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帶到森林邊緣「放生」
在荷蘭烏特勒支省(Provincie Utrecht)的奧斯特利茨(Austerlitz)小鎮,今年 12歲的湯瑪斯(Thomas)知道,他和另一名 15歲少年以及 12歲的辮子頭女孩要在午夜前回到夏令營的營地是不可能的任務,畢竟現在已經超過晚上 10點,他們三人被載到離營地不知道距離多遠的森林邊緣「放生」(dropping)。
靠自己找到回家的路
接下來,唯有靠他們手上最原始的GPS和方向感,才能在一片漆黑的森林中找到回營地的路。以上不是恐怖電影的開場,而是荷蘭夏日育兒的傳統,大人們會在深夜把孩子丟在森林中,讓他們自己找到回營地或是回家的路。
蒙住雙眼 擾亂方向感
除了黑夜是個挑戰,大人們在「放生」孩子們時還會先蒙住他們的雙眼,不讓孩子們用眼睛記住回家的方向,並且開著車亂繞,為的就是增加「放生」挑戰的難度。有時,大人們還會藏在樹叢中,故意發出如野豬般的聲音嚇小孩。有的大人則會沿路留下線索,讓孩子們靠著解謎一步步踏上回家的路。
荷蘭警察心照不宣
對美國作家巴巴基安(Genine Babakian)來說,她認為自己的荷蘭老公把孩子雙眼蒙住後,載到森林「放生」這件事很不可思議。有一次,她的老公和友人沒讓後座的孩子綁上安全帶就開始繞圈圈,結果一輛警車靠了過來。
「我老公的朋友──一名家事法庭的法官──把車停了下來看著我老公說:『我現在可以想到頭條新聞的標題了:家事法庭法官因綁架孩童被捕。』」
當警察靠近車輛,發現後座坐著五名被蒙上雙眼的孩子時,法官解釋道:「我們要去『放生』。」
「喔,『放生』,」警察大笑道:「好好享受!」
從這個例子可以發現,在荷蘭「放生」孩子根本不是什麼值得警方大驚小怪的事。
覺得很瘋狂?因為你不是荷蘭人
《紐約時報》記者貝莉(Ellen Barry)寫到:「這(放生)對你來說或許有點瘋狂,但這是因為你不是荷蘭人。」
從小被教導 不要太依賴大人
荷蘭人的童年過得跟大家有點不同,小孩從小被教導不要太依賴大人,大人則被指導要放手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荷蘭「放生」傳統恰恰好體現了上述原則,就算孩子又累又餓而且還喪失方向感,都應該讓他們想辦法自己找到回家的路,讓他們品嚐自己全權做主的興奮感。
真的只能靠自己
今年 22歲負責帶領荷蘭童軍「放生」活動的小隊長歐德嘉(Rik Oudega)表示:「這(放生)讓你真的只能靠自己,這真的讓你感到主掌一切。」許多荷蘭大人回想起小時候參與的「放生」活動,都覺得獲益良多。
體會在森林中迷路的感覺
今年 11歲的悠涅瓦(Stijn Jongewaard)是頭一次被「放生」,在此之前,他大部分的休閒時光都花在打電動上,這也是為什麼他的父母要「放生」他,想讓他體會一下在森林中迷路的感覺。
讓孩子多承擔點責任
悠涅瓦的媽媽塔瑪拉(Tamara Jongewaard)表示,現在是時候讓悠涅瓦多承擔點責任了,把他「放生」可以讓他往此邁進。
塔瑪拉說:「悠涅瓦 11歲了,我們可以教導他的時光已經慢慢在減少,他準備往青春期邁進,那時他可以替自己做決定。」
「放生」並非沒危險
許多荷蘭家長和塔瑪拉的心態一樣,然而,「放生」傳統並非全然沒有危險。
危險 vs 浪漫
2012年,德國媒體報導到有 5名荷蘭男孩被「放生」在德國森林,結果最後被卡在岩壁和通風口之間,不得已只好向當地警察呼救。當時,德國媒體用「一場充滿危險的冒險」來形容男孩們的「放生」活動,不過,荷蘭記者用不同的方式報導這起事件,稱此不過是「放生路上的小插曲」,而且「有點浪漫」。
