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爆發激烈衝突 這幾天喀什米爾發生什麼事?印度、巴基斯坦到底有什麼恩怨?

5月7日午夜剛過沒多久,位於巴基斯坦東部的城市巴哈瓦爾布爾(Bahawalpur),45歲的居民法里亞(Faryal Waheed)準備就寢之際,突然聽到連續4聲巨大爆炸聲響,管理員還告訴他「天空中出現了強烈的閃光」。

法里亞還向《華盛頓郵報》表示,大約凌晨1點左右,醫護人員通通被召回醫院工作,包括他擔任外科醫師的丈夫在內,「我真的很害怕我們的處境。」

不久後,巴基斯坦的官員聲稱,印度於當天凌晨向巴基斯坦至少3處發動空襲,其中一枚飛彈擊中巴哈瓦爾布爾的清真寺,造成1名兒童死亡、2人受傷;印度軍方則在X上發文表示:「正義得到伸張。印度萬歲!」

印度、巴基斯坦歷史衝突不斷,自從4月底,印度控制的喀什米爾地區發生觀光客屠殺事件後,兩國間的緊繃局勢再度升溫;而週三的空襲更將衝突推向新高。究竟印巴之間的攻擊為何爆發?雙方各自有什麼反應?兩國在喀什米爾地區,又有哪些長年累積的恩怨情仇?

文章插圖

印度為什麼發動空襲?

此次印巴衝突的導火線,為4月底的一起恐怖攻擊。4月22日,在印度控制的喀什米爾地區,知名觀光小鎮帕哈爾加姆(Pahalgam)附近的景點拜薩蘭山谷(Baisaran Valley),一群武裝分子突然持槍靠近觀光客,並近距離開槍射擊,導致26人死亡、17人受傷,其中大多都是印度公民。

此次大規模屠殺為當地近20年來最嚴重的平民攻擊事件。根據倖存者描述,武裝分子專門挑選男性槍殺,並指控這些印度民眾支持總理莫迪。

到目前為止,還無法確定攻擊由哪個組織策畫、主導,不過根據當地媒體報導,事發後一個新興組織「抵抗陣線」(The Resistance Front,TRF)先是在社群上聲稱犯案,但隨即撤下聲明。印度政府則認定,此次攻擊與當地活躍已久的伊斯蘭武裝組織「虔誠軍」(Lashkar-e-Tayyiba,簡稱LeT)有關。

屠殺事件後,印度憤怒、巴基斯坦否認

這起攻擊事件立刻引發印度全國的憤怒。印度當局指責巴基斯坦在背後支持武裝團體,認為這起攻擊事件與巴基斯坦政府有關,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並表示將「追捕嫌犯至天涯海角」,行動的策畫者與執行者都「將遭受難以想像的懲罰」。不過,巴基斯坦當局否認指控,表示他們並未參與此次攻擊。

事發後不久,印度宣布多項針對巴基斯坦的懲罰性措施,包括關閉重要的邊境通道、進一步限制巴基斯坦公民簽證、驅逐駐新德里的巴基斯坦外交官員等。

▲印度總理莫迪在社群上發文,表示對罹難者的哀悼,並誓言打擊恐怖主義。

作為回應,巴基斯坦隨後宣布中止與印度的貿易、關閉領空、驅逐印度的外交官員,並批評印度當局的行動為「單方面、不公正、政治操弄、極端不負責任且毫無法律依據」。巴基斯坦總理夏巴茲.謝里夫(Shehbaz Sharif)表示,印度對巴基斯坦的指控毫無根據,巴基斯坦「願意參與任何中立、透明且可信的調查」。

此外,印度還於23日宣布暫停《印度河水協定》(Indus Waters Treaty)。這項協定為印度、巴基斯坦與世界銀行於1960年簽署,規範印度與巴基斯坦如何共享印度河的水資源,長期被視為兩國外交關係中少數成功的案例。印度宣布退出協定後,很可能會嚴重影響巴基斯坦的水資源供應。

對此巴基斯坦政府在聲明中強調,任何試圖阻擋、影響巴基斯坦水源的行為,都將被視為戰爭行為。

▲巴基斯坦總理謝里夫在貼文中斥責印度的指控「毫無根據」,並呼籲對此次事件進行中立、透明的調查。

7日凌晨發生什麼事?

自從4月的攻擊事件後,印、巴雙方在喀什米爾的分界「印巴控制線」(Line of Control),沿線地區持續爆發雙方軍隊的交火衝突。

7日凌晨,印度向巴基斯坦展開進一步的空襲。根據印度國防部的說法,此次飛彈攻擊針對9個「恐怖主義基礎設施」,攻擊地點分布於巴基斯坦控制的喀什米爾,以及巴基斯坦人口最多的旁遮普省。

印度軍方將此次攻擊稱為「辛杜爾行動」(Operation Sindoor),「Sindoor」在印地語中的意思是已婚婦女額頭上塗抹的紅色圓點,暗指在4月的攻擊事件中,當面目睹丈夫遭殺害的婦女。軍方並表示他們並未攻擊任何巴基斯坦的軍事或民生設施,形容此次行動為「精準、克制且不會導致局勢升級」(focused, measured, and non-escalatory in nature)。

這場辛杜爾行動,是印度自從2019年向巴基斯坦進行空襲後,首次深入打擊巴基斯坦的領土。根據CNN報導,外界指出自屠殺事件發生後,莫迪與印度人民黨面臨龐大的民意壓力,必須以武力進行回應,「印度人民很可能會支持新德里的回應——除非動用核武——因為他們認為必須嚇阻巴基斯坦未來的挑釁。」

▲印度軍方發布了一段影片,顯示他們攻擊喀什米爾恐怖組織據點的過程。

巴基斯坦:印度太超過了!

