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裡有「金」有「王」,但在紐西蘭叫孩子「King」恐違法

地球一瞬,世界各地正發生這些大小事。

註:本文為單一事件快訊報導,非深度文章

文章插圖

對許多家長來說,為孩子取名是重要且充滿意義的決定,有些人偏好傳統、有些人則重視創意。在百家姓裡面,姓氏有「金」也有「王」;而在美國,「King」是超過千名新生兒的名字,許多家長希望小孩一出生就氣勢非凡;但在紐西蘭,這個名字卻連年名列禁止榜首。

紐西蘭根據嚴格的命名法律,限制父母為孩子取太過「皇室」或帶有官方頭銜的名字。在紐西蘭以外,從「Nutella」到「X Æ A-Xii」,全球也出現愈來愈多令人驚訝,甚至引發法律爭議的命名案例。個人命名自由與法律規範之間的拉鋸戰,往往會因各國的文化產生差異。

被拒絕名字榜首:King

美國,根據社會安全局(Social Security Administration)統計,2024年有超過1,000名新生兒被取名為「King」。然而,在遙遠的南太平洋國度紐西蘭,這個名字卻連年名列禁止使用的榜首。

根據紐西蘭內政部(Department of Internal Affairs)提供的資料,該國2023年總計有60,000個新生兒出生,其中有38個命名提案遭到駁回。而「King」這個名字,已經連續14年蟬聯「拒絕名字排行榜」冠軍,成為禁名榜首,直到2023年被「Prince」短暫取代。2024年兩者則分別佔據第一與第二名。

文章插圖

為什麼King在紐西蘭被禁止?

根據《2021年出生、死亡、婚姻與關係登記法》(Births, Deaths, Marriages, and Relationships Registration Act 2021),紐西蘭對嬰兒命名設有明確規範:

名字不得具冒犯性、不得過長、不得含有數字與符號,也不能無正當理由模仿官方職銜或頭銜。

因此,「King」、「Prince」、「Duke」、「Majesty」、「Emperor」等與皇室或官方身分有關的名稱,皆被視為不恰當。

內政部首席顧問約翰・克勞福德 - 史密斯(John Crawford-Smith)在回應民眾提問的信件中表示,官員除了考量字義,也會評估名字的發音方式是否與受限詞彙相似,以及社會大眾對該名字的可能觀感。

這項法律的目的,是保護孩童未來的社交與法律權益,避免他們因名字而遭受不必要的誤會、歧視或困擾。「名字是一份禮物,」克勞福德-史密斯呼籲家長:「我們希望能家長慎重思考孩子的名字。」

原來,名字也有「違法」的可能

除了常見的皇室名稱,變體名稱如「Kingi」、「Kingz」、「Prinz」、「Prynce」、「Royallty」也遭到否決。即便名字只是「靈感取自」皇室,但只要與官方頭銜接近,也可能被認定為不合規。

其他被駁回的名字還包括「Sativa」與「Indica」──這兩個名稱與大麻品種直接相關;以及「Fanny」,雖然在某些國家是常見人名,但在英語文化圈中可能引起誤解或嘲笑。這些案例顯示,官員在評估時不僅考量語言含義,也關注社會文化脈絡與潛在的負面聯想。

文章插圖

馬斯克直接把名字推向宇宙

另一個引發國際關注的命名案例來自美國。2020年5月,特斯拉(Tesla)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與音樂人葛萊姆絲(Grimes)迎來他們的兒子,並宣布其名字為「X Æ A-12 Musk」。起初外界以為這是一場玩笑,後來馬斯克證實這確實是他們對孩子的命名。

然而,加州法律規定,嬰兒姓名必須由英文字母組成,不能包含特殊符號或數字。為了符合法規,他們後來將名字更改為「X Æ A-Xii」,將「12」改為羅馬數字「Xii」。

關於名字的意義,葛萊姆絲曾在社群媒體上解釋:

  • 「X」代表未知變數;


  • 「Æ」是精靈語中「AI」的拼法,既可代表人工智慧,也是多種語言中「愛」的發音;


  • 「A-12」是他們最喜愛的偵察機SR-71的前身,象徵速度與非暴力;


  • 「A」同時代表她喜愛的一首歌《Archangel》。


「X Æ A-Xii」名字雖充滿未來感與個人哲學,雖然通過登記,但也讓許多人忍不住問:這樣的名字,小孩長大真的念得出來嗎?

文章插圖

全球命名管制:文化與法律的交會點

除了紐西蘭與美國,世界各地也有不少命名引發的法律爭議。法國在2015年禁止父母以「Nutella」為孩子命名,理由是這可能會讓孩子成為嘲笑對象;瑞典則拒絕過「Superman」、「Metallica」以及難以發音的「Brfxxccxxmnpcccclllmmnprxvclmnckssqlbb11116」等命名提案。

即使是成年人改名也非毫無限制。2008年,美國伊利諾州一名公車司機成功將自己的名字改為「In God We Trust」,但同年,新墨西哥州法院則駁回一名叫做「Variable」的男子,試圖改名為「F— Censorship!」的申請。這些例子反映出,即使在高度強調個人自由的國家、社會,名字作為社會語言的一部分,依然有其底線。

名字可以很酷、很鮭魚、很好吃,但別忘了它會跟你一輩子

說到命名爭議,台灣也有一場轟動一時的真實案例。2021年,某日本連鎖壽司店在台推出促銷活動,只要名字中有「鮭魚」同音同字者,就能免費享用鮭魚料理,最多可請6位朋友同行。消息一出,全台六都掀起改名潮,吸引近百人湧入戶政事務所,為了吃壽司改名成「鮭魚」。

有人乾脆改名「周鮭魚」,也有人玩起創意,像是「詹哇沙比鮭魚」、「蔣鮭魚與熊掌好吃藥師國考一次過」等。最誇張的改名來自新北市,一位民眾登記了長達36字的新名字,創下台灣最長姓名紀錄,全名包含「陳愛台灣鮑鮪鮭魚松葉蟹海膽干貝龍蝦和牛肉美福華君品晶華希爾頓凱薩老爺」,彷彿是一張飯店自助餐菜單。

文章插圖

雖然改名合法,但根據現行《姓名條例》,一生能因「特殊原因」改名僅限3次。有些民眾在短短幾天內就改回原名,卻已經消耗了2次名額。台南市民政局提醒,這些紀錄會永久保留在戶籍資料中,未來若在求職或辦理重要證件時被提及,也可能造成觀感問題。

這場「鮭魚風暴」雖然看似鬧劇,卻也凸顯了命名自由與社會責任之間的界線——名字不只是好玩,還會留下記錄與影響。

自由與責任的界線?名字是個人的,也是社會的嗎?

名字不只是稱呼,也是一種身份標記,更是一段社會對話。對孩童來說,名字是踏入世界的第一步;對社會來說,名字也是建立秩序與認同的工具。

從紐西蘭的「King」、台灣的「鮭魚之亂」,到美國的「X Æ A-Xii」,可以看到命名不僅是家長的創意發揮,也涉及法律、文化與社會價值。在每一次命名的選擇背後,既是家庭價值的展現,也可能是一場與制度和文化的交鋒。不同國家的命名文化與法律差異,也讓人重新思考——命名的自由,究竟能有多自由?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