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災後首見 英國將建核能發電廠

核電廠要廢?不廢?是台灣人關心的重要議題之一,為了讓下一代有更安全的未來,核能的存續一直受到相當大的反彈,尤其在福島核災後,對於使用核能的反對聲浪更加擴大,台灣的非核家園也獲得許多人的支持,同樣地,歐洲地區在核災後,有關替代能源、再生能源的主題也不斷受到關切,德國日前也迅速地走上廢核的道路
 
然而,英國卻採取不同路徑,日前當地就正式宣布,他們將興建一座嶄新的核能發電廠。

文章插圖

《德國之聲》21號報導,英國成為福島核災後,歐洲地區第一個決定建造核電廠的國家。英國首相卡麥隆就表示,下定決心的這天對許多英國人來說「是個大日子」。
 
位在英國西南方薩莫塞特(Somerset)的核電廠,被視為英國迎向核能發電的嶄新轉捩點,卡麥隆就說「核電廠的建造可以增加我們在全球競爭中的信心,並對全世界的投資者表示英國歡迎企業投資」。

文章插圖

收入、工作機會、環保
根據英國官方發表的資訊,這位在薩莫塞特的核電廠不只能提供英國能源,也能增加工作機會。
 
現階段來看,核能在英國佔有1/5的發電量,並提供4萬民眾工作機會,大部分的核電廠在2023年即將關閉,而新的欣克利(Hinkley)發電廠,預期可以提供英國7%的用電量,折算下來大約是500萬戶的用電量。
 
此外,英國政府也談到,他們預期發電廠的全盛時期,可以替當地帶來1億英鎊的的收入,進一步從整個發電廠的使用壽命來看,則可以替英國增加2億英鎊的收入。
 
欣克利核電廠主要由兩個反應爐構成,英國政府表示發電廠可以產出32億瓦特(3.2 gigawatt)的電量,這可以減少每年約900萬噸的碳排放量,換算下來「大約是2百萬台汽車」的排碳量。
 
中法國血統的核電廠
英國的自由民主黨秘書戴衛(Edward Davey)就認為,興建核電廠對英國民眾來說是「很棒的一樁買賣」,因為「這是第一次出現不是用納稅人繳的錢所建造的發電廠」,戴衛認為新建造的欣克利發電廠具有競爭力,且會提供「安全、可靠、來自本國的能源」。
 
然而,與發電廠建造商的合約中,英國政府同意付出高於現在2倍的價格給建商,這引起外界的議論,因為這項發電廠背後的主要出資者一是來自法國的EDF、另一個則是中國投資商。

文章插圖

政黨角力戰
過去數週,英國當地充滿有關能源議題的唇槍舌戰,因為英國當地的主要能源公司British Gas和SSE都宣布將從11月開始調漲價格,例如British Gas的調漲幅度會高達9%,如何管控漲價就在英國執政黨和在野黨之間引起議論。
 
英國在野黨就表示,希望能凍漲能源價格,並抨擊執政黨在這件事情上太「軟弱」,無法面對大公司對政府的影響。
 

文章插圖

為了未來發展
建造新的核電廠預計會花掉160億英鎊(約台幣7,585億元),同時是一個長達35年的長約。
 
卡麥隆認為「這項計畫...顯示了英國下世代的能源方向,新的發電廠在供應未來的能源需求、以及長期且安全的能源上,扮演重要角色」
 
2012年時,英國政府就曾表示「能源不只是我們生活的關鍵角色,同時也在經濟上擔任重要地位」,此外,對歐盟來說,能源也是未來相當重要的議題,因為他們已經規劃出打擊溫室效應的藍圖,他們在2050年前,必須讓碳排放低於1990年的排放量80%-95%。

文章插圖

德國廢核 法國擁核
然而,歐盟成員國中,對能源的政策不一,尤其講到核能時,態度更是大不同。例如德國已經把核能完全丟在考量之外,其他13個歐盟成員國則仍繼續採用核能發電。
 