巴基斯坦的說法則與印度截然不同。巴基斯坦軍方的報告指出,印度在6個地點進行24次轟炸,包括平民區和清真寺,造成至少26人死亡,包括婦女和一名3歲女孩,另有至少46人受傷。

巴基斯坦國防部長阿西夫(Khawaja Asif)在電視上表示:「印度毫無羞恥地攻擊平民,這次襲擊將遭到相應的回擊。」巴基斯坦總理謝里夫則聲明:

「面對印度強加的戰爭行為,巴基斯坦有權適當反擊,且我們正做出回應。」

耶魯大學講師、前印度軍官辛格(Sushant Singh)表示,此次空襲為1971年印巴戰爭來,印度對巴基斯坦發動規模最大的軍事行動,且不僅限於喀什米爾地區,「此次是深入巴基斯坦本土,直搗核心。」

辛格指出,雖然印度聲稱並未攻擊巴基斯坦的軍事設施,且試圖將行動定調為「不會使局勢升級」,但這樣的攻擊規模幾乎等同宣戰。接下來將視巴基斯坦如何回應,

「如果巴基斯坦的反擊行動波及印度的旁遮普或拉賈斯坦邦,就會變得非常瘋狂,我們將面對完全不同的戰爭規模。」

文章插圖

空襲後,印巴雙方的激烈交戰

據外媒報導,週三凌晨印度向巴基斯坦發動空襲後,雙方展開激烈的交火,共125架戰鬥機激戰超過一個小時,不過雙方均未離開自己的領空。巴基斯坦一名官員向CNN透露,雙方的交戰為「近代航空史上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混戰之一。」

巴基斯坦外交部長表示,巴基斯坦使用中國製的飛機擊落5架印度戰鬥機,包括3架由法國製造、研發的多功能戰鬥機「飆風」(Rafale);對此印度尚未回應,印度軍方的損失也還未能驗證。

文章插圖

雙方也持續在喀什米爾的分界「印巴控制線」附近交戰。截至5月8日,巴基斯坦軍方稱他們已擊落29架印度的無人機、擊殺40至50名印度士兵,並指責印度已在巴控喀什米爾造成31人死亡、57人受傷;另一方面,印度國防部的官員則向媒體透露,印控喀什米爾在巴基斯坦的攻擊下有16人死亡,包括多名婦女、孩童。

到目前為止,印巴雙方的戰火仍集中在「印巴控制線」附近,不過局勢持續緊繃。巴基斯坦駐美大使謝赫(Rizwan Saeed Sheikh)表示,巴基斯坦採取的行動都是出於「自衛」,指責印度加劇兩國衝突,並再度否認巴基斯坦政府與4月的屠殺事件有關。另一方面,印度註美大使克瓦特拉(Vinay Kwatra)則指出,印度7日的空襲是針對恐怖份子,且是為了讓事件畫下句點,但「巴基斯坦選擇讓事態升級」。

美國的南亞問題專家庫格曼(Michael Kugelman)提到,由於印、巴雙方接擁有核武,無論目前雙方使用武力的規模大小,任何軍事對抗都非常危險,

「兩國都不希望爆發全面戰爭......但我們不能掉以輕心,尤其需考慮到可能會出現誤判。」

文章插圖

世界各國:兩位冷靜啊!

自4月底的屠殺事件以來,印、巴之間的衝突引起全球各國關注。7日的空襲後,各國領導人紛紛表達關切,呼籲雙方不要讓衝突擴大。

美國總統川普在印度發動空襲後,表示印度的行動「令人遺憾」,並希望事件盡快落幕。美國國務卿盧比歐(Marco Rubio)則積極與雙方通話,他分別與印巴兩國的國安顧問、印度外交部長與巴基斯坦總理對話,希望雙方能密切合作、緩和局勢,並呼籲「保持溝通管道暢通,避免事態升級」。

▲美國國務卿盧比歐表示密切關注印巴局勢,並將推動雙方領導層達成和平解決方案。

此外,聯合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日本、俄羅斯等國,皆表達了深切的關注,希望雙方保持克制,透過對話來穩定緊張的局勢。

中國同樣敦促雙方暫緩行動,並對印度採取的軍事攻擊表示遺憾。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還提到,巴基斯坦是中國最親密的合作夥伴之一,也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支持者;另外,為因應川普政府的外交壓力,中國也一直努力改善與印度的關係。

土耳其也密切關注印巴的戰火。土耳其外交部在聲明中警告,印度的襲擊「增加了全面戰爭的風險」,「我們譴責此類挑釁行為,以及針對平民和民用基礎設施的襲擊。」此外,聲明中也贊同巴基斯坦的主張,呼籲應對4月22日的恐怖攻擊進行調查。而在5月8日,巴基斯坦總理謝里夫與土耳其總統艾爾多安(Recep Tayyip Erdoğan)談話後,在X上稱艾爾多安為「親愛的兄弟」,並感謝他「在這一關鍵時刻對巴基斯坦表示聲援和支持」。

衝突超過半世紀,喀什米爾爭議到底是什麼?

