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年前神秘病逝 拉脫維亞出土人類鼠疫「第零號患者」

經過了 5,000多年後,這名可能不幸被某種嚙齒類動物咬傷、罹患鼠疫而死的男子,被證實就是目前人類已知的「鼠疫第零號患者」。

文章插圖

5,000年前的「第零號患者」

大約在距今 5,000多年前,也就是新石器時代時的拉脫維亞,一名 20來歲、平時以狩獵採集維生的男子,在身體不適好一陣子後不幸病逝。他的夥伴們雖然不知道他的死因,但還是慎重地將他安葬。

5,000年後驗屍 嚙齒動物是可能感染源

在 5,000多年後,德國基爾大學(University of Kiel)生化學家兼考古學家克勞斯喬拉(Ben Krause-Kyora)等一行人意外在他體內發現了鼠疫桿菌(Yersinia pestis)的DNA片段,其他相關證據也足以說服他們相信,這名男子當初正是死於鼠疫——也意味著他成了目前人類已知最早的一位鼠疫病患。

「他應該是被某種嚙齒類的動物咬傷、感染了鼠疫桿菌,接著在幾天——也有可能是幾周後——因敗血性休克(septic shock)而離世。」克勞斯喬拉推測道。

文章插圖

無心插柳 意外找到鼠疫桿菌 

有趣的是,其實德國生化學家克勞斯喬拉一行人一開始並沒有打算調查他的死因,當初研究團隊只是想藉由分析這名男子的基因,好確定他與另外幾具在附近出土的遺體間的親緣關係,這才意外在他身上發現鼠疫桿菌的DNA片段、進而找出他的死因。

5,000多年前鼠疫也曾肆虐?

既然從他身上發現了鼠疫桿菌,考古學家們不免也好奇,這名男子身上的鼠疫桿菌是否也曾在 5,000多年前的歐洲引爆一場堪比中世紀黑死病規模的鼠疫疫情?

缺少關鍵基因 引爆大規模疫情有難度

但在進一步對發現的鼠疫桿菌進行分析後,克勞斯喬拉發現,儘管這名狩獵採集者身上的鼠疫桿菌與導致黑死病的鼠疫桿菌有一定的相似度,可是它仍缺乏了使其可以藉由跳蚤快速傳播的基因——意味著它應該不太可能像後來的鼠疫桿菌一樣,在短時間內引爆大規模的鼠疫疫情。

有鑑於此,克勞斯喬拉也推測當初就算曾有鼠疫疫情,應該也比較可能是在不同的狩獵採集者、游牧者或是農夫團體間傳出零星個案,不太可能是像黑死病那樣大規模而廣泛的鼠疫疫情。

文章插圖

氣候變遷才是人口驟降主因

而克勞斯喬拉的這項說法,也挑戰了目前考古學家對 5,000多年前新石器時代歐洲人口突然驟降事件的解讀。先前考古學家們大多認為當初應該是曾發生了一場頗具規模的鼠疫,這才導致人口大幅下滑,但克勞斯喬拉在綜合考量這名男子身上的鼠疫基因、男子被謹慎安葬及附近出土的遺體身上並沒有檢測到鼠疫桿菌等眾多因素後,反而相信造成當初人口驟降的關鍵應該不是鼠疫,而是氣候變遷。

他的這項看法也得到未參與研究的澳洲阿德萊德大學(The University of Adelaide)演化生物學家拉馬斯(Bastien Llamas)的支持,拉馬斯說道:「我們需要在一個廣大的地理範圍內發現大量墓葬,時間還得相差無幾,才能得到當時曾發生瘟疫的結論。」

人類互動更密切 未全盤推翻瘟疫說

不過,也並非所有同行都被克勞斯喬拉的看法給說服,未參與研究的丹麥哥本哈根大學(University of Copenhagen)考古學家拉斯穆森(Simon Rasmussen)便指出,先前的研究顯示同時期的歐洲發生了大規模的人類定居、貿易和人口流動,因此人類彼此間的互動增加仍有可能造成鼠疫傳播、進而引爆大規模的疫情導致人口驟降,「瘟疫說」的可能仍未完全被推翻。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