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訓練太耗電?Google:我們買了7座核能反應爐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友站數位時代文/ 陳建鈞 

地球一瞬,世界各地正發生這些大小事。

註:本文為單一事件快訊報導,非深度文章

文章插圖

Google:我們買了7座核能反應爐

訓練AI需要消耗龐大能源,是各大科技公司發展這項技術所面臨的一大難題。Google近日便宣佈與核能新創公司Kairos Power簽訂協議,買下該公司未來7座小型反應爐生產的電力,為資料中心及AI需求提供能源。

「今天,我們簽署了從Kairos小型模組化反應爐購買核能的第一份企業協議。」Google在部落格表示,他們目標協助Kairos的第一座小型模組化反應爐在2030年安全上線,並在2035年打造更多反應爐。按照雙方的協議,Kairos將提供Google約500千瓩(MW)的電力。

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目前Kairos建造反應爐的地點尚未確定,不過Google預計將在反應爐附近地區建設資料中心,不過也還不知道這些反應爐是否會直接供電給Google。

Kairos成立於2016年,曾獲得美國能源部支持,其技術特點在於使用的是熔鹽反應爐,以熔融的氟鹽代替水作為冷卻劑。而小型模組化反應爐則可以在工廠生產,運送到指定地點安裝使用,被認為可以提高安全性及降低建設核電廠的成本。

Kairos預計提供Google的核能,包括一組50千瓩的反應爐,以及後續三座各包含兩座75千瓩反應爐的核電廠。

要投入AI,就需要電了!

Google能源及氣候高級總監麥克.泰瑞爾(Michael Terrell)表示,他們的目標是最終實現全天候的零碳能源,「為了實現全天候清潔能源的目標,會需要有能夠補充風能、太陽能及鋰離子電池的技術。」

資料中心的用電增長,已經使得Google訂定的碳中和計畫大幅度落後,今年Google公佈的環境報告中,碳排放量較2019年時增長了50%之多,距離2030年實現碳中和的願景更為遙遠。光看2023年,Google的碳排放量也成長13%左右。

若要在維持對AI投入的前提下,繼續實現碳中和的目標,代表著Google必須要有其他的減碳手段,這使得核能成為Google的選擇,「這份協議有助於加速新技術發展,乾淨、可靠地滿足能源需求,為每個人解放AI的全部潛力。」Google指出。

文章插圖

微軟、OpenAI也買了

AI需要大量能源不單純只是Google的煩惱,微軟的碳排放同樣自2020年以來成長了30%;OpenAI執行長山姆.奧特曼(Sam Altman)曾在今年初表示,AI未來發展將取決於能源技術的突破,AI消耗的能源將遠遠超出人們的想像。

《彭博社》曾在報導中提到,10年後──也就是2034年時,全球資料中心一年用電量將達到1,580 TWh,相當於印度一整年的電力消耗。而資料中心目前約350 TWh的總用電量也已經比台灣270 TWh的用電高出許多,全球只有16個國家用電比資料中心高。

且無獨有偶,面對AI龐大耗電,微軟、OpenAI的選擇也同樣是核能。OpenAI曾傳出與核融合新創Helion商談未來購買其能源,共同創辦人奧特曼本人也是Helion的投資者,他強調AI要發展,能源必須要有類似核融合的技術突破。

而微軟則試圖重啟美國三哩島核電廠,該核電廠的擁有者Constellation Energy與微軟簽訂20年協議,預計2028年重啟後生產的能源將全數供應給微軟。三哩島核電廠曾在1970年代發生爐心熔毀事故,被認為是美國最嚴重的核事故。

文章插圖

反應爐該蓋在哪?美國四成民眾:不要在我家喔

儘管Google很積極希望運用核能彌補AI需求,同時加速碳中和的腳步,外媒《TechCrunch》認為Google及Kairos預期的2030年過於樂觀。目前Kairos才取得建設示範反應爐的許可,該反應爐要到2027年才會開始運作。

而且熔鹽反應爐尚沒有任何實際應用的案例,再加上小型模組化反應爐技術也不成熟,世界各國幾乎都在測試階段,要順利上線本身就極為困難,是否符合商業利益、能夠長久營運下去更是未知數。

《TechCrunch》還指出,依照皮尤研究的調查,美國有約44%民眾反對核能,意味著Kairos及Google在選址上有很大的機會遭遇居民抗議,尤其當核電廠蓋在自己的家園附近勢必會有更多人反彈,光是要定下設廠位置可能都要花費好一段時間。

數位時代 logo

數位時代

長期聚焦於全球、台灣與中國等地最新的科技、網路、創業、數位行銷等議題的動態及趨勢。受到企業領袖與新世代菁英的喜愛,更引領台灣社會對「新商業」的關注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