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回到西元2000年,人們在討論「哪些職業將會被科技取代?」當時普遍認為重複性高且以體力勞動為主的職業領域會是最先被自動化浪潮席捲的領域。然而,隨著AI成為新顯學,並在各領域都能見其突破性的應用,人工智慧有可能以前所未見的程度,顛覆就業市場與整體經濟。
以前從不擔心自己職業恐被取代的人們,也因此開始重新評估,自己的飯碗是否快不保了,而藝術家就在這群人裡。
是AI元年還是藝術家末年?
2022年8月,一款名為Stable Diffusion的文字生成圖像模型,讓AI作畫成了全球最知名的藝術家。只要輸入任何的字串,AI就能自動生成相對應的圖片,且文字越詳細,圖像也能越精細。9月,一幅使用AI繪圖工具Midjourney所繪製的作品《太空歌劇院》奪得Fine Arts Exhibition的數位藝術組,隨後引發網友對AI繪圖是否能作為創作的「工具」引發正反兩派爭議。
TL;DR — Someone entered an art competition with an AI-generated piece and won the first prize.Yeah that's pretty fucking shitty. pic.twitter.com/vjn1IdJcsL
12月初,由美國人工智慧研究實驗室OpenAI所推出,支援多個語種的大型語言模型 (Large Language Model,LLM) 應用的ChatGPT,不同於過去語句生硬的回覆,而能夠自然地與人類對話,並持續透過網際網路、程式語言等各種資料,在互動過程中吸取人類回饋,強化學習(reinforcement learning)、持續優化,甚至能夠對提問者所述提出質疑或拒絕不合適的疑問,彷彿更有個性、更接近真人的互動,引發了人們的一陣驚嘆。
2022年,AI發展不受疫情影響地突飛猛進,甚至有人稱之為AIGC(AI Generated Content)元年。
ChatGPT說:目前,AI還無法完全取代藝術家
AI熱潮持續延燒至2023年。最近人們的生活已是這樣:有什麼煩惱,ChatGPT似乎都能回答。於是,我們試著在對話框輸入:「AI會取代藝術家嗎?」很微妙地,AI的回覆不若想像中流利(不知是否受到網路速度影響),反而是斷斷續續地傳來回音:「目前來看,AI尚未能夠完全取代藝術家的創作」,它停頓了3-4秒,彷彿人類在思考、組織語言,接著道「雖然AI可以通過生成對抗網路(GAN)等技術創建藝術作品,但它缺乏人類藝術家的想像力、創造力、情感和情感連結等方面的能力。」
ChatGPT稱,AI的發展在某些方面可能會影響藝術創作的形式與內容,但它們只會是輔助的左右手,不會喧賓奪主,並表示「人類藝術家的獨特性和人性將繼續在藝術創作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腳色。」
誰是大衛馬密(David Mamet)?
大衛馬密(David Mamet)1947年出生於芝加哥。他曾在耶魯戲劇學校、紐約大學和佛蒙特普蘭菲的哥達德大學任教。其戲劇作品包括《美國水牛》(American Buffalo)、《大亨遊戲》(Glengarry Glen Ross)等;電影劇本創作有《鐵面無私》(The Untouchables)、《桃色風雲搖擺狗》(Wag the Dog)、《各懷鬼胎》(Heist)和《慾望小鎮》(State and Main)等。作品《大亨遊戲》(Glengarry Glen Ross)曾得過普立茲獎以及勞倫斯·奧立佛獎最佳新戲,他還曾獲得兩座奧比獎(Obie Awards)和兩項紐約戲劇批評圈獎。
什麼是「全景幻燈」(Kaiserpanorama)?
「全景幻燈」或譯作「西洋景」,德語為Kaiserpanorama,由「皇帝」和「全景」兩字組成,主要流行於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歐陸,是一種可供25人觀賞內部幻燈片的裝置。一次大戰後,電影興起,全景幻燈便漸沒落。
什麼是ChatGPT?
ChatGPT是一個由OpenAI訓練的大型語言模型,其目的是模擬人類的自然語言理解和生成能力。它基於深度學習技術,使用大量的文本資料集作為訓練數據,並可以回答關於各種主題的問題,進行對話和生成文本。ChatGPT的訓練模型包括多層神經網絡和自注意力機制,可以學習語言的結構和語義,並在不同的任務中產生高質量的文本。
ChatGPT的應用領域包括對話系統、語言翻譯、文本生成、自動摘要、情感分析和問答系統等,對於推進人工智能在自然語言處理方面的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此回答或許讓「人類藝術家」得以鬆一口氣,繼續埋首於創作,不用分出多餘的心力防止自己被淹沒於新世代洶湧的AI洪流。
但,藝術家真的可以運用想像力,幫自己打造在職涯中不會沉沒的諾亞方舟嗎?
