嗡嗡嗡別吃我!科學家發現蝙蝠會學蜜蜂叫

生存環境險象環生,為了活下去,蝙蝠對欺敵戰術也是略懂略懂。科學家發現,蝙蝠除了會用回聲定位之外,還會模仿蜜蜂等昆蟲的嗡嗡聲來趕走掠食者。

文章插圖

相信我,我是隻蜜蜂

在危機四伏的生存環境中,有許多動物會選擇模仿其他動物的特徵來擾亂捕食者。最近有科學家發現,有種蝙蝠會透過學習蜜蜂等昆蟲的嗡嗡聲來欺騙天敵。

偽裝雖可恥但有用

在生物界之中,這種弱勢物種模仿強勢物種的行為被稱為貝氏擬態(Batesian mimicry),而目前科學家發現到的貝氏擬態大部分都跟視覺有關,例如無毒的腥紅王蛇(Lampropeltis elapsoides)會利用紅黑黃相間的條紋來模仿有毒的珊瑚蛇(Micrurus fulvius);有些無害的蝴蝶身上也帶著與有毒蝴蝶相似的繽紛色彩;許多亞馬遜地區的雛鳥甚至還會模仿有毒毛毛蟲的外觀和移動方式來避免被吃掉。

而在種種的擬態之中,跟聲音有關的案例可說是少之又少。

聲音擬態比日本製壓縮機還稀少

「在自然界中,聲音的擬態非常少見。」義大利拿坡里費德里克二世大學(University of Naples Federico II)的生物學家安西洛托(Leonardo Ancillotto)不但發現了聲音擬態的新案例,而且這個案例還是第一個模仿昆蟲的哺乳類動物──會學蜜蜂嗡嗡叫的蝙蝠。

周一(9),安西洛托和他的同事將這次的報告發表於期刊《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上。

蝙蝠不只會用回聲

雖然蝙蝠以回聲定位來鎖定獵物聞名,但牠們其實也會發出各種叫聲來進行社交。

「我們知道聲音對蝙蝠來講很重要。」研究的共同作者之一、哥斯大黎加大學(University of Costa Rica)的行為生態學家查薇莉(Gloriana Chaverri)表示:「這是個嶄新的發現──牠們會利用聲音來欺敵。」

20年前的發現為研究埋下種子

早在20年前,這個研究的想法就已經首度浮現在學者們的腦海中。

當研究的共同作者之一、拿坡里費德里克二世大學的生物學家羅素(Danilo Russo)還是一位研究生時,他正著手於建立義大利所有蝙蝠的回聲資料庫。

當羅素在蒐集大鼠耳蝠(Myotis myotis)的聲響時,他被蝙蝠所發出的巨大嗡嗡聲所震懾,而且這個嗡嗡聲和蜜蜂的聲響有異曲同工之妙。但事隔多年,他才有辦法開始檢驗蝙蝠這麼做是為了欺敵的假說。

文章插圖

蝙蝠:不要吃我 我只是隻蟲蟲

那麼蝙蝠到底是為什麼要學蜜蜂嗡嗡叫呢?研究人員判斷,蝙蝠的這個舉動是為了逃離天敵貓頭鷹的鳥爪,因為貓頭鷹也不喜歡被蜜蜂叮。

在被貓頭鷹抓住之後,大鼠耳蝠就會藉由嗡嗡叫來試圖欺騙貓頭鷹,讓貓頭鷹誤以為自己是隻會螫人的蜜蜂,藉此來爭取逃跑時間,哪怕只有一秒,都可能成為順利逃脫的機會。

貓頭鷹:吵死啦

為了得知蝙蝠發出的嗡嗡聲是不是真的在模仿昆蟲聲響來躲避捕食者,研究人員把研究重點放在了蜜蜂和貓頭鷹的關係上。

研究人員透過架設音響來測試貓頭鷹對不同聲響的反應,他們發現當貓頭鷹聽到嗡嗡聲時會遠離音響,而聽到蝙蝠的叫聲時則會靠近音響,野生貓頭鷹的反應也比人類飼養的貓頭鷹更加強烈。貓頭鷹趨吉避凶的行為支持了研究人員的假設──大鼠耳蝠知道要發出什麼聲音來讓貓頭鷹頭痛。

除此之外,研究人員也發現,在貓頭鷹的聽力範圍內,蝙蝠發出的嗡嗡聲和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及黃邊胡蜂(Vespa crabro)非常相似。

生物適應力好神奇

沒有參與這項研究的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Chapel Hill)的演化生物學家普芬尼格(David Pfennig)對蝙蝠的適應能力感到相當好奇,然而他也對研究提出質疑:「貓頭鷹是夜行性動物,但蜜蜂不是。」

即便如此,普芬尼格仍然認為這個研究很酷:「模仿是個很厲害的點子,尤其是在科學和演化生物學之中,它顯現出即使是在關係相差甚遠的族群之間,動物也能有強大的適應能力。」

另一位沒有參與研究的美國波士頓大學(Boston University)演化生物學家馬倫(Sean Mullen)注意到,這項研究有些潛在的限制,因為觀察的貓頭鷹數量太少了,還不足以支持這項假說,所以他希望研究可以進一步擴大觀察範圍。

「我們總是能找到進化能導向適應的例子,這能進一步證明生命有多麼神奇。」馬倫說道。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