荷蘭育兒哲學
有感於德國和荷蘭對「放生」態度大不同,人在美國紐澤西育兒的荷蘭小說家德容(Pia de Jong)表示,這正凸顯出荷蘭育兒哲學特別的一面。德容說:「你把孩子『放生』到這個世界上,當然,你得確保他們不會死,但除此之外,他們得找出自己的路。」
雖然如此,德容還是會質疑「放生」其實不一定那麼好玩。「想像一下你迷了路,而且不知道要往哪裡去,這一迷路就有可能花上 10個小時,有可能會是整晚,你並不知道。時間已經很晚了,而且活動時間很長,人們都會有點害怕。」
「事實上,我不覺得這麼對孩子是件好事。」
過去有孩子被撞死
根據報導,2011年和 2014年都有發生參加「放生」活動的孩子在沿著大馬路移動時,被路上的車子給撞死。從那時起,人們對「放生」活動立下更多規則,包含要求孩子隨身攜帶手機以防萬一,還有要求孩子穿上反光背心等等。當然還會給孩子先來趟講習,叮囑他們注意交通安全。其中,指導手冊上寫到:「挑戰極限很有趣,但這件事本身也有極限。」
累到說不出話
回到被「放生」的悠涅瓦身上,他和夥伴們已經在深夜走了三個多小時的路,彼此間早已累到不說話,然而他們沒有發現任何接近營地的跡象。此時的悠涅瓦直直地看向前方,就像一具殭屍。他說:「我的爸媽正在睡覺,我的姊妹也在睡覺,我的腦袋好累,我的腿好痠。」
沒有人可以抱怨
最後,孩子們好不容易走到了中繼站,拿到了水和點心,可是前提是必須用GPS去換。現在,沒有了GPS的他們要回到營地只能靠本能。不過,沒有任何一個人抱怨,畢竟他們沒有人可以抱怨。
「我要繼續走,」悠涅瓦說:「我不知道為什麼我要繼續走,但我就是要走下去。」
在凌晨兩三點回家
通常,在深夜被「放生」的孩子會在凌晨 2-3點回到營地,全身又累又餓地只想吃東西和睡覺。終於,悠涅瓦在凌晨 2點回到了營地,大口吃下工作人員幫他準備的食物,隨後鑽入帳篷中呼呼大睡。
一直走就會有路
第二天早上 11點,睡眼惺忪的悠涅瓦出現在帳篷外,他覺得自己就像一名老兵。悠涅瓦表示,有天當他有小孩,他也要「放生」他們:「這讓你知道,即使你身處困境,只要一直走一直走就會有路。我過去從來來沒有這樣做過。」
I'm not even sure if the family I eventually found is my real family. But we made it work.
— Chopper (@twoerd) July 21, 2019
一名荷蘭網友開玩笑到:「我甚至不確定,我最後找到的家人是不是我真正的家人,不過我們處得來就是了。」
勾起荷蘭人的童年回憶
而《紐約時報》針對荷蘭「放生」傳統的特別報導,也勾起了不少荷蘭人的童年回憶,讓他們在Twitter上紛紛大開「放生」傳統的玩笑。
有名荷蘭網友寫到:「沒錯,『放生』是我們美麗的荷蘭文化的一部分。這也是為什麼我要在森林中生 8次孩子,其中 3個小孩最後找到回家的路了,他們是強壯和獨立的孩子。」
另一名荷蘭網友分享到:「當我 6歲時,我的爸媽把我『放生』在荒郊野外。身為一名荷蘭人,我當然自備求生技巧,所以我殺了一隻兔子,並且把牠煮來吃。之後,我靠著觀星辨位找到回家的路。這在荷蘭來說是很普通的事,大推『放生』!」
還有一名荷蘭網友開玩笑到:「我的老天爺,他們應該要回得來嗎?」
美國人的童年不一樣
然而,針對荷蘭「放生」傳統,一名美國網友的留言格外醒目,他寫到:「在美國,我們把孩子『放』到學校裡,然後祈禱他們不要在另一場大規模的槍擊案中被射死。我們可以肯定地說,美國人對童年的看法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