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日本女性遇上白人男性,跨國浪漫背後的性別刻板印象

宇宙人《我討厭你》一曲中,副歌唱著「Taiwan girls are not easy for you and me」,暗喻喜歡的女生不喜歡自己,但下一句卻是「Taiwan girls are so easy for John and Mike and Jim」,直接揶揄女性對於西方男性的崇拜。

然而,亞洲女性對於外國男性的迷戀,放到同為亞洲的日本,不只是長達數百年的「雙向關係」,其背後包含的是複雜的歷史脈絡、種族與文化動態(Racial&Cultural dynamics)。

有趣的是,當亞洲戀物癖(Asian fetish)和黃色狂熱(Yellow fever)成為帶有貶抑的字詞時,公開承認自己只喜歡亞洲女性,或是特別偏好西方男性的迷戀,近幾年仍不減反增。

就連日本人自己也不禁好奇,為什麼日本女性與西方白人之間,對彼此似乎特別具有吸引力?

文章插圖

日本人對白皮膚的迷戀

雖然日本有一群喜歡小麥色的109澀谷辣妹,但追求「美白」仍是日本人心之所向,中文的「一白遮三醜」,來到日文卻是可以遮住七醜(色の白いは七難隠す)的美麗指標。

早從平安時代(794年—1185年)開始,日本人便開始使用「白粉」讓皮膚看起來白皙美麗,白皮膚、腮紅、黑牙也成了平安時代日本特有的妝容,以及宮廷貴族社會地位與階級的象徵。也唯有有錢人不用在太陽下工作,也讓白皮膚成了嫁給好人家、上流社會的象徵。

日本在經歷了兩百餘年的鎖國後大幅開放,神秘的和之國面紗最終在「黑船事件」由美國海軍軍官培里的叩關下揭開。明治維新加速了日本人的西化,也加速了國人對於「白皮膚」的迷戀,甚至是對於膚色的認知差異。當時的人們也對歐美的一切事物展現了濃厚的崇拜之情。

日本人膚色主義(Colorism)的演變,看似和歐洲或其他地區的「理想白」沒有太大的區別。

但,現在日本媒體的「過度美化」,也間接地將白人主義推向主流,甚至可以說,日本媒體早已充斥著將年輕白人女性的形象,當作美的標準。

文章插圖

西方人對日本女性的刻板印象

而東洋的文化也同樣吸引著外國人的目光,東方女性獨特的「異國情調」也開始和「安靜且順從」的形象畫上等號。

比起約翰藍儂的妻子小野洋子,以實境節目《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享譽全球的近藤麻理惠,才符合西方人對於日本女性的想像。

如果說,日本人因對西方的崇尚,而將「白色主義」推上主流,反過來看,西方媒體乃至於文學創作,只是不斷重複一個多世紀以來,對日本乃至於亞洲的刻板印象

至少對於西方人來說,典型的日本女人應該得到的是西方男性的仁慈和騎士精神,而不是日本的男人。尤以20世紀幾乎所有的「關於日本」的西方小說,包括1895年道格拉斯·史萊登(Douglas Sladen)《日本人的婚姻》(A Japanese Marriage,中文暫譯)、1898年卡爾頓·戴威(Carlton Dawe)《日本的新娘》(A Bride of Japan,中文暫譯),以及西方最著名的兩部日本太太文學——《蝴蝶夫人》與《菊子夫人》都呈現了日本女性在西方人眼中的「刻板」卻又「完美」的形象。

1945年日本戰敗後,受到西方霸權以及對日本人的厭惡,日本女性的形象也不再是浪漫與悲情的代表,而是轉為離經叛道與「」連結的角色。

時至今日,日本人也成了好萊塢電影裡千篇一律的「異國情調」,不是《極速追殺令》、《死侍2》古靈精怪的少女;就是《追殺比爾》身穿和服的冷豔殺手,更別提《藝伎回憶錄》完全扭曲了日本藝伎文化。

文章插圖

《娶個亞洲新娘》(Seeking Asian Female)的導演兼製作人林立仁(Debbie Lum)表示,許多喜歡亞裔的白人男性,會將這種心理歸因於自己對亞洲外表或是文化的迷戀。

然而,大眾媒體所形塑的亞洲人刻板印象,也造就許多西方人認定亞洲女性都是順服、聽話、好控制、性感的期待。而這樣的偏好也與東方人纖細嬌小的外型不謀而合。

當白人男性遇上亞洲女性

根據2013年Facebook的約會應用程式Are You Interested數據顯示:

