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半世紀 《芝麻街》除了讓孩子學英文,也讓他們認識社會

50年前,主打英語教學的《芝麻街》節目開播,時至今日,它已跳脫單純的英語教學,而是向全球超過 150國的孩子宣揚包容和多元價值的重要。

文章插圖

一切都發生在這條街

「莎莉,妳從來沒有看過像芝麻街這樣的街道,一切都發生在這裡,妳會愛上它的!」

1969年11月10日,《芝麻街》(Sesame Street)開播的第一句台詞就是主角羅賓森(Gordon Robinson)在向新來的住戶莎莉介紹《芝麻街》,由此開啟了《芝麻街》璀璨輝煌的 50年。

超過一億人看過它

過去 50年來,《芝麻街》在全球叫好叫座,150多國、超過一億人看過《芝麻街》,因地制宜的製播節目更為它博得文化開拓者的美名,更別提《芝麻街》耀眼的得獎紀錄──它總共拿下 189座艾美獎,還有 11座葛萊美獎。

布偶+名人  兒童、大人都愛看

除了大鳥、伯特、恩尼、餅乾怪獸、青蛙柯密特等受人歡迎的劇中布偶外,在節目裡也看得到拳王阿里(Muhammad Ali)、大衛貝克漢(David Beckham)、碧昂絲(Beyoncé)、羅賓威廉斯(Robin Williams)、大衛鮑伊(David Bowie)、紅髮艾德(Ed Sheeran)、泰勒絲(Taylor Swift)等名人,讓主打兒童教育的《芝麻街》成了電視史上的一大異數,雖然目標觀眾是兒童,但是大人也一樣是它的粉絲。

文章插圖

打造寓教於樂的兒童節目

《芝麻街》的巨大成功,或許是創造出它的心理學家莫里塞特(Lloyd Morrisett)和電視製作人寇尼(Joan Ganz Cooney)想都沒想過的。當時,兩人找上了哈佛大學教育研究所,攤出了他們用電視教育美國孩童的新方法,希望結合各領域的專家打造一檔寓教於樂的兒童節目。

布偶、場景、演員

緊接著,布偶師亨森(Jim Henson)加入了他們的團隊,開始創造出一個個令人耳熟能詳的布偶角色。同時,節目場景也搭建完成,它看起來就像紐約哈林區的街道,而非一個魔法世界。當時率先在節目中出現的人類演員來自不同種族,這在當時是一大創舉。

文章插圖

開播前還不知道要叫什麼

然而,隨著開播的日期越來越近,整個團隊卻還不知道要叫這檔節目什麼,先前他們都是用「學齡前教育電視節目」來稱呼它。

這個月剛滿 90歲的電視製作人寇尼說:「我們為了名字想破頭,我們的宣傳人員快瘋了,他們要怎麼去宣傳一檔沒有名字的節目?」

「芝麻開門!」

在製作團隊召開的緊急會議中,各式各樣的名字被提出,像是《影片教室》(The Video Classroom)、《有趣街》(Fun Street)等等。最後,編劇之一的社恩(Virginia Schone)建議叫《芝麻街》,儘管有人擔心孩子們可能連《芝麻街》這個名字都不知道怎麼唸,但曾經擔任幼稚園老師的社恩跟大家保證,孩子們喜歡說《一千零一夜》故事中的通關密語「芝麻開門」。寇尼回憶道:「我們最後用了這個名字,因為它是最不爛的。」

文章插圖

場景宛如紐約哈林區  鎖定黑人小孩

在第一集的節目中,觀眾可以看到現在已經成為《芝麻街》標誌、掛在燈柱下的綠色和黃色路標。整個場景讓人宛如來到了美國大城市中的街區,轉角處有商店、地鐵站、街上是成排的褐砂岩建築,搭配上塗鴉以及大型垃圾桶,整個街區看起來頗有紐約哈林區的味道。製作團隊不諱言,他們一開始設定的目標閱聽眾是「住在市中心的 4歲黑人小孩」,而他們的目標是要教孩子們字母、字彙和閱讀。

演員、布偶都來自多元背景

不只如此,《芝麻街》也把推廣多元價值和同理心當作目標,因此製作團隊在挑選演員時特別重視種族多元,就連節目中的布偶也一樣。舉例來說,《芝麻街》製播的第二年出現了名為羅斯福富蘭克林(Roosevelt Franklin)的布偶,製作人曾公開表示這隻布偶的種族是非裔。