日本的動漫創作者可能會滿臉憂愁地說「不」,因為他們已成此趨勢下第一批藝術家受災戶。
Netflix以AI取代動漫創作者引謾罵
日前,Netflix在日本推出了動畫短片《犬與少年》,影片中大部分的場景皆由AI繪圖而成。
在片尾的工作人員名單字卡以及官方釋出的花絮中,Netflix直接在「場景設計師」的欄位中填上「AI(+人類)」,並秀出各階段的工作圖,讓觀眾了解他們如何結合AI繪圖工具與人類技藝,一步步打造出細緻又夢幻的場景。
該短片在Twitter上發表時,Netflix稱此次工作模式是一場「實驗」,其目的是為了解決日本動漫產業中「勞動力短缺」的問題。然而,這番言論卻引起了網友們不分國界的撻伐。
有些人對Netflix把「人類」二字放在括號內的做法很不滿,認為他們不尊重相關的工作人員,甚至到了不願意寫上其姓名的地步;有些人則對Netflix的說法感到不齒,因Netflix之前剛縮編了美國的動畫部門,卻在裁員後才叫嚷著勞動力短缺。
Waking up to see Netflix has started using AI to replace its background artists and can't even be bothered to credit the people guiding it beyond being called "Human", who even then can't be bothered to fix it so it instead looks like garbage. https://t.co/R41cTO970j pic.twitter.com/JKN1HF2kLa
然而,最被冒犯的應該還是動漫創作者。每當有人使用AI繪圖工具,他們曾放在網路上的作品就有可能被無預警的「參考」。工作成果可能被剽竊已足夠使人心寒,現在他們還得面對時時可能被淘汰的時代考驗。
打不過就加入 美國小說家以ChatGPT發展故事
相較於日本的動漫創作者,美國有位小說家對AI介入藝術創作領域顯得樂觀其成。
安德魯.梅恩(Andrew Mayne)是美國的小說家兼OpenAI的科技傳播人員(science communicator)。他的題材以懸疑、驚悚為主,作品也曾登上《華爾街日報》與亞馬遜的排行榜。去年11月,安德魯在個人網站上分享了自己的「寫作」經驗:如何與ChatGPT聯手寫出一則故事大綱。
How to use OpenAI's ChatGPT for creative writing collaboration.#OpenAI #ChatGPT https://t.co/rxhU4GiyFQ
首先,安德魯在對話框中輸入「合寫科幻小說」的指令,並且與ChatGPT討論各種與角色、情節相關的設定。過程中,安德魯也會持續監督,如果ChatGPT給出的發展方向不符合他的期待,他會直接輸入新的想法,ChatGPT便會依其指令修改。最後,他要求將大綱拆成30個章節,而ChatGPT不僅成功完成任務,甚至還能建議他各章節的引子(hook)可以怎麼寫。
安德魯將自己的文章轉到Twitter後,有名網友也分享了自己與ChatGPT的對話:他在對話框中輸入「以大衛馬密(David Mamet)的風格,寫一個有水電工在內的劇本場景」,而ChatGPT就從無到有地寫下了包含兩名角色在內的劇本場景。
I asked the text #AI app, ChatGPT, to write me a scene in the style of David Mamet about traffic. 🤣🤣🤣🤣🤣🤣 pic.twitter.com/3MXz67H4Jn
安德魯對ChatGPT的能力頗具讚賞,並於文末歸納道:「以後,這些藝術作品的內容將由人們與AI合作而成」,但他也強調:「AI不會取代藝術家,因為對人們來說,故事要是人寫的才有意義。」
AI來了,人們可以躺平了?
超現實主義代表人物、法國作家及詩人的安德烈.布勒東(André Breton)說:「藝術作品之所以有價值,在於其隨未來的反響而顫動。」
19世紀,攝影從輔助繪畫追求如實再現的技術,晉升成為藝術舞台上的「主角」;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因電影興起而逐漸沒落的「全景幻燈」(Kaiserpanorama)。傳統藝術形式發展到某一階段所達成的效果,但在新的技術發展中去能豪不費力地達成,此等藝術變革,在過去也曾多次發生。
然而,上個世紀末的藝術家可能萬萬沒想到,只消數十年的時間,他們就得面對可能被AI取代的窘境。畢竟對藝術家而言,每次的創作都是傾盡腦力又獨一無二的結晶,怎麼看也不符合「重複性高且以體力勞動為主」這個易被AI取代的條件。但,藝術家的危機,有沒有可能是全人類的宿命?當藝術家也能被取代時,是否也意味著其他高門檻的職業也沒想像中來得有保障。
倘若真的有一天,AI完全取代了人類,莫非我們就可以躺平,進入一個完全沒有「工作」這個概念的新紀元嗎?
作畫、說故事、寫論文,AI在短短幾年內便發展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但,在前方等著我們的,究竟是一個靈感更多元、想像更奔放的紀元,抑或被機器人主宰的世界,我們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