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軍裡為什麼有空軍?從《捍衛戰士》一窺美國最菁英的海軍航空隊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友站科技新報文/ Alan Chen 

電影《捍衛戰士:獨行俠》在全球上映後創下票房佳績,許多人到電影院感受空戰的刺激,而其中一位網友好奇提問:為什麼美國海軍裡有空軍?這問題的答案便要回到美國海軍航空隊,原文片名Top Gun也正是美國海軍戰鬥機訓練課程的俗稱。

文章插圖

海軍航空隊歷史比空軍悠久

最早海軍航空隊(naval aviation)是 1910 年由英國皇家海軍和法國海軍首先創立,英法當年先後設立專屬海軍的飛行學校,開始訓練飛行員起降艦艇甲板,美國海軍也在當年開始進行水上飛機和艦艇起降實驗,1912 正式成立海軍航空隊,1913 年成立陸戰隊航空隊。

雖然比美國陸軍航空隊 1907 年成立稍晚,但美國空軍一直到二次大戰結束後 1947 年才脫離陸軍成為獨立軍種,因此海軍航空隊的成軍歷史比空軍早了 35 年。

美國海軍航空隊是全球第四大空軍

英國國際戰略研究所(IISS)估計,美國海軍航空隊(U.S. naval aviation)截至 2021 年共有 2,626 架飛機,僅次美國空軍 5,217 架、俄羅斯空軍近 4,000 架和中國空軍 3,010 架,除了內華達和佛羅里達州的各種訓練機,分為九個航艦飛行聯隊(Carrier Air Wing),於 11 艘航空母艦間輪調。

目前海軍航空隊空中主力是 F/A-18E/F 超級大黃蜂戰鬥攻擊機,是美軍自二戰後初代噴射戰鬥機 F2H 女妖式(Banshee)和 F9F 黑豹式(Panther),第二代超音速戰鬥機 F8U 十字軍式(Crusader),第三代 F-4 幽靈 II 式(Phantom II),和首款退役的第四代 F-14 雄貓式(Tomcat)之後的第六款主力戰機,而第五代 F-35B/C 戰機開始服役,未來將與 F/A-18E/F 搭配為海航雙主力。

也因海軍航空隊強大的實力,許多網友戲稱美國空軍最大的對手,不是俄羅斯空軍也不是中國解放軍,是美國海軍才對。

航空史經典:F-14 雄貓式戰機

1986 年上映的《捍衛戰士》,海軍航空隊主力戰機是許多航空迷至今難忘的 F-14A 雄貓式,由格魯曼公司(尚未與諾斯洛普合併前)1960 年代研發,1970 年首飛,1974 年服役的四代戰機,採用獨特的可變後掠翼設計,高速時後掠、低速時展開,機身無論高低速都可獲得最佳升阻比,空中機動性能相當優異。

但 F-14A 可變後掠翼設計使維護成本高居不下,加上普惠 TF30 發動機妥善率不佳,尤其低空低速區間容易出現進氣不順熄火問題,對須在航艦起降的 F-14 相當危險,因此海軍 1990 年代換裝奇異 F110 發動機,推出 F-14B 及數位化座艙和航電 F-14D 改良版。

冷戰過後,五角大廈認為妥善率高、成本便宜的 F/A-18C/D 大黃蜂戰機可節省更多經費,決定以改良版 F/A-18E/F 超級大黃蜂取代 F-14D 的改良計畫。

F-14 於 2006 年退役,比海軍預估的 2015 年提早 9 年,讓許多航空迷不勝唏噓。

文章插圖

《捍衛戰士》續集中的主角:F/A-18 大黃蜂家族

F/A-18 前身 YF-17,是由麥道與諾格公司開發,與通用動力的 YF-16 共同競爭美國空軍「輕型戰鬥機計畫」(LightWeight Fighter program,LWF),與 F-15 重型戰鬥機高低搭配,空軍選擇 YF-16 後,美國海軍也尋找雙發動機版輕型戰鬥機,與 F-14 搭配,因此 YF-17 改良後成為 F/A-18 大黃蜂戰機。