文章插圖

因地制宜  為不同國家的孩子打造

隨著《芝麻街》一集集節目的累積,製作團隊發現海外也出現了《芝麻街》的觀眾,即使在戰爭頻仍的地方或是難民營都可以看到《芝麻街》。因此,製作團隊也開始因地制宜,跟不同國家的製作團隊合作,為該國的兒童打造出適合他們的《芝麻街》。

在地化的《芝麻街》

─1972年,墨西哥正式開播《芝麻廣場》(Plaza Sésamo),這是美國《芝麻街》的首次國際製作節目。同年,巴西開播《芝麻別墅》(Villa Sésamo)。
─1973年,德國開播《芝麻街》(Sesamstraße);1976年,荷蘭開播《芝麻街》(Sesamstraat)。
─在埃及,《芝麻街》成了《芝麻世界》(Alam Simsim),裡頭有一個名為霍卡(Khoka)的女性角色,目的是為了向埃及的小女孩們展現女生可以很有力量。
─1998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共同製播了《芝麻街》,展現了兩個不同的社群如何互動。
─在孟加拉的《芝麻街》(Sisimpur),角色會出現在菩提樹、茶館和甜點店附近,上述都是孟加拉人日常聚會的地方。
─《芝麻街》和住在難民營的緬甸洛興雅人(Rohingya)與阿拉伯孩童一起合作節目。

文章插圖

就像文化傳教士

在 2006年的紀錄片《芝麻街的世界》(暫譯,The World According to Sesame Street)中,共同創辦《芝麻街》的電視製作人寇尼把他們的工作拿來和傳教士比較,不過他們傳播的不是宗教,而是「包容、愛和互相尊重」。

從小認識社會議題

除此之外,《芝麻街》在角色設計上也希望能讓孩子們從小認識社會議題。舉例來說,在南非的《芝麻街》(Takalani Sesame)中,有隻布偶叫做卡米(Kami),他是一名HIV帶原者也是一名孤兒,他的母親死於愛滋病。在阿富汗版本的《芝麻街》中,札麗(Zari)和她的兄弟奇拉克(Zeerak)一起推廣性別平等還有尊重女性。

2018年,一隻 7歲大的粉紅布偶莉莉(Lily)是《芝麻街》中第一個遊民角色。家長離婚、家長毒品成癮、罹患自閉症、唐氏症等角色都有出現節目中,製作團隊利用這些角色帶領孩童認識社會。

文章插圖

政壇也少不了《芝麻街》

此外,《芝麻街》在政治上發揮的影響力也不容小覷。

到國會作證的布偶

2002年,受人歡迎的布偶艾蒙(Elmo)在時任加州眾議員甘寧漢(Duke Cunningham)的邀請下,前往國會作證,和國會議員們一起討論音樂教育。他也成了有史以來第一個來到國會作證的布偶。

美國第一夫人上節目

2013年,美國第一夫人蜜雪兒歐巴馬(Michelle Obama)追隨前第一夫人芭芭拉布希(Barbara Bush)、希拉蕊柯林頓(Hilary Clinton)和蘿拉布希(Laura Bush)的腳步出現在《芝麻街》中,向兒童宣導健康飲食的重要。當時,她曾說:「上《芝麻街》這個節目或許是我在白宮做過最棒的事。」

文章插圖

最新一季要教孩子犯錯

隨著《芝麻街》進入第 50個年頭,製作團隊也在 9日公布最新一季的節目主題,那就是教孩子犯錯,讓他們知道失敗不見得是壞事。

就算是最安全的險也不敢冒

芝麻街工作室課程和內容資深副總特魯格里奧(Rosemarie Truglio)說:「今天,學齡前的兒童們承受前所未見的巨大壓力,他們受到必須符合特定學術或社會情緒標準的壓力,而這往往是在他們還沒有做好發展準備之前。」

「這種以結果為導向的心態會讓孩子害怕去冒險,就算是最安全的險也不敢冒──他們害怕牛奶會灑出來,所以乾脆就不倒牛奶了。」

錯誤可以建立韌性

而新一季的《芝麻街》就是要告訴孩子們,在成長的過程中犯錯很重要,錯誤可以建立孩子的韌性、信心和毅力。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