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的日常:空汙紫報
越南近幾年在台灣成了熱門旅遊目的地,派駐首都河內的我,經常收到親朋好友的旅遊諮詢。在一般人印象中,越南發展程度不及台灣,空氣應該不錯,於是每當好心提醒,「這邊空汙很嚴重喔,要記得戴口罩」,對方總是不敢置信。
越南國土南北狹長,最南到最北長度逾千公里,所謂的越南空汙很嚴重,指涉範圍以河內及其周邊省市為主。對於那些懷抱著來河內訪古尋幽,坐在街頭喝一杯越南咖啡,並留下美美網紅照的朋友,都奉勸最好重新擬定計畫。
全球空汙最嚴重的城市
今年1月以來,河內的空氣品質指標(AQI)一如往常在200至300之間的紫爆程度徘徊。打開空氣品質監測的手機應用程式,河內與印度的加爾各答(Kolkata)不時輪流登上全球空汙最嚴重的爐主城市。
進入2月以後,河內市又遇上被當地人稱為「nồm ẩm」特有的反潮天氣,家裡除濕機螢幕顯示濕度最高曾達96%,又髒又濕的空氣對主要仰賴騎機車通勤的市民來說,簡直是頭號「天敵」。
在河內住了四年半,入冬以後到隔年春季,空汙向來是重要新聞題材之一。舉凡河內登上全球空汙最嚴重城市、醫院呼吸道病患暴增、空氣髒到飛機必須轉降、空氣清淨機熱銷等,都變成週期性的「月經文」。
統計顯示,2022年河內市全年只有5%的時間,空氣品質達到良好水準,籠罩在空汙中已司空見慣,民眾也漸漸麻痺,清晨在空汙中打拳、慢跑,甚至練就不戴口罩的勇氣。
河內「灰頭土臉」的罪魁禍首?
河內空汙的「元凶」是誰?官方有一套自己的解釋。河內市自然資源與環境局副局長阮明進(Nguyen Minh Tan)表示,河內約有110萬輛汽車、690萬輛摩托車,並有10個工業區、70個工業群以及1,370個傳統手工業村,都是影響空氣品質的原因。
其中交通汙染(包括道路揚塵)是空汙主要來源,占58%至74%;其次是工業汙染,占14%至23%;農業汙染占3.4%至18.9%;生活汙染與垃圾焚燒對空汙的影響較低。
官方說得很明白,交通汙染是眼前灰濛濛一片的主因,但民眾彼此心照不宣,這是經濟發展下的代價。越南在2018年美中貿易戰後,成了跨國企業「中國+1」(China plus one)思維布局下的最大受益國,而以河內為中心輻射的鄰近省市,成了企業逃離中國後的主要落腳處。
越南發電主要靠火力,坐收投資潮的北越地區用電量大增,「電荒」問題隨之浮現。去年5月天氣轉熱後,冷氣等民生用電加劇電荒,理當陽光普照的河內市竟也「不見天日」,正當大家困惑為何看不到藍天時,外媒調查顯示,越南煤炭進口量在同一時間大增。
另一方面,河內近年來到處大興土木,為了吸引投資,基礎設施必須加強建設與升級,經濟騰飛連帶推升市場炒房熱度,每走幾步就可以看到建案。這都是河內「灰頭土臉」的罪魁禍首。
「河內的空汙,是20年不變的風景」
有一次和一群越南朋友外出,車子經過一座跨河大橋時,往河堤望去只見一片白茫茫,朋友忍不住說,「等你20年後再回來越南,不變的風景應該就是河內的空汙」,言談間盡是無奈。
官媒越通社(VNA)引用越南工商部數據顯示,越南煤炭消耗量從2011年的2,780萬噸迅速成長到2021年約5,352萬噸。越南目前的煤炭消耗量與2011年相比增加了一倍多,主要用於發電。
越南工商部表示,越南對煤炭的需求將持續增加,可能在2030年至2035年間達到高峰。預計2030年將來到1.25億至1.27億噸的峰值,主要是對發電、水泥、冶金和化學工業的需求增加。至2045年,煤炭需求量將降至7,300萬至7,600萬噸。
由此可見,朋友的「20年預言」似乎也獲得數據支持。
越南對於空汙防治屢屢祭出想法,但相關方案都只是在構思中。其中較為明確的是,越南國會已於2月19日拍板核能電廠發展政策,第一座核電廠預計將在2031年底前建造完成。
不過越南重大建設進度常常會拖延,而核電廠蓋好後是否能夠改善空氣品質,誰也說不準。
空汙黑暗期是每一個國家或城市在發展過程中難以迴避的一章,河內以至北越地區的空汙問題短期內很難獲得改善。當越南這兩個字成為台灣民眾海外工作、旅遊的熱門名詞時,其中一個畫面可能是灰濛濛的,千萬別再對此感到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