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應是人人皆可享有的權利」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打破社會障礙

奧林匹克被視為運動競技的最高殿堂,只有最菁英的選手才能踏進門檻。但卻有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宗旨不只是為了輸贏?乍聽難以想像,但,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偏反其道而行,讓運動成為打破藩籬的跳板。

為求公平競爭,運動賽事帶來了不少區分,從年紀、性別、體重都有。而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便提出了一個極具挑戰性的問題:「身體或心理被社會視為弱勢的族群也能夠參與運動賽事嗎?」在運動賽事中,「包容」與「公平」是否能共存呢?

文章插圖

2020年舉辦的東京奧運後,不少人開始更加關注台灣的運動選手,以及各項國際運動賽事,但是很少人知道除了夏季與冬季奧運的區分之外,還有帕奧和特奧的存在。

帕拉林匹克運動會(Paralympic Games)是以肢體障礙的選手為參賽者,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Special Olympics)則是以智能障礙的選手為參賽者。

由甘迺迪家族發起 一個能自在運動的營隊

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以下簡稱「特奧」)的歷史要回溯至1960年代,在當時的社會氛圍下,多數人面對智能障礙者的態度多是把孩子送入收容設施,或是讓他們從小便與社會隔絕,更遑論在教育、就業上提供他們所需要的協助。

前任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John F. Kennedy)的妹妹羅斯瑪麗.甘迺迪(Rosemary Kennedy)便是一位智能障礙者,長年生活在精神病院中,被稱作「甘迺迪家族隱藏的女兒」 。

文章插圖

1960年代,瑪麗的姊姊——尤妮斯.瑪麗.甘迺迪(Eunice Mary Kennedy Shriver)希望能為智能障礙者的孩子提供一個不會遭來異樣眼光、能自由自在地玩樂的地方,便在馬里蘭州的Timberlawn農場舉辦了施萊佛營隊(Camp Shriver),邀請了一些孩子來此游泳、踢足球、打籃球、騎馬等,一起參與各種運動。

在這個營隊中,尤妮斯堅持不區分也不差別對待多數的孩子以及有特殊需求的孩子,反而希望他們能夠藉著運動進行團隊合作、增加互動。施萊佛營隊持續舉辦多年,後來便成為了現今特奧的前身。

運動員的專業與努力,不應被「障礙」二字抹煞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的數據,全球有超過百分之三,將近兩億的人口是智能障礙者。而在台灣,依衛生福利部統計,2021年3月底,領有身心障礙證明的人中,屬「神經系統構造及精神、心智功能」者約為35.3萬人,佔比29.5%為最多。

在特奧的官方網頁上,有針對智能障礙者的稱呼提出說明,從過往多以貶抑的弱智、遲緩(mental retardation)到逐漸更名為較為中性詞彙的智能障礙者(people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又,由於社會普遍傾向用對待幼童的口吻來看待事實上早已成年的智能障礙者,特奧官方也特別強調,應避免使用「孩子」來稱呼參加特奧的運動員。

不可諱言的是,許多身心障礙者的運動員時常只能透過失能的鏡頭被看見,而非他們的能力。因此,特奧會也特別提醒:障礙並不代表一個人的生命就只能是悲慘的,故而報導應避免以「不幸的」這樣的形容詞去描繪智能障礙者;同樣的,也應避免過度煽情地渲染障礙者的勝利,每一位運動選手日以繼夜付出的汗水及專業不該被「障礙」二字給輕易抹煞。

突破競賽的侷限 追求「個人最佳表現」

 你以為所有的運動競賽都是爭個你死我活,只為得第一嗎?

特奧的最大特色有兩點:包容(Inclusion)和無障礙(Accessibility),從這兩點出發,特奧不僅鼓勵不同能力的運動員皆能參與賽事,每一個項目還為不同能力層次的人做出相應的賽事設計,沒有任何運動員會因為能力不足而被排除。

在國際賽事上,名次固然相當重要,但在特奧中卻並非唯一標準。為了讓個別運動員能夠以自己的表現受到認可,除了前三名的獎牌之外,「個人最佳表現」也是頒獎的重要環節。

「運動所主張的價值是『讓每個人都能展現自己的能力』」

特奧會創始人的兒子,也是現任主席——蒂姆.施萊佛(Timothy Perry Shriver)說:「我們想提醒大家,不只關注誰是最優秀的,而是在運動中發現『我所能做到的最好』在哪裡。」

不只是競爭 一起享受運動的樂趣

特奧和其他國際奧運賽事最大的差異在於,兩項推翻普遍運動競技的創舉。其中一項是「融合運動」(Unified Sports) ,另一項則是「非競爭性運動項目」(Non-Competitive Sports Offer, NCSO) 。

融合運動項目著重於團體性(togetherness),由障礙者及非障礙者組成隊伍共同團體參賽。

「你會發現,整個團隊是一起成長的,即便一開始成員們彼此間看起來非常不同,他們也會在這個比賽過程中逐漸凝聚向心力。」特奧的工作人員之一安德莉雅(Andrea Standecker)說:「這是一種真正的包容,也是『融合運動』的核心原則之一。」

「非競爭性運動」項目則是由特奧所設立了16個站點,每個站提供了各種運動活動,不分障礙者或非障礙者都能一同參與的運動活動。

「不是為了競技,更是為了共同享有的樂趣。」

不再只是旁觀者 運動是人權

當奧運賽事被視作只有各運動領域的菁英、屈指可數的人才能參加的奢侈,高度競技的緊張感固然增加了刺激性與可看性,但參與的高門檻卻也可能讓大眾或是障礙者在日常中離運動越來越遠。

更別說當身心障礙者要使用運動場地與設施時,常會遭遇各種困難,甚至發生歧視或被拒絕、遭阻攔的情況,例如:以輪椅會壓壞PU跑道為由,拒絕輪椅使用者進入田徑跑道;或以缺乏專門的教練和符合需求的器具等為由拒絕障礙者的參與……這些都是身心障礙者所面臨的運動困境。

 「身心障礙運動員應該享有和所有其他的運動員同等程度的支持。」人權高級專員蜜雪兒(Michelle Bachelet)在2021年聯合國人權理事會舉辦的會議中提出。

一場關於包容的革命

運動新聞平台FanSided稱特奧為「年度最鼓舞人心的狂熱活動」(Most Inspiring Fandom of the Year)並如此描述:「從一個很基本的角度來看,包容代表的是參與的機會。但事實上,包容不只關於參與運動本身,更是開啟了管道去感受運動賽事所帶來各種層面的體驗。」

不論是個人對自己的挑戰或成就感,抑或是能夠和不同的成員組成一個團隊,擁有共同的目標並建立起默契,在過程中感覺到自己成為了群體中的一份子......這些種種經驗透過運動賽事給參與者帶來了不可或缺的自我價值感。

今年六月即將舉辦的世界夏季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以柏林——一座在歷史上不斷反思著如何融合差異的城市作為據點,由來自190個國家的7000多位運動員齊聚一堂舉行26項運動賽事。

就像倒塌的柏林圍牆成為了自由及人權的象徵,《障礙政治:邁向消弭歧視的包容社會》(The New Politics of Disablement)一書的作者麥可.奧立佛(Michael Oliver)及柯林.巴恩斯(Colin Barnes)指出:「人身體的損傷本身並不構成障礙。反之,是因為社會環境的阻礙和制度安排,排除讓某些人平等參與社會的權利,才造成了障礙。」

當平等的運動權已逐漸成為全世界共通的關鍵字,特奧不只是獨尊競技運動,而是雙向地推廣全民運動,讓運動成為一種人人皆可平等享有的權利。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