在2011年日本福島核災後,西班牙和瑞士都禁止再建造任何核能發電廠,法國則相當不同,他們不只在境內繼續使用核電廠,也同時掌握了英國境內8座發電廠的營運。
 
目前,英國境內有16座正在運行的核電廠,部分發電廠從1970年代就已經存在,也經過數次的整修來延長使用壽命。英國政府現在就希望可以在境內產出更多的核能資源。
 
英國資源與氣候變遷部門的發言人表示「政府希望可以看到更多的核電廠出現,也已經勘查出有8個地點適合建造發電廠。」


支持核電廠的背後
專門觀察英國政府的公關手法、與活動的組織Spinwatch,其中對核能交易相當熟悉的羅屈(Pete Roche),他對這次的發電廠一事就表示「英國政府認為他們需要核能是因為接下來英國境內無數座煤礦場即將關閉,此外,北海的天然氣量也正在減少中。」
 
與核電廠比較時,可以先看看其他的發電方式,風力發電需占地25萬公頃、每10萬瓦特約要130英鎊,這樣的價格在2030年時可能會在下調到100英鎊;另外,太陽能發電廠則需要13萬公頃的地面收集能源。比較起來,欣克利核電廠占地僅430公頃,卻能產出每小時26兆瓦特。

 

文章插圖

英德態度大不同
羅屈接受《德國之聲》訪問時,表示在福島核災後,德國政府想讓當地人民覺得英國也是想把核電廠廢除的一員,但「英德之間的差異,我想是在於德國想減少20%的能源消耗量,相對地,英國則是希望可以增加能源消耗量。如果(英國)也跟德國一樣的想法,這比新建一座新的發電廠還簡單得多。」
 
其實,德國的能源政策對英國是有影響的,但這樣的影響多半是來自能源公司的角度,因為德國的能源龍頭「萊茵」(RWE)就掌握英國境內一部分的能源使用,但隨著德國能源政策的修改後,萊茵集團也必須做出調整。
 
「德國大量且迅速的廢除核電廠下,這讓萊茵集團要做出幾項新的措施,包括增資、刪減預算、提高效能…等等」

文章插圖

不可能完全靠再生能源?
作為英國最大的離岸風力發電商,萊茵集團就告訴記者,完全依靠再生能源來提供國家的用電是不可能的。萊茵前CEO貝克斯(Volker Beckers)在去年3月時就表示,為了符合英國境內的用電量,他們把核能當成是「混合」能源的來源之一。「我們相信核能在英國邁向混合能源的未來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貝克斯說
 
雖然認為核能對英國具有重要性,但萊茵集團已經撤出了建造英國境內核電廠的計畫,他們目前是遵守當地的低碳技術來運行。過去3年間,萊茵集團已經投資了16億英鎊在高效能的天然氣發電廠上,同時間他們也投資了12億英鎊在再生能源上。

文章插圖

沒人想挺的環保夢
目前,英國完全依靠再生能源的「環保夢」幾乎不被考量,羅屈就表示核能在英國境內仍得到跨黨派的支持,大約只有40位議員反對核能。
 
他進一步表示,英國政府在2003年訂下的能源措施不符實際,因為當年的認知是核能是個便宜又乾淨的能源,而風力發電則是又少又貴。
 
「隨時間過去,人們會發現其實核電一點都不便宜,過度使用的發電廠也變得越來越貴,但政府似乎是想保全面子,所以繼續用著當年訂下的方針。」羅屈說
 
由於核能電廠的員工也是重要的選民,核電廠公司不需要自己去說服英國政府,光是關心支持率的議員們,他們就會自己去遊說政府。羅屈就說能源議題是「相當大的遊說主題」。

文章插圖

消費者還是要埋單
根據英國政府發表的能源方針,新的核電廠計畫是為了「能源安全、氣候變遷、以及可負擔的未來」所建造,換句話說,這就代表他們要使用多元的能源,也同時要保持電價等等費用是人們可負擔的價位。
 
但消費者保護組織Which?就擔憂,政府所說的「可負擔的價格」何時會破功?萊茵集團的CEO馬撒拉(Massara)就認為這無法避免,他在《金融時報》的訪談中就說,英國政府興建新的核電廠,是用了現在2倍的成本去談成,消費大眾最終還是要去攤銷這些高成本費用。
 
編註:對原文報導有興趣的朋友,請參考 “'New generation': The UK bets on a nuclear future

延伸閱讀:《核電廠相關報導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