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讓日本琵琶湖忘了「深呼吸」,颱風19號來幫忙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友站石川カオリ的日本時事まとめ翻譯。文/ 張郁婕  

20號,《京都新聞》指出琵琶湖靠著颱風 19號的強風成功「深呼吸」。等等,琵琶湖也會「深呼吸」?

文章插圖

琵琶湖也會「深呼吸」?

俗稱「琵琶湖的深呼吸」,專指琵琶湖的湖水完成「全層循環」:表層的湖水因為寒風或凍結湖水解凍後溫度較低(水的溫度越接近 4°C密度越重)而下沉,與此同時,底層的湖水也會往上層浮,自然而然形成對流,當表層的湖水可以一口氣沉到湖底讓整個湖水透過對流均勻混合時,就稱之為「全循環」。

「琵琶湖的深呼吸」之所以重要,是因爲表層的湖水含氧量較高,湖底的湖水則會因為湖中生物的呼吸作用使得湖底的含氧量較低,而琵琶湖每一年的「深呼吸」可以提供湖底生物(魚、蝦、貝類)一整年所需的含氧量,所以是很重要指標。

因此,滋賀縣琵琶湖環境科學研究中心自從 1979年起,每週都會定期檢測琵琶湖中的含氧量,當高島市沖約 3公里的「第一湖盆」表層湖水(水深 50公分)與底層湖水(水深約 90公尺)的水中含氧量每公升含 10–11毫克(mg),就是琵琶湖完成一次全層循環「深呼吸」。

文章插圖

冬天都過了,琵琶湖還沒有「深呼吸」

在過去,「琵琶湖的深呼吸」多半發生在 1–2月之間,扣除掉今年(2019),觀測史上最晚的一次「深呼吸」是 2007年發生在 3月19日。然而,今年過了 3月都還沒有發生出現「琵琶湖的深呼吸」,琵琶湖環境科學研究中心表示,這是因為去年梅雨季提早結束,夏天以來氣溫偏高,所以表層湖水溫度不夠低,難以對流到湖底。

就這樣來到春暖花開的季節,琵琶湖環境科學研究中心在 4月宣佈今年琵琶湖的冬天沒有「深呼吸」。根據今年 4月8日的調查結果,第一湖盆底層湖水含氧量每公升只有 5.0毫克,只有過去濃度值的一半,而且今年的琵琶湖只有「半呼吸」:對流只到水深 70–80公尺左右的水域,在這之下的水域含氧量偏低。

接著時間來到 8月,琵琶湖環境科學研究中心在 7個定期檢測的調查點當中有 4處的水中含氧量只有每公升 2毫克。將水中機器人投放到琵琶湖中進行調查時更發現,水中含氧量只剩每公升 1.2毫克的地點,發現作為琵琶湖特有種疣舌裸頭鰕虎魚(Gymnogobius isaza)和琵琶鱒(Oncorhynchus masou rhodurus)食物的Jesogammarus annandalei鉤蝦死亡。琵琶湖環境科學研究中心表示,鉤蝦死亡的現象只有出現在特定水域,暫時不會影響到琵琶湖整個生態系。

文章插圖

颱風19號神助攻,一口氣回到平均值

上個月 16號,琵琶湖環境科學研究中心在颱風 19號過境後再次調查的結果,發現定期檢測的 7個調查點水中含氧量一口氣從每公升 2.4毫克上升到每公升 5.0毫克,接近去年 10月16日偵測到的數值(每公升 5.2毫克)。

然而,靠著颱風的威力讓琵琶湖水中含氧量回到歷年平均值的現象只是暫時的,21號之後再度檢測的結果,琵琶湖部分地點的水中含氧量又下降了每公升 2毫克。琵琶湖環境科學研究中心表示,今年還會持續關注琵琶湖的水中含氧度,直到出現「琵琶湖的深呼吸」為止。

文章插圖

全球暖化讓各地湖泊「呼吸不足」

網路媒體aqua-sphere(アクアスフィア)代表橋本淳司指出,近年因為全球暖化的關係,世界各地陸續傳出湖泊含氧量不足的問題。例如:中國雲南省的撫仙湖底層缺氧、非洲中部的坦噶尼喀湖(Lake Tanganyika)因為來自底層的營養鹽供給不足,造成魚群數量減少,還有中歐的大型湖泊隨著氣候變遷水溫上升導致水中含氧量變低等。

橋本淳司接著提到,事實上在琵琶湖之前,日本就曾經發生過湖泊含氧量不足的現象。

位在鹿兒島縣的池田湖是九州最大的湖泊(面積 10.9平方公里的池田湖水深最大 233公尺,面積 669.2平方公里的琵琶湖水深最大 103.8公尺),池田湖從 1986年起上、下層湖水就無法均勻混合,底層湖水在 1990年之後長期都是缺氧的狀態,導致湖底好氧生物滅絕,溶出湖底淤泥中的氮和磷,造成水質惡化,在那之後,池田湖更於 2006年冬天起不再發生全層循環,底層含氧量無法上升的結果,現在在水深 100公尺以下的水域都缺氧。

上線時間:2019/11/22
增修時間:2019/11/24  修正內文

石川カオリ的日本時事まとめ翻譯。 logo

石川カオリ的日本時事まとめ翻譯。

看到好玩有趣、各種傻眼的日本新聞就會隨手翻翻的日文新聞編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