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派選手不派官
周一(6),美國政府宣布在斟酌中國近年來的人權紀錄,尤其是對新疆維吾爾族的種種暴行後,決定對預計於明年2月舉辦的北京冬奧發動「外交抵制」——意即屆時美方只會派出選手參賽,不會派出任何官員隨行。
白宮發言人莎琪(Jen Psaki)在記者會上說道:「要美國的政府代表、外交官員將中國在新疆的暴行和嚴重侵犯人權的行為視為常態,我們做不到。」而政府之所以沒有採取更全面「完全抵制」,也就是不派官員、不派選手的作法,是因為美國政府並不願意為了政治而犧牲選手,因此才選了折衷的「外交抵制」,深信這麼做就能「傳達相當清楚的訊號」。
政府抵制 支持一點都不少
另一方面,莎琪也向計畫要參賽的選手掛保證,即使屆時不會有官員隨行,政府依舊會全力支持他們參賽。
每逢奧運 慣例派高層出席
一般來說,不管是參加夏季或是冬季奧運,各國都會派出政府高層前往主辦國以示尊重。以今年的東京奧運為例,美國便派出了第一夫人吉兒(Jill Biden)等高層隨行;在2018年的平昌冬奧上,時任美國總統的川普(Donald Trump)則是派了副總統彭斯(Mike Pence)、第一夫人伊凡卡(Ivanka Trump)一同出席。
中國:冬奧不是搞政治操弄的舞台
對於美國的決定,周一一早,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就在例行記者會中迅速反擊,一方面義正嚴辭地強調「冬奧會不是政治作秀和搞政治操弄的舞台」,另一方面則痛批美國不斷拿抵制北京冬奧議題出來炒作的做法完全是「自作多情、譁眾取寵、政治操弄,是對《奧林匹克憲章》精神的嚴重玷汙、是赤裸裸的政治挑釁」。
「美方應該做的是端正態度,實踐『更團結』的奧林匹克精神……不將體育運動政治化。」
中國駐美使館發言人劉鵬宇也評論,美國官員出席與否中國其實並不在乎,畢竟他們出席與否「不影響2022北京冬奧成功舉辦」。
兩黨共同稱讚 期待盟友加入
不過撇開中國反擊不看,拜登強硬的態度在美國國內倒是收穫兩黨不少政治人物的好評,有過舉辦冬奧經驗的參議院議員羅姆尼(Mitt Romney)、民主黨籍的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雙雙稱讚了拜登的作法,裴洛西還特別強調,不論是美國還是全世界,都不該認為在一個犯下種族滅絕、大規模侵犯人權暴行的國家舉辦奧運沒什麼錯。
外交抵制「做半套」 參議員敦促升級「全面抵制」
可是另一方面,很多人也公開質疑拜登「外交抵制」的做法究竟能起到多少作用。共和黨籍參議員柯頓(Tom Cotton)就形容拜登的做法形同只做「半套」、根本起不了什麼效果,因而敦促拜登政府應擴大發動「完全抵制」,並呼籲企業們一起加入。
「美國企業不該為中國共產黨提供任何財務支持;我們也不能讓美國(冬奧)代表團的成員暴露於一個會消失自家運動員的政權帶來的風險中。」
中國早有準備 本來就不想邀特定政客
《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的政治專欄作者費舍爾(Anthony L. Fisher)也持類似的觀點,他在一篇評論中舉出先前中國官媒《環球時報》刊登的一篇文章為例,文中清楚表示中國政府無意邀請任何「炒作杯葛北京冬奧」議題的美國、西方政客出席,顯示中國早已為了美國的抵制而做了準備,因此他力促拜登政府轉而發動「全面抵制」。
40年前也試圖抵制……
可是對於各國政府來說,「抵制奧運」議題之所以會如此棘手,其實是因為背後牽涉的利益既龐大又複雜,又難以預測是否能收穫預期中的效果,以往發動抵制、最終卻裡外盡失的案例並不罕見。
上一次美國發動抵制奧運,得一路追溯回1980年由蘇聯主辦的莫斯科奧運。在該屆奧運上,時任美國總統的卡特(Jimmy Carter)為了抗議蘇聯進軍阿富汗,下令「完全抵制」該屆奧運,拒絕派出美國運動員出席。