在喀什米爾地區,伊斯蘭教教徒佔總人口的77%,印度教徒則佔20%;不過,當地多數穆斯林皆是平民百姓,王公貴族、統治階層則多屬印度教

1947年,原本的英屬印度分裂為印度、巴基斯坦兩個國家之際,喀什米爾的統治者原本希望此地能保持獨立,不加入任何一方。然而,喀什米爾遭到巴基斯坦穆斯林部落入侵,為了抵抗入侵者,統治者決定投靠印度,並要求印度出兵擊退巴基斯坦士兵。隨後,雙方在此爆發大規模衝突。

為了爭奪此地主權,印巴雙方於1947年爆發第一次喀什米爾戰爭,之後又於1965、1971年再度於此地開戰。

文章插圖

雖然雙方已於1972年簽署和平協議,並在喀什米爾劃分「印巴控制線」,但兩國仍衝突不斷,喀什米爾地區也成為全球軍事化程度最高的衝突熱點之一。

數十年來,許多希望喀什米爾獨立或併入巴基斯坦的武裝團體,經常在此地發動攻擊,與印度部隊發生衝突,造成大量傷亡。印度政府表示這些組織受巴基斯坦政府支持,長期要求巴基斯坦著手處理,不過巴基斯坦當局始終否認這項指控。

2019年,印度總理莫迪宣布,廢除憲法中對印控喀什米爾地區自治權的保障,取消該地特殊的自治地位,直接由印度政府管轄。隨後,印度政府稱該地的安全局勢已有所改善,有效遏止異議份子對印度政府的叛亂。然而在今年4月22日的屠殺事件後,印度政府的說法遭到了許多批評者質疑。

文章插圖

印度與巴基斯坦70年恩怨史

自從1947年印度、巴基斯坦分治以來,雙方多次爆發嚴重衝突。以下是1947年至今,兩國間主要的衝突事件:

▉ 1947年:

以印度教為主的印度,以及以穆斯林為主的巴基斯坦,從原本的應屬印度分治幾個月後,雙方為爭奪喀什米爾地區,爆發第一次喀什米爾戰爭。戰爭於1948年結束,並造成數千人死亡。

文章插圖

▉ 1949年:

在聯合國的介入下,在喀什米爾地區劃出停火線,並分為印度、巴基斯坦控制區。聯合國並承諾協助在此進行公民投票,決定該地歸屬,不過投票最終並未舉行。

▉ 1965年:

印度、巴基斯坦爆發第二次喀什米爾戰爭,造成數千人死亡。最終雙方在美國、蘇聯的介入斡旋後停火,雙方各自歸還戰爭中佔領的土地並撤軍。

▉ 1971年:

由於印度介入東巴基斯坦的獨立戰爭,後續發展為印巴之間的第三次戰爭,這場衝突估計造成300萬人死亡。戰後,東巴基斯坦多離巴基斯坦,獨立為孟加拉;印巴雙方則於1972年簽署和平協議,並將原本的喀什米爾停火線改名為「印巴控制線」(Line of Control)。

文章插圖

▉ 1989年:

一名喀什米爾的異議份子在巴基斯坦支持下,發起反抗印度的叛亂;印度軍隊並發動血腥鎮壓。這場叛亂加劇了印、巴雙邊的外交與軍事衝突。

▉ 1999年:

巴基斯坦士兵與喀什米爾的武裝份子,佔領印控區域的幾個山區;印度軍方以空襲、砲擊發動攻勢。這場衝突造成至少1,000人死亡,外界擔憂衝突擴大,甚至升級為核子戰爭。戰火最終在美國介入調解後落幕。

▉ 2016年:

喀什米爾的武裝份子潛入印度軍方的基地,殺害至少18名士兵。隨後印度派兵進入巴基斯坦控制區,稱殺死多名叛亂份子;不過巴基斯坦否認印度的說法。這起事件導致印巴控制線爆發數日衝突,造成雙方士兵、民眾傷亡。

文章插圖

▉ 2019年:

一名喀什米爾武裝分子駕駛裝載炸藥的汽車,衝向印度士兵搭乘的巴士,造成40人死亡。隨後印度向巴基斯坦領土發動空襲,聲稱成功打擊一個武裝份子的訓練設施;巴基斯坦則擊落一架印度戰機,俘獲一名飛行員,雙方瀕臨開戰。隨後巴基斯坦釋放印度的飛行員,緩和緊張的局勢。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