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侵衣物展》打破大眾對於受害者穿著的負面迷思

「為什麼要露出身體部位?」、「你為什麼不穿多一點?」——「穿得太少才會被性侵」似乎是許多人在談論類似議題時會不斷出現的迷思。
根據衛福部保護服務司統計,2021年發生了1.6萬件次性侵案件,平均每天發生44起。「基於保護被害者的考量,性侵害案件絕大部分不會被報導。也因此,民眾在不知情的狀況下,容易容易產生對性侵害的刻板印象、缺乏應有的警覺。」

文章插圖

近期在松菸舉辦「完美受害者(the ideal victims)性侵衣物展」的團隊說道。他們是來自台灣臺師大與全國青年們自發性組成的團體,籌備了半年的時間在12月3日至11日於台北市松山文創園區藝巷空間展出24套衣物與38件故事。

What Were You Wearing

2018年,比利時為了破除性侵案件中,受害者常常被責怪「你為什麼不穿多一點?」讓受害者產生自我懷疑,甚至相信自己得為一部分的性侵或性暴力擔起責任。於是為了強調受害者不需要為任何「挑起」性侵或性暴力事件而受到譴責,傳達「我們想穿什麼就能穿什麼」的理念,比利時團隊舉辦了「你們穿了什麼呢?」(What Were You Wearing)為題的展覽。

文章插圖

「當你走進這裡,你很快會注意到這些都是大家平常會穿的衣服。」參與展覽策劃、在受害者支持團體工作的肯尼斯(liesbeth kennes)說:「這裡甚至還有一件寫著『彩虹小馬』的兒童T-shirt。這也是殘酷的現實之一。」

文章插圖

都是大家平常會穿的衣服

追本溯源,「性侵衣物展」最早的靈感來源是 2017年9月美國堪薩斯大學一場展覽。展覽上出現了各式各樣的衣服,其中有一件紅白相間小洋裝的簡介上寫到:「在幾個月後,我媽站在我的衣櫥前面,抱怨我為什麼再也不穿洋裝了。我當時 6歲。」

另外則是一件T-shirt和牛仔褲的故事:「事情發生後我有好幾天沒去上班。當我向老闆說的時候,她問了我這個問題(你當時穿了什麼),我說:『一件T-shirt和牛仔褲啊,不然你打籃球的時候會穿什麼?』我離開以後再也沒有回去了。」

文章插圖

我們想穿什麼就能穿什麼

比利時展覽策劃肯尼斯在接受BBC訪問時說:「在那些(性侵)數據後面是人們的肉與血,不論女人、男人、小孩,我們所處的社會並不鼓勵受害者出來陳述他們遭遇了什麼。」

「但只有一個人必須為整件事負責,一個可以阻止性侵事件發生的人,就是犯罪者。」

文章插圖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