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科技成過去式,紐時:未來科技只是富人玩意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友站 科技新報 TechNews 文/黃 嬿 ---
2007 年金融風暴戳破繁榮假象,即使各國央行施打零利率強心針,但全球經濟體質其實已經進入加護病房,就連眾望所歸的美國也不例外。《紐約時報》經濟專欄上月刊登一篇文章,題為「美國最好的歲月已經過去了嗎?」,提醒現代人的是,70 年代以前科技的確引領人類突破現狀,但未來幾十年這種盼望只是一廂情願。

文章插圖

《紐約時報》經濟專欄作家,同時是前編輯群之一的 Eduardo Porter,他回首 60 年代的美國,和現在的美國中產階級過的生活其實沒有甚麼不同,家家都有電視、洗衣機、冰箱、電話、汽車,只差在 60 年代沒有網路,但整體來說都一樣。現在人的平均壽命只比 50 年前多 8 歲。

但是比較 20 世紀初到中期的那 50 年,差別就非常大,20 世紀初美國人平均壽命只有 53 歲,大多數人都坐馬車,更別說冰箱和電視,多數家庭連電都沒有。兩相比較之下,最近這 50 年的發展簡直龜速。

許多經濟學家看這一百年的變化,對未來的進步空間感到悲觀,認為美國最美好的歲月已經過去。西北大學的經濟學教授 Robert J. Gordon 在《美國增長之起落》“The Rise and Fall of American Growth” 書中提到,19 世紀末以來每一代年輕人的生活水準都會比父母好超過一倍,他質疑現在的年輕人是否有這個機會。

他認為,即使現在處在網路快速發展的年代,但衡量技術進步、組織創新、專業化和生產創新指標的全要素生產率的增幅只有過去 50 年的三分之一,未來創新腳步會跟過去 40 年一樣緩慢。

加上各國政府現在最擔憂的勞動力減少、生育率降低、人口老化更阻礙社會發展,此外,教育推動生產力的作用也逐漸降低。不管經濟成長率有多高,不可否認的是收入集中在少數人身上,大多數人都無法分配到經濟成長果實,未來幾十年除了那頂端的 1% 富人,其他人的可支配收入都不會變多。

Gordon 不是唯一的悲觀論者,美國前聯準會主席柏南克說,現在市場上的資本回報率比 15-30 年前低,成立五年以下的公司雇用員工占總就業比例從 1982 年的 19% 下降到 2011 年的 11%。舊金山聯邦儲備銀行經濟學家也指出,未來教育程度、研發強度、人口都會放緩。

報導指出,Gordon 的意思是提醒大家,70 年代以前 50 年的創新大爆發帶動繁榮不會延續下去,現在開始技術發展會非常緩慢,就像過去 40 年或 20 年代以前那樣,缺乏深刻切實的改變。

當然也有人持反對看法,認為從伽利略拿望遠鏡以來一直都是科學帶動技術發展將人類推向未知領域,而現在的資通訊技術發展驚人,還有基因測序與大數據電腦等等,都為創新帶來龐大機會,包括健康醫療與材料技術等等。

Porter 不支持樂觀派說法,他認為這是一種認知偏見,且都是那些科技業企業家自己的看法,這些人的收入成長速度比 GDP 還快,他甚至說,「太空旅遊火箭、蘋果手錶、Google 眼鏡根本就是為他們量身定做的。」

這篇文章呼應紐約工程師看舊金山種種光怪陸離的現象,哈佛大學教授 Lawrence F. Katz 也說過,「如果你在矽谷尖端科技公司工作,有錢,那麼現在的世界對你來說可能真的愈來愈好,但對其他人可能不是這麼一回事。」


延伸閱讀:《久站不怕腳痠,日本 NITTO 為醫護人員打造穿戴式座椅 Archelis
中國開辦「無人機」學校
不怕伊斯蘭國毀古蹟 3D科技全出動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友站 科技新報 TechNews---

科技新報 TechNews 
由多位喜好並擅長各種科技知識的朋友共同創立的「科技新報」。參與成員各有專精,網站內容涵蓋各式新科技訊息,從行動運算、醫療生技、網路,到科技產業、技術等多樣領域,期盼以自身的知識與經驗,帶給所有讀者未來市場與科技生活更多的啟發與思考。網站連結:http://technews.tw/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