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公務員更積極工作,中國部分地方政府開始頒發「蝸牛獎」,用來激勵效率低下的公務員,希望透過公開點名促使他們加快腳步。然而,在政治風險日益升高、經濟環境充滿不確定性的情況下,許多公務員選擇「躺平」,因為「不作為」可能才是最安全的選擇。
在中國各地方財政吃緊、公務員薪資發放困難、政治審查日趨嚴格、反腐行動持續加碼的背景下,基層公務員的壓力已經夠大了。現在,他們還要擔心會不會因為「工作效率太低」而被點名羞辱,獲頒「蝸牛獎」。
這項「獎勵」近來在中國部分地區流行起來,旨在透過公開批評來促進公務員的積極性。一篇民眾投稿社論寫道:
「設置『蝸牛獎』是嚴管更是厚愛,是對躺平式幹部的及時提醒,旨在喚醒混日子躺平者靈魂深處沈睡已久的責任意識與勤政意識,倒逼幹部不斷堅定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及時自查自糾,立行立改,涵養『想幹事』的信念、錘煉『能幹事』的本領、堅定『幹成事』的決心,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各項工作,真抓實幹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事實上,黨員幹部『熬日子』只會失去精氣神,倒不如在『幹出頭』中尋找人生的價值和生命的真諦,才能找到人生的幸福路徑。」
該文還指責低效公務員「只想混日子」,損害了政府的公信力。
「蝸牛獎」:激勵還是羞辱?
為了打擊低效率的公務員,中國多地政府開始頒發「蝸牛獎」,用來公開「激勵」那些工作表現不佳的公務員。《人民日報》報導指出,至少三個城市已經實施這項做法,甚至在官媒播放的畫面中,能看到公務員神情嚴肅地接過獎狀。有地方政府還建立了「躺平公務員」數據庫,追蹤那些消極怠工的人,甚至直接降職或解僱。媒體評論稱,這種「帶有諷刺意味的鼓勵」,是為了讓被點名的公務員「臉紅流汗,重新振作」,因為他們的懶散行為損害了黨和政府的公信力。
「躺平」才是最安全的選擇?
然而,與其說公務員懶散,不如說他們有更深層的顧慮——出於對政治風險的恐懼。
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強硬治理下,政府對網路企業、教育機構、金融產業等多個領域大舉整頓,導致許多政策變得難以預測。對於地方公務員來說,過去競相推出大型基礎建設項目的時代已經結束,現在任何一個「創新」舉動都可能被視為違反中央意志,甚至遭到懲處。最近幾年,有不少公務員因為擅自籌資或推動建設項目而受到懲罰。因此,許多地方政府的領導選擇「少做少錯、不做不錯」,消極應對中央的發展號召。
過去,公務員們競相推動大型基礎建設項目,以展現政績。但如今,一旦未經授權籌資或推動基建計畫,就可能被視為違規甚至貪腐。這讓許多人選擇「不作為」來自保,因為「不做錯,比做錯好」。
【延伸閱讀】放棄掙扎 中國年輕人的新.處世哲學:躺平
經濟困境下的行政矛盾
面對地方公務員的「消極怠工」,中央政府一方面加強問責,中國官方數據顯示,2024年中紀委(中共內部的反貪機構)因「不負責任」、「不作為」或「假裝工作」等罪名,懲處了13.8萬名公務員,這一數字是前一年的兩倍。相比之下,第二常見的違紀行為——「違規送禮或收禮」的受處分人數僅為前者的一半。
另一方面,中央政府也試圖釋放善意,例如2023年底,兩大國企監管機構表示,將「合理容忍正常投資風險」,即如果某項投資計畫未達預期,相關公務員可能不會被處罰。此外,部分地方政府也試圖傳遞「可以給公務員第二次機會」的訊號,例如四川省一名公務員因擅自挪用資金建公廁,最終僅受警告處分,因為他沒有謀取私利。
然而,香港城市大學公共政治學系助理教授劉冬舒認為,即便中央鼓勵公務員積極作為,實際上他們的行動範圍仍受到高度限制:「他們希望你努力工作,意思是,努力執行中央的命令。」
壓力很大,但公務員職位仍炙手可熱
除了政治風險,經濟問題也讓基層公務員的日子不好過。中國多個地方政府傳出資金短缺,甚至無法準時支付公務員薪資。基層公務員的工作量也持續增加,習近平推動「網格化管理」,要求公務員更頻繁地進行社區巡查,進一步加重他們的負擔。
然而,儘管公務員的壓力越來越大,報考公職的人數卻屢創新高,顯示在經濟疲軟的背景下,穩定的工作仍是許多人的首選。劉冬舒說:
「沒錯,當公務員確實不如10年前那麼輕鬆,但其他選擇更糟。」
中國經濟成長趨緩,私營企業受政策波動影響嚴重,相較之下,儘管公務員的政治風險上升,至少薪資相對穩定,仍然是許多人的「保底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