據海軍計畫,要由麥道和諾格分別開發制空的 F-18 與對地攻擊的 A-18 兩版,但開發過程發現兩種功能可以並存,試飛成功後海軍將編號改為 F/A-18,也將原本航艦戰機中隊編號 VF(Fighting Squardon)和攻擊機 VA(Attack Squardon)整合為戰鬥攻擊中隊(Strike Fighter Squardon,VFA),反映大黃蜂的多功能特性。

F/A-18 是全球首款不需要更換軟硬體、只需透過航電操作就可切換對空/對地模式的戰機,對航艦後勤的壓力大幅減輕,使用彈性也更高,雖然航程和籌載量不如 F-14,但 F/A-18 高攻角和低速範圍機動性能極為優異,纏鬥時相當有利。

1990 年代後期經費裁減,海軍新型 A-12 攻擊機計畫取消,F/A-18E/F 計畫將機身放大,增加航程與酬載量彌補攻擊機能量,但設計問題,E/F 版滾轉率和空氣阻力比 C/D 版差,不過更強大的推力、航電系統和 AESA 雷達仍然讓 E/F 具更強大的視距外空戰能力。

目前海軍開發中六代戰機 F/A-XX 計畫,預計 2030 年代取代 F/A-18E/F,與 F-35B/C 成為海軍兩大主力機種。

文章插圖

俗稱Top Gun的海軍戰鬥機訓練課程

《捍衛戰士》片名 《Top Gun》由來,源自美國海軍 1969 年成立的戰鬥攻擊機戰術指導計畫(Strike Fighter Tactics Instruction Program,SFTI),學員暱稱為 Top Gun。

越戰時美軍認為飛彈將成為空戰勝利的保證,故新型 F-4 幽靈二式戰機並未配備機砲,但 1960 年代飛彈妥善率與命中率皆不理想,常被北越米格-21 逼入纏鬥狀態後擊落,海軍因此 1969 年成立 SFTI 計畫,重新培訓飛行員的近戰格鬥能力。

有趣的是,雖然《捍衛戰士》1986 年上映影響非常多年輕人加入海軍或空軍想當飛行員,但片中出現許多技術不精確畫面,前 SFTI 教官史納格瑞斯(Guy ″Bus″ Snodgrass)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為了維護海軍飛行員的專業形象,SFTI 課程若有任何人提到這部電影,一次就罰 5 美元,確保學員分清楚電影與現實的差距。

空中呼號才沒那麼帥

電影主角湯姆克魯斯、方基墨、邁爾斯泰勒、莫尼卡巴巴羅等人,都有「獨行俠」、「冰人」、「公雞」、「鳳凰」等聽起來很酷的呼號,但據航空網站 F-16.net,呼號多半來自飛行員的糗事,就跟小時候被同學取綽號一樣,越不喜歡的綽號越會永續流傳。

如身高非常矮的 Top Gun 學員,呼號就是「原子」(Atom),還有不小心在拉斯維加斯夜店把訂婚戒指弄丟的學員,被戲稱「佛羅多」(Frodo),以及有東歐姓氏的 Krestovozdvizhensky,因為全隊沒人知道怎麼念他的名字,最後就叫他「字母哥」(Alphabet)。

若有學員堅持要用很酷的呼號,通常也不能得償所望,曾有學員希望用電影「冰人」(Iceman)當呼號,最後得到的是「剉冰」(Snocone)。

國防部趕搭電影熱潮

《捍衛戰士:獨行俠》刷新湯姆克魯斯個人票房紀錄,美國海軍與空軍再次進入電影院開啟搶人大戰,也讓許多觀眾重溫 36 年前的感動,美軍也相當希望電影熱賣能複製當年參軍人潮,甚至隨著電影遠赴歐洲宣傳,英法兩國空軍也都積極和電影公司配合,希望激起本國年輕人加入空軍的意願。

近日國防部空軍招募人員也仿效美軍,進入電影院開設人才招募站,只能說雖然描述飛行員的電影不計其數,但《捍衛戰士》的影響力仍無人能及。

科技新報 logo

科技新報

科技新報是一群對資訊科技、能源、半導體、行動運算、網際網路、醫療、生物科技有高度熱忱與興趣的產業與新媒體人士,共同組成的時代新媒體,以產出有觀點與特色的原創文章為主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