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成為野生動物的守護甜心!人工智慧如何協助生態保育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友站科技新報文/ YuShan C. 

地球一瞬,世界各地正發生這些大小事。

註:本文為單一事件快訊報導,非深度文章

文章插圖

在現今面對前所未有的環境挑戰時,人工智慧(AI)已不只是科技工具,更成為我們保護自然生態的力量。透過快速處理和分析大量資料的能力,人工智慧為我們提供前所未有的生態管理和保育策略。

藉人工智慧預判所有狀況

傳統的監測方法費時費力,而人工智慧能迅速從各種資料來源中辨識,尤其是保護瀕危物種方面。人工智慧的預測能力為保育策略帶來改變,透過機器學習算法,人工智慧可根據生態數據模擬各種情景,預測最有效的保護行動。

例如透過分析景觀和氣候數據的變化,人工智慧可預估生物多樣性的潛在威脅,並提出緩解策略以防止不可逆轉的破壞發生。

在保育領域,人工智慧已不再只是科技實驗,越來越多的人工智慧技術被部署在保育工作裡,其與環境管理的結合能取得顯著的成效,特別是在美國威斯康辛州及尚比亞的卡富埃國家公園等地,人工智慧在保護稀有物種方面發揮作用。

文章插圖

風力發電不再是鳥類殺手

在威斯康辛州,將大型風電場融入自然棲息地帶來的挑戰,催生了一個創新的AI解決方案。雖然風力發電機有利於可再生能源的產生,但對鳥類種群構成重大威脅。鳥類(尤其是大型猛禽),存在與這些建築物相撞的風險,使綠能為出發點的目標蒙上陰影。

透過人工智慧的攝影系統,可利用即時的數據檢測鳥類接近發電機的情況。人工智慧會評估鳥類的軌跡和速度,並在檢測到碰撞風險時,讓發電機自動關閉。如此能大限度地減少停機時間,並確保鳥類離開該區域後可以立即恢復能源生產。

由此可見,科技在工業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搭起橋樑,在再生能源發電與野生動物保護間取得和諧平衡。

文章插圖

跟盜獵者說bye bye

在尚比亞卡富埃國家公園中,人工智慧的應用也為保護瀕危野生動物帶來突破。

人工智慧運用紅外線監控技術,補足傳統預防偷竊者(偷獵)的漏洞。這些系統能夠監測整個公園的熱感應,使用演算法區分動物和人類的熱型。一旦在限制區域檢測到人類活動,尤其是在夜間,系統會立即向公園護林員發出警報,使他們能夠迅速做出對應,增加逮捕偷獵者的機會,還起到了威懾作用。

這項技術不僅提高了反偷獵行動的成功率,也為公園的野生動物帶來了更安全的環境。

文章插圖
文章插圖
01

AI催生創新保育法

人工智慧在保育領域的應用從最初的基本模式辨識,發展到如今能夠應對複雜的環境挑戰,這種演變反映了科技領域更廣泛的趨勢。隨著人工智慧系統日益成熟,其在保育領域的應用也從簡單的數據分析,發展到制訂保護和強化生物多樣性的策略。

近年來Zonation、CAPTAIN和MARXAN等先進的保護區規劃工具的開發,都大大提高了保護區系統的設計效率和科學性:

  • Zonation根據物種分布、生物數量等因素,區分出最優先保護的區域。它可以在不同保護目標間進行權衡並提供最佳的保護區配置方案。

  • CAPTAIN採用類似方式,並將氣候變化預測和保育預算納入分析當中,經模擬不同場景,CAPTAIN幫助決策者理解各種保育策略間的平衡,同時將生態和經濟因素列入考慮,其具持續性還能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條件,對制定長期保育策略至關重要。

文章插圖
  • MARXAN是基於最小化成本的保護區規劃工具,它考慮到保護區的代表性、完整性、可行性等原則,提供多種情況的分析。透過MARXAN with Zones模型工具,執行更細膩的空間規劃,考慮到不同區域的多重需求,如生態、經濟和社會文化需求,實現更全面的保護地網路規劃。

筆者認為,人工智慧能夠即時監測生態系統,提供有關環境變化或人為干預的即時資料。它也讓公眾身臨其境地體驗生物多樣性,增強保護意識。同時提供個人化的教育內容,提高公眾的環境素養。

其次,AI正在推動eDNA技術的進步,使其作用在生物多樣性監測和保護中,制定更有效的保育政策。AI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同時,我們也要留意AI技術本身也可能對生物多樣性產生負面影響,需要謹慎應用。

科技新報 logo

科技新報

科技新報是一群對資訊科技、能源、半導體、行動運算、網際網路、醫療、生物科技有高度熱忱與興趣的產業與新媒體人士,共同組成的時代新媒體,以產出有觀點與特色的原創文章為主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