少了強力競爭對手,蘇聯及其盟友的運動員在場上大放異彩、贏下無數獎牌,而奧運結束後,蘇聯也沒有因為美國的抵制而自阿富汗撤軍,卡特自己在國內也面臨強大的反彈聲浪,抗議他犧牲運動員卻沒收穫任何成效。接著在1984年輪到美國大城市洛杉磯舉辦奧運時,蘇聯及其盟友也宣布抵制,間接報了1980年奧運的一箭之仇。
抵制只是自我感覺良好 1980奧運杯葛一場空
「這在當時被視為蘇聯宣傳上的一大勝利,」加拿大麥基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 的人權與法律多元化中心主任梅格雷(Frédéric Mégret)說道:「這次抵制被視為對美國運動員的懲罰,對蘇聯則毫無任何影響。」
《放棄聖火:卡特、抵制奧運及冷戰》(Dropping the Torch: Jimmy Carter, the Olympic Boycott, and the Cold War)一書的作者薩蘭塔克斯(Nicholas Evan Sarantakes)也說:「1980年的抵制完全是一場空,那場抵制的目的是要讓蘇聯自阿富汗撤軍,可是明顯一點效果都沒有。」
「抵制只是西方國家及倡議者自我感覺良好的一種方式而已,唯一的輸家是那些沒辦法出國比賽的運動員。」
抵制是否成功 端視當初目標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抵制的成功與否,其實與最初人們對這次抵制的期待有很大的關係。在加拿大達爾豪斯大學(Dalhousie University)的政治學教授布拉克(David Black)看來,1980年美國的抵制雖然最終沒有讓蘇聯自阿富汗撤軍,可是它還是起到了削弱蘇聯聲望、並凸顯出人們其實已經對蘇聯的行為感到越來越反感。
「如果你期待政府們因為受到制裁而改變,那通常不會發生,」布拉克表示:「但如果你的目標是釋出訊號,透露你不喜歡它們正在做的事且可能會施以懲罰的話,心理上來說那確實是有效果的。」
國家對壘 運動員身受其害
但無論如何,每當有國家在抵制奧運議題上對壘,真正吃虧的往往是那些苦練多年、等著在奧運舞台上一展長才的運動員,因此這回奧委會也出面緩頰,其發言人哈特曼(Kate Hartman)說道:「(抵制)已經證實只會對運動員造成負面影響且無意於全球議題。我們深信更有效的辦法是讓各國政府在人權、地緣政治議題上與中國政府展開直接合作。」
盟友游移不定 立陶宛搶先抵制
不過話又說回來,在美國宣布發動「外交抵制」後,現在壓力已經轉向歐洲、澳洲等美方盟友身上。根據《紐約時報》的報導,自數周前開始,美國都一直在與歐盟積極協商,討論是否要共同宣布對北京冬奧發動外交抵制,但直到目前為止,歐盟方面都還未下定決心。唯獨立陶宛在與中國關係緊繃的局勢下,加碼宣布對北京冬奧發動外交抵制,聲稱不論是其總統瑙塞達(Gitanas Nausėda)或是政府官員,皆不會出席本屆冬奧。
德國科隆體育大學(German Sports University)的體育政策專家米塔格(Jürgen Mittag)表示,像這樣的外交抵制顯然是越多國家參與越好,不過當前各國的猶疑不定亦是意料之內,畢竟這次抵制的對象是政經影響力巨大的中國,「在這個案例中,人們會因為擔心中國在別的地方發動報復,而相對小心地評估發動外交抵制的程度」。
美國獨抗用處不大 民主國家共同立場很重要
但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的中國計畫主任舒爾曼(David Shullman)依舊期待各國可以加入抵制行列,因為倘若只有美國單獨抵制,那麼這場抵制很容易會被化約為中美競爭下的產物,只有民主國家間立場一致,「才能釋放出更強而有力的訊息,表明中國的暴行是不可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