助我們推測一個人的情緒或意圖。微笑是一種普遍的非語言溝通形式,有助於建立聯繫並在社交互動中營造積極的氛圍。因此當我們看到別人微笑時,通常會引發我們的回饋反應。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科學家馬可亞科波尼(Marco Iacoboni)指出,我們能透過與他人的互動,累積相似的情緒特徵。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接受了別人發出的微笑訊息,腦中負責交際的神經元將會被點燃,映照出像是自己在微笑一樣。

笑著笑著就.....開心了?

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臉部表情回饋假說」(Facial Feedback Hypothesis):認為情緒是表情的產物,而表情的操演能夠影響內在情緒。

文章插圖

心理學及臉部辨識(facial-coding)專家保羅‧艾克曼(Paul Ekman)近期發表於《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 Science)期刊的研究指出,涉及眼周顏面肌肉活動的笑容,已證實能有效促使大腦活動和產生情緒變化。

「微笑不僅能讓周圍的人感到開心,同時也能提升自己的動力。情緒的轉變可能會改變人生的觀念和思考方式。」

在後疫情時代倡導微笑的川野女士,透過幫助人們重拾久違的笑容,進而建立自信心。「今天的微笑將成為未來5年或10年的禮物,所以我希望在能夠摘下口罩的場合,大家都能互相分享笑容,讓笑容成為獻給自己和身邊人的禮物。」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