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造工作機會的時代已過去
根據美國紐約時報近期的調查,很多人都覺得自己的工作受到機器威脅,譬如自動駕駛就是一例,卡車或汽車駕駛員很可能會丟了頭路。
就算是白領工作也逃不過魔掌,廣告代理商與飛行員,是美國勞工統計局預期未來會減少需求的兩大行業。主要原因是飛機已經高度自動化,而全球最大的線上廣告公司就是 Google,軟體早就取代原本業務員的功能。
牛津大學教授研究指出,電話行銷也會被取代,但他們認為康樂治療師是最沒有危機的,但是這論點還不成熟,因為微軟的 Kinect 已經可以識別人們的動作並提出修正建議。
愈來愈多的工作專業可能被機器取代。臉部辨識可以辨識出人們的情緒,甚至機器也可以學習試菜,泰國政府九月公開試菜機器人,可以決定泰國食物是否正宗,還是需要多加一匙魚露。還有最著名的 IBM 華生電腦,華生電腦甚至可以替退伍軍人做生活決策,譬如住哪裡,要買那一種保險。華生還創造新的食譜,現在 IBM 還要教華生情商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BM 說華生電腦是要來幫助人類,而非取代我們。總之答案為何,相信不出幾年就可以知道他對顧問、業務員、廚師、律師助理、研究員等工作的影響。
根據美國紐約時報近期的調查,很多人都覺得自己的工作受到機器威脅,譬如自動駕駛就是一例,卡車或汽車駕駛員很可能會丟了頭路。
就算是白領工作也逃不過魔掌,廣告代理商與飛行員,是美國勞工統計局預期未來會減少需求的兩大行業。主要原因是飛機已經高度自動化,而全球最大的線上廣告公司就是 Google,軟體早就取代原本業務員的功能。
牛津大學教授研究指出,電話行銷也會被取代,但他們認為康樂治療師是最沒有危機的,但是這論點還不成熟,因為微軟的 Kinect 已經可以識別人們的動作並提出修正建議。
愈來愈多的工作專業可能被機器取代。臉部辨識可以辨識出人們的情緒,甚至機器也可以學習試菜,泰國政府九月公開試菜機器人,可以決定泰國食物是否正宗,還是需要多加一匙魚露。還有最著名的 IBM 華生電腦,華生電腦甚至可以替退伍軍人做生活決策,譬如住哪裡,要買那一種保險。華生還創造新的食譜,現在 IBM 還要教華生情商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BM 說華生電腦是要來幫助人類,而非取代我們。總之答案為何,相信不出幾年就可以知道他對顧問、業務員、廚師、律師助理、研究員等工作的影響。
德國的酒吧裡,機器人調酒師將烈酒注入調酒器。
我們正進入一個多財富,但工作機會少的年代
芝加哥大學針對經濟學家的調查顯示,76% 經濟學家同意,從歷史上來看,自動化尚未減少工作機會,但是當問到近期是否出現衝擊,他們就沒這麼樂觀。其中有 33% 的經濟學家認為科技是造成過去十年薪水位於中位數的族群薪資成長停滯的主要原因。
美國年齡介於 25-54 歲的男性有 16% 沒有工作,比 1960 年多了 5%,相同年齡的女性有 30% 沒有工作,比 1990 年多出 25%,而就算有工作的,薪水也沒有成長,但是企業獲利卻大幅增加。
然而,總是有機器無法取代之處,MIT 經濟學家 Erik Brynjolfsson 指出,像是常識、適應性、創造性。即使工作內容含有大量自動化成分,但仍然需要人類高度參與,譬如醫生。但他同時也承認,「我們正進入一個更多財富,但工作機會較少的時代」。
有一些人說工作的本質需要改變,其他人認為政府的角色應該擴大,幫助找不到工作的人,也很多人將矛頭指向教育,因為新科技更需要的是人們的創造性與判斷力。紐時針對這個議題,認為人類不需要因此停止科技發展,但是也不能一昧地對這個問題視而不見。
現在科技只是讓薪資成長停滯,下一步很有可能就來搶我的飯碗。紐時的結論是,「市場的魔力將會確認這是事實,機器人的確已經準備與人類搶工作了!」
新聞連結:As Robots Grow Smarter, American Workers Struggle to Keep Up
延伸閱讀:《德國機器人足球公開賽》
《遇見新科技 德國機器人站吧台》
《英國飛行托盤 全新科幻體驗》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友站 科技新報 TechNews------
科技新報 TechNews
由多位喜好並擅長各種科技知識的朋友共同創立的「科技新報」。參與成員各有專精,網站內容涵蓋各式新科技訊息,從行動運算、醫療生技、網路,到科技產業、技術等多樣領域,期盼以自身的知識與經驗,帶給所有讀者未來市場與科技生活更多的啟發與思考。網站連結:http://technews.tw/
我們正進入一個多財富,但工作機會少的年代
芝加哥大學針對經濟學家的調查顯示,76% 經濟學家同意,從歷史上來看,自動化尚未減少工作機會,但是當問到近期是否出現衝擊,他們就沒這麼樂觀。其中有 33% 的經濟學家認為科技是造成過去十年薪水位於中位數的族群薪資成長停滯的主要原因。
美國年齡介於 25-54 歲的男性有 16% 沒有工作,比 1960 年多了 5%,相同年齡的女性有 30% 沒有工作,比 1990 年多出 25%,而就算有工作的,薪水也沒有成長,但是企業獲利卻大幅增加。
然而,總是有機器無法取代之處,MIT 經濟學家 Erik Brynjolfsson 指出,像是常識、適應性、創造性。即使工作內容含有大量自動化成分,但仍然需要人類高度參與,譬如醫生。但他同時也承認,「我們正進入一個更多財富,但工作機會較少的時代」。
有一些人說工作的本質需要改變,其他人認為政府的角色應該擴大,幫助找不到工作的人,也很多人將矛頭指向教育,因為新科技更需要的是人們的創造性與判斷力。紐時針對這個議題,認為人類不需要因此停止科技發展,但是也不能一昧地對這個問題視而不見。
現在科技只是讓薪資成長停滯,下一步很有可能就來搶我的飯碗。紐時的結論是,「市場的魔力將會確認這是事實,機器人的確已經準備與人類搶工作了!」
新聞連結:As Robots Grow Smarter, American Workers Struggle to Keep Up
延伸閱讀:《德國機器人足球公開賽》
《遇見新科技 德國機器人站吧台》
《英國飛行托盤 全新科幻體驗》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友站 科技新報 TechNews------
科技新報 TechNews
由多位喜好並擅長各種科技知識的朋友共同創立的「科技新報」。參與成員各有專精,網站內容涵蓋各式新科技訊息,從行動運算、醫療生技、網路,到科技產業、技術等多樣領域,期盼以自身的知識與經驗,帶給所有讀者未來市場與科技生活更多的啟發與思考。網站連結:http://technews.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