  • 所有的男性,都對自身種族以外的人感興趣

  • 除了黑人女性,其他膚色的女性最喜歡的白人男性

  • 所有膚色的男性,都更喜歡亞洲女性;除了亞洲男性

該網站上的多數男性都認為黑人女性不如其他膚色的女性有吸引力。同樣,亞洲男性在大多數女性的偏好列表中墊底。

文章插圖

來到日本,數據調查結果似乎也再次驗證白人男性與亞洲女性的性吸引力。

根據2020年人口動態調查,日本男性的外國妻子國籍分別是中國台灣25.9%、菲律賓21.2%、韓國14.1%、泰國6.9%、美國人2.7%;日本女性的外國丈夫國籍則為韓國25.3%、美國16.5%、中國/台灣10.1%、巴西4.1%、英國3.3%。此國籍排名自2013年後,幾乎沒有太大的變動。

在日本男性的跨國婚姻中,結婚對象的國籍多為亞洲國家,雖然中國和菲律賓佔一半以上,但來自歐美、南美等國家的婚姻幾乎不到3%;另一方面,日本女性對於歐美白人男性的偏好,似乎也再次證明她們對白皮膚的偏愛。

開著黃色計程車的日本女性

凱倫凱爾斯基(Karen Kelsky)在2001年發表的《瀕臨邊緣的女性》(Women on the Verge:Japanese Women, Western Dreams,中文暫譯)一書中提出——跨國婚姻只是弱者間弱肉強食的論點:

世界上的弱者,總是尋找自己國家之外的女性,或者說更弱的女性。

所以弱小的白人男人會娶地位較低的日本女性,然後弱小的日本男人則會娶泰國人或菲律賓女性為妻。另一方面,白人男性對「小日本」存有種族主義,不僅是二戰戰敗國、送給美國大軍的慰安婦,近年日本AV大國的形象更是深植人心,如果可以娶一個日本人回家,最好是年輕又漂亮的日本女性,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有這個權利。

1991年,家田莊子出版了《黃色計程車--從成田飛出的女性們》(『イエローキャブ (成田を飛び立った女たち))一書,自此黃色計程車(Yellow cab)成為日本媒體口中譴責日本女性尋求結識外國男性的貶抑詞。而80、90年代的黃色計程車大多是富裕的中年日本女性,她們乘著日圓走強之勢,遊走於世界各地。

文章插圖

扭轉性別不平等

為什麼日本女性寧可被汙名化,也要結識外國男性呢?凱倫凱爾斯基提出另一論點——當代日本女性將國際主義(Internationalism)視為對性別不平等的抵抗。

而嫁給外國人(尤以白人)也是手段之一。有別於日本傳統女性「相夫教子」、男尊女卑的地位,主流電影或媒體中白人男性是白馬王子、女士優先(Lady First)的形象深植人心。因此,唯有精通外語、出國留學或工作,才可能擺脫日本國內的性別歧視,更是一種性別結構的轉換。

時至今日,日本女性的地位相較於其他先進國家,依舊位居後段班。根據2022年世界經濟論壇(WEF)發布的《性別差距報告》,日本在146個國家中排名第116位,落後同為亞洲的韓國(99)與中國(102),且男女收入差距和管理人員占比等項目,皆低於世界平均水準。

而帶有強烈性暗示的黃色計程車,近年也被老外獵人(外人ハンター)一詞取代。

一名在東京學習文學的美國白人研究生馬克斯劉易斯(Max Lewis)認為,自己會被日本人迷戀的主因大多非常膚淺:「人們會說我看起來像電影裡的某個人,一些我看起來根本不像的白人名人。」當然,這樣的現象也不只限於女性,在福岡語言學校念書的艾米麗布朗(Emily Brown)表示:「幾乎90%的約會中,對方喜歡妳的原因不是因為個性,僅僅只是因為妳是外國人,一個會說英文的外國人。」

文章插圖

不只日本太太好吃驚

但以膚色或想像所引發的激情,往往會產生更大的期望差異,而膚淺的稱讚或約會,或許可以作為一種炫耀,但並非每次都可以點燃戀愛的火苗,尤其從刻板印象延伸而出的迷戀,往往與真正的浪漫追求相去甚遠。

24歲的白人女性露西田中 (Lucy Tanaka) 認為:「很多來日本的人一旦意識到日本女性並不如想像中唯唯諾諾和順從可愛,就會對她們望而卻步。」

因此,情侶之間是否能達成共識,將約會對象視為個體並了解對方的文化與生活,才是解放刻板印象的方式。

「人們往往容易會被自己所熟悉的人吸引。老實說,對於會說『我偏好這種長相』的人,你很難指責對方的不是。」美國交友網站OkCupid的行銷執行長梅麗莎·霍布利(Melissa Hobley)表示:

「另一方面,也不禁會讓人省思,如果沒有根深蒂固的種族主義,人們還會有這些偏好和審美觀嗎?」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